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简介
安徽历来是民间艺术的宝库,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歌不计其数,遍布大江南北,各具特色。槐林的灯歌、沿湖的渔歌、山区的山歌、银屏的秧歌,都各具风格,丰富多彩,早在50年代就在中国家喻户晓。巢湖民歌大多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深刻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感情。形式上有山歌、渔歌、秧歌、茶歌、门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朴实自然,优美感人。
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
巢湖人爱唱歌,爱创作民歌。“望柳”这种创造性的形式使聪明的歌手无论看到什么,无论去哪里,做什么,都能唱出来。巢湖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品种齐全,内容丰富。
建国后,巢湖民歌有了很大的发展。文艺工作者收集了1000多首原生态民歌,其中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集。其中111首歌曲被编入《中国民歌集成(安徽)》,20首歌曲被编入《安徽民歌100》,30余首歌曲被编入中学教材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余首歌曲被上海录音学会录制在国内外发行并赠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由农民歌手胡、演唱到北京怀仁堂,受到了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巢湖民歌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点,对研究安徽民歌史和中国民族音乐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巢湖人爱唱歌,爱创作民歌。“望柳”这种创造性的形式,使聪明的歌手无论看到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能唱出来。
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一直传唱至今。民歌分为号子、民歌、小调三大类,品种齐全,内容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生态民歌,其中500多首编入各种歌集,其中1+01编入《中国民歌集成(安徽)》,20首编入《安徽民歌1》,30多首编入。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由农民歌手胡、演唱到北京怀仁堂,受到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巢湖民歌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代表,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优秀范例。它们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点对研究安徽民歌和中国民族音乐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