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法律制度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提问,缺乏情境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无法找到问题中蕴含的正确规律,无法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从长远来看,教育教学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后退。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情境学习的引导和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化,只让学生停留在模仿学徒的阶段。学生只学习知识的表象,不认识知识的本质。因此,向学生普及地理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同时,地理法律知识太枯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捷径。
(l)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着眼于具体的地理知识点。地理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
(2)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地理思维的发展特点。地理情境的创设要适应学生地理认知的发展水平,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
(3)情境创设应具有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和发展性。即所创设情境的内容、结构和表达要科学。情境材料或活动要充满探究性,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在内容和问题信息上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广泛的思考。
(4)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贴近学生实际。地理情境的创设应尽可能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不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花费过多时间讲解地理情境的相关知识。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将环保法制教育作为主要内容。
20世纪以来,全球自然环境一直在恶化。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短缺、人口问题、区域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课程中也涉及到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法。例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罗毕宣言》、《南极条约》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包含了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则
1.主动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他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自身要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感,主动维护环境法的尊严,养成环保习惯。他们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抓住教材中的渗透点。地理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着眼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给予学生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如何利用、改造和保护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整个教科书知识体系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始,最后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本教材。
2.科学和思想统一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上要体现地理的特点,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和严密的逻辑蕴含着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通过对中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第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地理中渗透环保法制教育没有固定的时间,要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抓住时机,适时适度渗透,努力在课堂中找到环保知识的渗透点。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有几种方法可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环保法制教育:
1.教师作为渗透环保法制教育的主导者,应熟悉环保法律法规。
教师要在学法、知法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同时也要在各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学生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意识。同时,教师要钻研教材,努力寻找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结合点,将课堂活动与教育相结合,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环保知识。教师应经常阅读报刊杂志,观看与地理相关的新闻节目,以增加对法学教育的了解,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适当、适度地渗透教学。
2.要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内容必须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我们既不能把地理变成一门法律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律教育因素。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应适当、适度、潜移默化地渗透。
比如七年级上册《和同学聊地理》,阅读材料《泥沙掩盖了古代文明》描述了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成就和衰落的原因。我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出古巴比伦文明衰落原因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家乡和国家是否存在这样的环境恶化(长江的泥沙量逐年增加,黄河已经成为地上的河流...).对危害和解决方案的进一步思考: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在陡坡上种植获得短期利益,但造成长期甚至不可挽回的伤害。国家应该立法制止人们的短视行为,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
3.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结合实际。
今天,人类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明显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教学中,从地理课程的特点出发,有意识地进行延伸,让学生既能学好地理知识,又能了解环保法制教育。要联系国家建设实际和国内外重大政治环境事件;还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现状。经过这种联系,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有利于生动地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比如在高一学习大气环境保护时,需要采取引导式的方法,渗透《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发表意见,从理论事实中得到教育。
总之,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的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学生不仅是环境法律知识的学习者,也是环境法律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地理的逐步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学法方式,他们对环保法律法规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和时机,并灵活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地理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更有教育意义。
因此,要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并身体力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片纯净干净的法制天空,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