香港白约翰中学

到现在为止,香港的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早在鸦片战争时,香港就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在此期间,英国在香港设立了许多国内企业。并且在他们的管理下,英资企业迅速在香港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65438年到0997年,香港回归后,英国撤走了大部分企业,但少数英资集团选择留下,此后一直在香港工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四大英资财团最为人熟知。他们不仅涉足多个领域,还控制了15家香港上市公司。

可想而知这四大财团有多有钱。但在今天的高度,这些财团背后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动作。

有的骗过华为,有的还资助过李嘉诚。这是哪四个英国资助的财团?背后有哪些故事?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四大财团之一是汇丰集团,很多人都熟悉汇丰集团的名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汇丰银行。也许内地很少有人知道汇丰银行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英资企业。

1865年,时任香港航运董事长的英国人托马斯·苏·石兰凭借其广泛的人脉和15家外国事务所,创办了汇丰银行。

仅仅一个月后,我们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当时清政府因为闭关锁国,加上鸦片战争带来的连锁反应,外债剧增。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没有一家像样的银行能给清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在苏眼里,这种情况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商机。“汇丰银行”的名字也是曾国藩的儿子苏利用自己的关系题写的。

汇丰银行成立后的第二年,香港政府遇到了经济危机。在关键时刻,是汇丰银行提供了6.5438亿港元的支持,帮助它度过了难关。

事后,港府为了报恩,将港币发行权交给汇丰银行,可见苏的商业头脑可见一斑。

1884年期间,清政府急需资金在台湾省修筑工事,但在日本人的威胁下,几乎所有银行都不敢向清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这时,汇丰银行站了出来。这也是汇丰银行首次与清政府“合作”。此后,汇丰银行帮助李鸿章扳倒了左唐宗。

这也让汇丰银行彻底成为了清政府的“钱袋子”。从1874到1890这十年间,汇丰银行占清政府贷款总额的70%。

在清政府的“扶持”下,汇丰银行成为当时最大的银行,辉煌一时。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汇丰银行也再次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结束后,汇丰银行退守香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汇丰银行再次看到了发展的机遇。

在此期间,通过中国企业的支持,汇丰银行重新发展起来。其中,在汇丰银行掌门人沈弼的支持下,包玉刚成为了船王。

然后,沈碧还暗中促成了包玉刚和李嘉诚的合作,然后低价向李嘉诚提供贷款,这也是后来李嘉诚在港地位形成的原因。

然而,正在蓬勃发展的汇丰银行却遭到了美国司法部的制裁。

然而,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逃避美国司法部的惩罚,汇丰银行向美国司法部提供了一份可以通过所谓的“内部调查”起诉华为的材料。

怡和集团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店。它曾经是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现在也是香港最大的公司。我们熟悉的永辉超市,7-11属于怡和集团。

不过,作为香港四大财团之一,怡和集团显得格外低调。

怡和成立于广州1832。新中国成立后,公司迁至香港置地码头。

但是后来,码头被包玉刚赢得了。无奈之下,怡和开始将目标转向香港。

然而祸不单行,香港土地最终被李嘉诚拿下。

怡和最终不得不高价从李嘉诚手中收回股份。之后,怡和集团将其资产转移。

并继续投资内地产业。据悉,仅2020年,怡和集团就花了365,438+0.05亿的高价拿下了上海的一块土地。

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在上海建设一座金融城。除了上海,怡和集团已经在北京、杭州等地发展了自己的产业。

怡和集团一直秉承只租不售的模式,依靠租金和开发项目实现营收。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香港置业的利润已经达到3.94亿美元。

除了香港的房地产项目,怡和集团还涉足了零售百货、建筑工程、汽车制造等领域。

在零售领域,我们熟悉的有永辉超市、万宁大药房、美心食品等。,以及广受欢迎的宜家超市和7-11。

此外,在汽车板块,中盛集团是国内第二大汽车经销商集团,早在2014年,怡和集团就向中盛集团投资56.67亿港元。

此外,享誉全国的豪华酒店文华东方酒店也在怡和集团旗下。

今天,怡和集团已经经营了65,438+089多年。据财富榜显示,2020年,怡和集团已位列世界500强301,势头凶猛。

太古里和太古汇这两个名字,我们熟悉了很久。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我们当地的楼盘。

其实这些散落在一线城市的商业地标都属于一个品牌,那就是太古基业。

太古集团最初的创始人约翰·施怀雅在200年前就从事羊毛贸易,但随着各国殖民者的入侵和廉价外国棉花的流入,英国的羊毛贸易受到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约翰·施怀雅的父亲和祖父破产了。

成年后,他别无选择,只能从零开始,转行做其他行业。23岁的约翰·施怀雅在父亲的帮助下开办了一家纺织厂,从事纺织品贸易。

约翰·施怀雅死后,地产传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他的两个孩子更有商业头脑,并把约翰·施怀雅的产业变成了一家国际企业。

1861年,在南美内战的影响下,约翰·施怀雅的儿子开始着眼于中国的广阔市场,在中国投资了蓝烟囱航运公司,赚了很多钱。

后来,施怀雅兄弟用大量资产购买了上海的布鲁尔洋行,从而正式成立了太古洋行。

1970年,太古集团的产业开始进入香港。在当时英国占领香港的背景下,太古集团迅速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并成为香港四大外资公司之一。而且之后的很多年,太古集团的主要业务都分布在香港。

然而,随着中国大陆的快速发展,太古集团自然不能错过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并迅速在沪、京等多个一线城市开展了自己的业务。

即使在当时,在李嘉诚和包玉刚对四大洋行的收购中,太古也是唯一的幸存者,这与太古集团对实业的重视密切相关。

即使是现在,在疫情的影响下,太古集团旗下的太古地产似乎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其集团旗下位于香港的写字楼出租率仍为96%,其他商铺和地产的出租率也在98%以上。

而且在疫情的影响下,太古集团不仅没有放慢脚步,还大力发展现有项目,明年还有几个项目要竣工。

在疫情逐渐恢复的当下,黄金地段的写字楼和购物中心需求也在逐渐回暖。据推测,在未来的日子里,收取租金的太古集团将通过上一层楼梯来实现。

香港四大财团的另一个是嘉道理财团。与汇丰、太古等其他财团不同,嘉道理家族似乎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中国人。

抗日战争时期,嘉道理家族第二代罗兰·嘉道理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不惜炸毁在香港花大价钱修建的发电厂。

正因为如此,他被日本人软禁,直到几十年后才被释放。

后来,嘉道理家族在上海捐建了一座豪宅给中国,建造时耗资6.5438亿+0万两白银。

此外,嘉道理家族还参与了中国的一些慈善活动。时至今日,嘉道理家族已经延续了四代,产业延续了100多年。

在香港,几乎70%的电力市场由嘉道理家族控制,其中电集团也是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光是发电,嘉道理一家就能赚几百亿。虽然很多人认为李嘉诚是香港的电力大王,但不知道与中电相比,李嘉诚的电力覆盖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除了电力行业,在其他行业,嘉道理也有自己的上市公司,包括广受欢迎的半岛酒店。从开始到现在,嘉道理家族一直是香港十大豪门之一。

这四大英资财团在中国历史悠久,在香港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影响虽然对香港乃至内地的经济有一定的带动和刺激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是一把双刃剑。

毕竟背后都是外国人在掌控,一旦有事,就会产生一定的垄断效应,让中国本土企业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尤其是这四大集团,在商业竞争中,有人向李嘉诚伸出了援手,也有人在背后搞华为。

这些措施无疑对中国的市场走向和国内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

或许在经济实力需要快速发展的香港,这四家英资集团的出现,解决了香港的燃眉之急,提升了香港的整体实力水平。

但目前,或许香港需要的是一个拒绝垄断,能够进行良性竞争的经济市场!

1,环球时报“外媒爆料:竟然是汇丰银行!暗中“阴”了“华为”

2.外企之王:怡和及其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