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双龙洞信息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和耳洞组成。入口是轩朗,两边悬挂的钟乳石是绿色和黄色的,看起来像两个水龙头。两个龙头在外孔,龙身却藏在内孔,故名“双龙洞”。相传古梧州,百姓连年水深火热。青龙、黄龙得知后,盗走天池水,救了百姓。但因为触犯了天条,太后用巨石压住了他们的脖子,把他们困在了双龙内洞。但双龙依然倔强地仰头吐水,清澈的泉水一直汩汩流淌至今。
外洞宽敞宽阔,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全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尤其是在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在洞中纳凉已成为一种永恒的习俗。与自然空调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如雨,入洞寒。”
外洞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洞北壁“双龙洞”二字为唐代手迹传世,后被民国交通部副部长抄刻。南墙上的“洞天”二字,是宋代书法家吴麟的墨宝;“三十六洞”五个大字是国民党元老、现代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写;最里面的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文;近代合肥游客的“双龙洞”三字石雕很有意思。他把“龙”字刻反了,意思是双龙洞的两个龙头只有站在洞厅里向后看,才能看到它们的真面目(见图1)。
外东殿北面挂着一条黄色的“石瀑”,看起来像一件古代的长袍。这就是传说中的“鲁先生的藏身之处”。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藏身于此,还有一个传说是一个村姑发誓不嫁不抢她的财主而被关在山洞里,吕洞宾从山洞里去解救了山洞里的村姑。大厅北端附近有“骆驼仰视”、“石蛙窥洞”、“狮踏”、“金枭展翅”等景观,尤其是洞内的喀斯特景观“仙场”,让人仿佛置身于外界。
内外洞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屏风石,只有一条狭窄的地下河相连。这条河长15米,宽3米。如果要进入内洞,就得屏住呼吸仰面躺在船上,逆着水流刷着岩石,头也不要微微抬起,否则就有打破鼻子的危险,非常惊险。这种观光方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见图2)。古诗“洞中有泉,欲寻泉源卧舟”描述了历史上如何探洞。400年前,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洞前向潘夫人借了一个浴缸,脱光衣服,游入双龙内洞。
“千尺梁上水压低,轻舟仰卧人归溪。”进入内洞,犹如置身仙境中的龙宫。内洞比外洞大,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有许多钟乳石、石笋、石帘、石柱、石钟和地下泉水。“龙见首不见尾。”在洞穴里,你可以看到两条龙的龙身、爪子和尾巴。其他主要景观有《晴天雨石》、《神仙挂衣》、《雪山罗汉堂》、《将军腿》、《金华火腿》、《北京烤鸭》、《神仙床》、《云追月》、《奇幻天空》、《龟探海》、《龟蛇斗仙丹》、《等。
明代徐霞客根据其独特的景观特点和价值,将双龙洞列为“金华山八大洞”之首,其景观特点和价值是“两门外,重悬中,奇水陆,幽明”。
叶圣陶写过游记
季金华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参观了北山双龙洞。
从金华市区到罗甸大概五公里,过了罗甸,逐渐进入山区。公路蜿蜒曲折。满山都是杜鹃花,花和叶都比盆栽有活力。桐树也在开花,这里一簇,那里一簇,不少。山上的沙子是粉红色的,这种颜色在其他地方似乎从来没有见过。粉色的山,各种杜鹃花,加上浓浓的或淡淡的新绿,眼前一片光明。
一路对着小溪,随着山势,溪水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不时变换音调。进山五公里左右,来到双龙洞,溪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来的。
抬头看洞口,山挺高,突兀阴森,很有气势。洞口和桥洞一样宽。当你走进去,就好像你在一个大厅里,四周是石墙,头顶是高高的石头屋顶。当你聚集1000或800人在那里开会时,你一定不会感到拥挤。泉水从洞的右边流出。这是外面的洞。
寻找外洞的泉水源头,原来是从左边石墙下面的洞里流出的。虽然是孔隙,但也能容纳一艘小船。一艘小船怎么样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刚好,容不得第三个人。它是如此小的一艘船。船的两端都用绳子绑着。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入内孔,往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了。洞外的工人拉另一端的绳子,船就出来了。我带着好奇一个人仰面躺在船上,想着从后脑勺到肩膀,到臀部,到脚后跟,直到我说了一声“OK”,船才慢慢移动。我的眼睛有些模糊,但我仍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岩石似乎在向我挤压。我也觉得稍微抬起头,肯定会额头破,鼻子挠。过了大概两三尺深的水,我上岸了,这是内洞。
内洞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扛着汽灯的工人只能看到很小的地方,剩下的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宽。工人们举着高高的汽油灯,一个一个地指出洞内的景色。首先当然是洞顶有双龙、黄龙、青龙蜿蜒。我遵照他的指示,有点喜欢。其次是钟乳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多是根据形状想象成有宫殿和器皿的神仙和动物,有四十余件。这些形状各异、颜色各异的钟乳石和石笋,就算不做什么,也值得一看。在洞里走了一圈,发现里面的洞比外面的洞大很多,大概有十几栋房子那么大。泉水在右侧缓缓流动,声音轻柔,上源在一个漆黑的山洞里。我排队等候,然后仰面躺在船上,从洞里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