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的一生是怎样的?

1922年9月22日,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叫杨的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杨武之在安庆市(位于怀宁)的一所中学教书,他对怀宁有很深的感情,所以给他的孩子取名为镇宁。

肖振宁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去了美国留学。他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当时军阀混战,经常来合肥。混乱的部队一到,母亲抱着儿子“倒着跑”,跑到乡下的山洞里躲起来。

杨家是个大家族,有33个带“真”字的人。振宁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全家都对他寄予厚望。我的母亲,罗,是一个善良、坚强、有理想的女人。在生命经常受到威胁的时候,她依然坚持一个一个教孩子认字、写字,认真教。我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婴儿,他可以立即被教会,并且永远不会忘记任何事情。他被称为“神童”。杨振宁为此非常感激他的母亲,并且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他曾回忆说:“我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我认汉字。花了我一年多的时间,教了我三千多字。现在,我认识的单词总数估计不超过这个数字的两倍。”

六岁时,杨武之从美国回来,先在厦大任教。肖振宁高高兴兴地随母亲来到这座南方沿海城市,进入小学正式学习。有了母亲的家教垫底,他学语文很轻松,不费吹灰之力就考了高分。他主要以数学为主,渐渐有了兴趣,成绩也不错。最让他烦恼的是手工课,因为他天生左撇子,拿笔用筷子都不方便。他妈妈花了很大力气让他用右手吃饭写字,但他打乒乓球、打弹珠、扔瓷砖时还是很自然地用左手。一次,一只公鸡被泥巴夹住了。他费了好大劲才做成,大家都忍不住笑了。他们都说不是鸡,是莲藕。他爸爸告诉他,左脑控制右手,右脑控制左手,手也对大脑有反应。双手聪明,大脑聪明。他明白这个道理后,下定决心练右手,终于右手变得灵活了。

杨振宁只和父母在厦门生活了一年多。因为父亲被清华大学数学系聘为教授,他随父母来到北平。当时中国社会非常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然而,杨振宁很幸运地有一个安静的童年,因为他有一个外国医生父亲的庇护,住在清华大学一个美丽安静的校园里。

杨振宁就读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的一所小学。学校条件不错,师资和校舍在当时国内都是一流的。他努力学习,成绩很好。闲暇时,他和同学们在校园里玩耍,在草地上打滚,比赛爬树——他几乎爬过校园里的每一棵树。

小学毕业后,杨振宁进入北平的崇德中学,这也是一所好中学。65438年至0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疯狂的侵华战争。北平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杨振宁举家搬回了合肥老家。但是合肥也不安分,经常被日本飞机轰炸。当日军进逼南京,合肥也一片慌乱的时候,父亲做了一个决定,带着家人逃到了昆明。一路上,杨振宁一家历尽艰辛,途经汉口、港、越等地,绕道来到昆明。

到昆明后,父亲受聘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进入昆华中学读二年级。当时流亡中学生很多,各地学籍不一,相当混乱。所以教育部在1938的夏天公布了一项措施:中学生不需要毕业证,可以报考同等学历的大学。当杨振宁被流放时,他一有时间就努力学习。他没有落下功课,而是自学了高级课程。于是,他以同样的学历参加了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南联大,尽管他高中少读了一年。这一年他16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战争中建立的临时大学。校舍的条件很差。教室是一栋有铁皮屋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一直响。教室的窗户上没有玻璃。外面刮风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用重物把书压住,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吹到教室里到处都是。每当有日本飞机飞过昆明上空,防空警报突然尖锐地响起,师生们都不得不慌忙躲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也有非常优越的地方,让学习条件差的缺陷变得微不足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拥有强大的教师队伍。这所学校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所以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和好的老师。杨振宁报考了化学系,但学完后被分配到物理系,这让杨振宁有幸在周培源、吴荀攸等名师指导下学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学习氛围很浓厚。教授们讲课非常认真,学生们学习态度也很好。

杨振宁认为,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对他的影响最大,是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们指导杨振宁写论文,向他推荐书籍,把杨振宁引入物理学的大门,为他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两位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影响了杨振宁,引导他走向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

1944年6月,杨振宁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1945年底,23岁的杨振宁踌躇满志,获得了清华大学的赴美留学奖学金。在吴大猷教授的推荐下,他不远万里,踏上了父亲的求学之路,进入了美国。他的目标是去拜师于他仰慕已久的伟大科学家费米(前意大利皇家科学院院士,被意大利物理学界戏称为“教皇”)门下,一到美国就直奔芝加哥大学拜访费米。费米没有让杨振宁失望。他把这位雄心勃勃的中国学生介绍给他的同事泰勒博士。在泰勒博士的指导下,杨振宁通过三年的奋斗成功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杨振宁的才华和智慧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他被聘为教师。

一年后,在费米教授和泰勒博士的共同推荐下,杨振宁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久负盛名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杨振宁开始向最高科学领域挺进,他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一举震惊了学术界。32岁时,他与米尔斯博士一起发表了名为《杨一米规范场》的理论,这是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后来,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国际物理学界一片哗然,众说纷纭,形成了极其激烈的争论氛围。为了支持来自祖国的弟弟们,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组织了一个团队对这一理论进行实验验证活动,这让许多科学家大吃一惊。然而,科学终究是科学,真理终究是真理。吴健雄的实验证明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是科学真理,在整个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所以在1957年,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皇家瑞典学院科学学院的克莱恩博士在颁奖仪式上高度评价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两位物理学家对所谓的宇称守恒定律进行了精湛的研究,这导致了亚原子粒子的重大发现...这两位获奖者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推翻了30多年来被普遍视为自然基本定律的所谓宇称守恒定律。”

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三位中国杰出人士,让1957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物理年,让全球华人倍感骄傲!

杨振宁在1957年获得诺奖后,又在1980年获得了蒂福德奖,在1986年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还拥有许多荣誉学位,是中国许多大学的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