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基本心理规律和学校情境中的教学)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一种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的互动过程模式:P4)侧重于学与教的互动过程。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习和教学过程)*教师——教学中的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教学内容——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教室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和空间布局)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是三个过程*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情境中的同学和教学信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前对教学设计的效果进行预测和判断; 教学中的教学监控与分析;教后的检查与反思)学与教的互动:五个因素* * *影响了三个过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P6)第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教育实践。1.帮助老师准确理解问题。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老师预测和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P9-12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出版《它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在其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尚未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在其成熟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4)。完善期(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廖世成(1924)。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点: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和顺序;不平衡;不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是1,青春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充满了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的矛盾。o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但仍以具象为支柱,反思性思维出现;o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却是片面的、主观的;o心理活动的随机性明显增加,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意调整行动;o有成年感,独立意识强;o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高社交情绪发展迅速;o道德行为比较自觉,但自制力不强。2.青年早期(14,15-17,18,高三)的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交上,成年人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的逻辑思维由“经验”向“理论”转变,产生辩证思维;o社会高级情感已经深刻发展;o形成了理性的自我意识,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经常发生冲突;o意志的刚毅和行动的自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1),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会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准备。(动态)(2)临界期为1。推荐者: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茨(动物身上有“印记”)2。定义:个体早期生活中相对较短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段时间,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英语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等。3.抓住关键时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二、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的阶段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伴随着同化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按同一顺序形成若干个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可分为知觉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正式操作四个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①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教学要适应近端发展区学生知觉运动阶段(0-2岁)的特点: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的操作阶段(2-7岁)特点:各种知觉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意象模式,外部事物被表象符号所替代;思维受直观表象的束缚;思维特点: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是相对的;不可逆具体操作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守恒。思维还是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能够通过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有抽象的逻辑思维;有补偿性可逆思维;思维灵活。维果茨基(前苏联)的定义,由最近发展区提出,是指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在成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差,实际上是两个相邻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意义:1。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孩子今天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更要看到他们还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2.教学要适应最近开发区,走在发展的前面,跨越最近开发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1)、人格发展的定义:也称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之稳定地区别于他人行为的综合心理特征。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见本书P20-21)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定义: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作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阶段:1、身体自我(3岁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青春期成熟)3、心理自我(青春期发展形成)4、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学生获取信息的认知过程、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在认知风格、认知能力等个体差异上:1。认知风格的定义:也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中,处理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认知差异:场独立和场依赖;提出者:威特金领域的独立人士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内参独立分析判断;场依赖型的人更多的是依靠外部参照来感知事物,或者说很难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沉思和冲动;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回答问题慢,但错误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一种回答问题更快但出错更多的收敛型和发散型:主讲人:吉尔福德的智力差是1,智力反映一个人的智力,这种智力可以用智力测验测得的分数(IQ)来衡量;2.智商呈正态分布(见图),即在整个人群中,有少数人智力超常,智力低下,大多数人智力中等。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值智商)韦克斯勒量表(偏差智商)4、差异表现:个体差异,群体差异,男女水平基本相当,男性分布更分散;结构差异各有优势。o教育意义(如何因材施教)1创建适应差异的教学组织。2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教学方法的顺序个别化学习。2.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教育意义。人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模式。表现为人格特征(对待现实的态度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理性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的差异。独立听话)教育意义:个性的个体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社会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本质和类型学习的心理本质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命过程中基于经验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3.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是比较持久的;4.学习是由重复的经历引起的。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有本质区别:1人的学习是一个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2人的学习以语言为中介;人类的学习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的过程。o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过程。学习内容: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道德品质与健康心理的培养。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况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将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链式学习;语音连接学习;歧视性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口头信息;运动技能;态度3。中国: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二、链接学习理论(P34-43)理论分:1。链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动作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2.强化起着重要作用;3.个人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当原有或相似的刺激情境出现时,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代表性理论:桑代克的试错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2.连接的形成是通过一个不断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次尝试的往复过程学会的;3.提出三个学习法,即:准备法、练习法、效果法。效果法则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以满意的结果增强,而实践法则是指任何联系以讨厌的结果减弱。练习和应用会增强这种联系的强度,而没有练习会削弱这种联系的强度。准备定律是指当学习者有所准备时,他们会对连接的实现感到满意,但当他们有所准备时,他们会感到恼火,当他们被迫实现连接时,学习者会感到恼火。(P37)基本定律:(理解)1,增益与消退2,激发概括与分化O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P39)基础法:(理解)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定义理解)。2.操作行为主要通过强化法则来限制和强化;回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消退(生物体已经被强化的反应,如果不再伴随强化,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是减少不良行为和消除不良习惯的有效途径)惩罚(生物体在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这种反应的过程,惩罚不良行为和强化良好行为的结合)o编程教学与教授机(P40) o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41) 1、理论要点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3。学习阶段和教学设计。认知学习理论理论要点:65438。2.学习是通过顿悟和理解实现的;3.学习是由主体的期望引导的。代表性理论:科勒的格式塔-顿悟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科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格式塔-顿悟理论(P43-44)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学习的本质是在主体内部建构格式塔。2.学习是通过顿悟的过程实现的。它评价格式塔学习理论:1。它肯定主体的积极作用,把学习看作是个体主动建构格式塔的过程,强调学习中的观察、顿悟、理解等认知功能。这对于反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2.格式塔学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错的作用,这是片面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P45-47) 1和布鲁纳的学习观:(1)学习的本质在于认知结构的主动形成(2)学习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理念(1)教学的目的是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理解);(3)教师应该怎么做:一是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的概念、原理和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结构,在引导过程中注意教学本身的新颖性,跨度适当。难度适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属性,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注意反馈信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习分类:学习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来看,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和条件(本质:他认为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应该以人为的、实质性的方式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恰当概念相联系;条件:与新认知相似的认知结构,主动接触新认知结构的倾向,新旧认知结构改善双方的效果)3。接受学习的本质与技术(本质: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技术:高级组织者技术是呈现在学习任务本身之前的引导材料,其层次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思想和新的学习任务有关)接受学习的意义: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51-53) 1。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发展后行为主义在学习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次革命(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和强化)。2.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