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听,读一读生活的所有可能性。

三月,我跟着《生命的所有可能》这本书。

因为克里希那穆提先生的演讲被编成了一本书,每章内容都有些迂回,逻辑性不是很强。但是,这本书把作者强调的每一点都拿出来整合后,教我们如何摆脱各种经验/知识/观念/想法/思想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自由。

不知道自由绽放的生命是什么,又会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愿意听或读这样的书,就像强迫自己读《论语》一样。虽然晦涩,但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由内而外自发的感动,温暖,感动。这样的感觉吸引着我。

先生和高先生都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能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的,还是这些两千多年前的书。科技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吗?

《生命的所有可能》第一章,释放大脑,让它回归自由状态。

大脑被知识/记忆/思想/想法填满,身心被知识/记忆/思想/想法指挥,大脑和身体被知识/记忆/思想/想法控制,从而失去了天然的自由。

大脑可以开放自由,因为生命有自己的智慧。

在内部,知识/记忆/想法/思想是有限的。当这些知识/记忆/想法/思想被安装到大脑中,就产生了冲突和对立。

比如,暴力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该思想提出了非暴力的概念,这是一种逃避面对暴力的存在和拥抱。所以有冲突。非暴力本身就是暴力的一部分。)

如何解决这个冲突?!

真正的去看待它,去珍惜它,不要带着愿望,好恶,想法去评论它,只是带着关切去看待它,去感受它,然后它就消失了。

这种所见所感,就是当下的知觉、直觉、真我,是一种完整的、整体的状态。至此,身、心、脑都有了自由。

自由在词源上意味着爱。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有无边的爱(慈悲)。所以,扔掉判断!

所以,不要对自己的亲人和孩子抱有期望,丢掉期望,让自己的大脑安静地观察和感受,不要急于回应。关系不再是问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打开对自己生活的认知,父母观察陪伴。而有知识/思想的父母很容易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孩子的行为,从而破坏孩子的自发感知。

养孩子,路漫漫其修远兮!

生活的所有可能性第二章,真正的倾听。

真正的耳朵和眼睛一样自由,没有判断和限制,就像一个孩子完全开放的好奇心。

不安全感是因为心里有期待,有期待,有一个事实。安全和不安全在我们的世界中形成了二元冲突,并被分割和割裂。如果我们能够超越二元冲突,达到整体状态,就没有所谓的安全和不安全。不要为了不安全的期望而寻求安全。

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概念是外部知识。对于内在来说,不需要时间,时间就是当下。目前也理解为没时间。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折射点。所有的时间都是现在,感受当下的身体感觉。

体感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现在的中学生抑郁症比较多,可能是因为大脑接收知识太多,想的太多,却忽略或者忘记去感受,去闻花香,去听鸟语,去看看白云飞。

如何结束脑中挥之不去的各种想法/回忆/思绪?冥想就是答案!

所以,倾听那个人,倾听他/她的恐惧,他的饥饿和他的贫穷。去听,在听的那一刻,没有时间,没有问题,没有困惑。

PS。有些人习惯了时时刻刻攻击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包括孩子,只能无视或者远离。我真的没有能力去倾听,否则,我会受到攻击。

《生命的一切可能》第三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章讲的是人类苦难的来源和解除苦难的途径。

人类是一个整体,有* * *本性,* *同样的本质,同样的* * *意识。同时,人类还有另一种性别,那就是个体很容易把自己和他人割裂开来,只看到或专注于作为个体的自己。每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个体需求,个体之间的冲突是存在的。

因为人也是人,当我有痛苦的时候,另一个个体也有痛苦,他/她可能因为他/她的痛苦而带给我痛苦。所以,当我在承受其他个体的痛苦时,也许他/她更痛苦。意识到这一点会减轻我的痛苦。

关于欲望的一些想法是因为个人的局限性。当欲望的念头出现时,回头看欲望,观察欲望背后——我想要什么?区分‘感觉’和‘想要’。想要可能是为了满足一种感觉。拨开迷雾,找到感觉。感觉是人生固有的能力,会被思想掩盖。找到这种感觉后,生活就有了自己的自律

悲伤是失去你所爱的东西。我们需要明白,我们所爱的一切都是生命的礼物。既然是礼物,那么你爱的人和物离开或者消失都是正常的。这样,悲伤感就会减弱。我们要知道,从生到死,我们都伴随着生命的独立意识。生命的独立意识是永恒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更加自由,不会被个人欲望所束缚。

《生命的一切可能》第四章,福在眼前。

逃避悲伤是浪费精力。如果我们能拥抱悲伤,我们就能摆脱痛苦。

什么是美?美丽不仅仅是外表带来的愉悦。让自己沉浸在一个新的玩具或者自然风景中,是一种美,是一种爱。

忘记时间,忘记自己,融入当下,就是禅定。

人生是什么?是由经验、记忆、知识、思想等自我构成的吗?也许自我会发明一些神圣的东西。这些总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将生命与这些经历、记忆、知识和思想联系在一起。而死亡意味着我们与这一切的终结,生与死,分离了。所以,我们害怕死亡。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每天摆脱执着,接受死亡的结局呢?你能时刻清空你的大脑吗(冥想)?生与死总是同时发生。

爱情不是感官享受,也不是记忆的产物。这些都是有条件的。慈悲的爱是不附带的,悲伤的结局是爱。这种爱是超越时空的,是无条件的。

练习冥想是为了获得一颗干净的心和内心的平静。冥想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写在最后:机会来了再看这本书我还是有很多困惑。比如如何看待一直攻击别人的人。先继续练习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