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中学照片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潸然泪下。熟悉两弹一星历史的朋友一定很熟悉这段话。这是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的词。
邓稼先,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国人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
在他心里,中国最重要,家最不重要。事业重要,名利轻;邓稼先敢做无名英雄,在西北戈壁滩奉献了28年。
28年后,当邓稼先这个词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那个曾经帅气阳光的“娃娃医生”已经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已经离开了妻儿和这个家28年。28年来,他的父母妻儿都很少见到他,更别说他是干什么的了,偶尔能在家里见到他。他只是在家呆一段时间陪家人,有时候可以在家呆一晚上,然后就要匆匆离开。
28年后,他终于见到了他的妻子许鹿希女士,但此时,邓稼先已经是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了。本以为邓老时隔28年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了,但见面的地方却是在医院。此时,邓稼先已经被确诊为直肠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努力了28年的邓稼先终于停下了脚步。他之所以愿意停下来,是因为被医院诊断为直肠癌晚期,被医院“强制”留下来住院治疗。
邓稼先
但是已经太晚了。虽然医院尽了最大努力挽救这位“国宝级科学家”的生命,但在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后,直到邓稼先去世,邓稼先经历了三次手术,最终还是没能挽救这位“国宝级科学家”的生命。
在生命的最后,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与于敏先生一起完成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给他提供了一辆个人用车。在家人的帮助下,邓稼先在这辆车上转了一个小弯,说自己享受过国家给的待遇。
关于自己的病情,邓稼先在病床上说:“我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邓稼先
邓稼先在弥留之际对妻子许鹿希说:“如果我的生命结束后可以重生,我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的遗言是如何在尖端武器上下功夫,并叮嘱:“不要让别人离我们太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大出血去世,享年62岁。
这是一位一生默默无闻,为脚下的土地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那么,邓稼先是如何做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28年的,又是如何在去世前告诉好友杨振宁研制两弹的奖金是20元的呢?
在北平遇见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杨振宁。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的一个书香世家。
邓稼先出生后不久,邓稼先一家搬到了北平,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
在这里,邓稼先遇到了杨振宁,他童年和生活中最重要的玩伴之一。
由于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和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多年的挚友,祖籍都是安徽,又都是住在清华校园里的邻居,邓稼先和杨振宁小时候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经过学习,邓稼先和杨振宁考上了北平的崇德中学。
狂怒撕裂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旗帜,进而走向了科学报国的道路。
邓稼先的童年是在时代动荡的北平度过的。然而,即使这样的一天也是在不久前。
1937,1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北平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守卫北平的中国军队起来了,但是北平终于沦陷了。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后,强迫北平市民举行“游行”,“庆祝”日本侵略者的所谓“胜利”。
面对这种屈辱,年仅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日本侵略者的侮辱。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把日寇的旗帜撕成碎片扔在地上,然后重重地跺在地上。
这次事件以后,北平变成了一个沦陷区,到处都是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邓稼先父亲的一个好朋友劝邓稼先父亲赶快离开这里,否则可能遭遇日寇的报复。
无奈之下,邓稼先的父亲只好让邓稼先离开北平。此时邓稼先的父亲患有肺病,经常咳血,于是送走邓稼先的任务就交给了邓稼先的姐姐。
自从日寇进入北平城,十恶不赦的日寇就无处不在。这个时候,北平城里的学校早已失去了安静读书的机会。不久,清华、北大撤到南方,同行的还有清华、北大的很多教授,甚至很多朋友。
邓稼先离开北平前,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对邓稼先说了这句话。“家贤,你以后一定要学理科,不要学文学,理科才能救国,对国家有用”;
邓稼先父亲的话深深地刻在了邓稼先的脑海里,让他永远也忘不了日本侵略者对脚下这片成长中的土地的践踏。这时,邓稼先的脑海里出现了民族仇和亡国的念头。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邓稼先在昆明参加了“青年为民”,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斗争。
后来,邓稼先回到阔别已久的北平,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大教职员工联合会主席。
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邓稼先决定出国深造。1947年,邓稼先考取美国研究生。
1948年,邓稼先进入美国物理系。在美国普顿大学深造期间,邓稼先刻苦学习,经常熬夜。由于邓稼先的努力,邓稼先的学习成绩很突出。结果不到两年就修完了普顿大学的学分,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拿到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此时,邓稼先才26岁。因为邓稼先淳朴爽朗的笑容,他得到了一个“娃娃医生”。
邓稼先
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成功获得了美国普渡大学的硕士学位。以邓稼先当时的条件,可以在美国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继续从事自己的事业。以当时美国先进雄厚的科研实验室,邓稼先日后极有可能有所成就,名利双收。
但这个“娃娃医生”怎么可能忘记小时候侵华日军践踏家园的记忆,更不可能忘记父亲的话。
名利在邓稼先眼里就像浮云。获得学位9天后,“娃娃博士”依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美国总统威尔逊买了一张机票,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到邓稼先后,有人问邓稼先在招待会上带回了什么。
邓稼先回答说:“一是给父亲带了一些我们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二是带回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3年,邓稼先和许鹿希结婚了,他们平静而幸福地生活了五年。
在戈壁滩藏了28年
1958年的秋天,回国八年的邓稼先终于等到了他期盼已久的愿望。
一天,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大鞭炮”,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这项工作。
由于保密的需要,“大烟火”的参与者需要严格遵守保密,不能告诉他们在世间的父母或在下的妻儿,只能做无名英雄,不能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也没有名誉可言。有的只是陪伴戈壁滩。邓稼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邓稼先
那天晚上,邓稼先很晚才回家。邓稼先去世多年后,许鹿希回忆说:“这一天,邓稼先回家时心情一定有点沉重,但他什么也没提。他只是告诉许鹿希他要调动工作,并问他要调到哪里去。他说不能,问他是做什么的。邓稼先说不行,问他能给我工作的地址。邓稼先也回答说可能不行。”
面对妻子许鹿希的一系列问题,邓稼先简单地回答说她什么都不能说,然后告诉妻子许鹿希,以后她很少能照顾家庭和孩子,所以家里的事都由许鹿希来做。
邓稼先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获得“娃娃医生”的邓稼先从公众和身边的朋友中消失,“邓稼先”这个词从所有的学术期刊中消失,仿佛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从那以后,邓稼先和许鹿希这对年轻夫妇在一起已经28年了。
当时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原子弹的研制,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听说。
后来,邓稼先与王教授、彭焕武教授一起投资建设了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研究中国的核物理理论。
但是,那时候我们穷,什么都要做。连年战争导致经济崩溃,我们急需时间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当时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也没有钱和条件去做核物理理论的研究。
为了尽快解决研究原子弹教学模式的大厅和试验场地,邓稼先带领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夜以继日地跳着捡瓦片,参与试验场地的建设。大家一起努力,累了就互相加油鼓励。就是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带领青年大学生在一片混乱的坟路中修起了宽阔的柏油路,原子弹的教学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里有核理论研究基地,关于核的资料也非常匮乏。毕竟当时连了解原子弹的人才库都很差。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说原子弹,更别说它是什么了。关于原子弹。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没有资料,可以找印刷,自学。就这样,邓稼先找到了一批关于原子世界的资料和书籍,邓稼先带领年轻的科研团队刻苦钻研理论。
1959年,苏联拒绝提供承诺的原子弹数学模型和相关技术数据。后来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连一张纸都没留下。他甚至调侃道,“没有他们的帮助,中国不可能在20年内造出原子弹。”。
面对苏联的违约,它没有吓倒我们,相反,它鼓励我们独立自主地制造自己的原子弹。
邓稼先带领年轻的科研团队,从零开始,夜以继日地探索原子弹内部的世界。
当时欧美国家在这方面使用的是计算器和更先进的计算机进行计算,而邓稼先领导的科研团队使用的是手中的算盘和草稿纸。为了提高效率,及早摸清原子弹理论的内部世界,邓稼先采用了“三班倒”的方法,人们日夜不停地计算原子弹的理论研究。
在计算原子弹理论的过程中,当邓稼先遇到一个与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不一样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为了验证这个至关重要的数据,邓稼先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反复计算,计算出来的草稿纸可以填满一个房间。最终,邓稼先在周的帮助下,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推翻了苏联专家留下的原始结论。邓稼先计算数据的成功,解决了关系到我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数据。
在邓稼先领导的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最终决定把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作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选择正确的原子弹主攻方向,为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
研制原子弹最关键的时候,也是当时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时,许多人面临饥饿。虽然当时尖端领域工作人员的伙食有很高的保障,但由于油水不足,很多工作人员日夜操劳,因此经常挨饿。
此时的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带头人,虽然可以从岳父那里得到一些粮票,邓稼先也会用这些粮票买一些饼干等东西,然后分给大家,但是他自己却一口都不舍得吃。
虽然生活很艰难,但邓稼先带领的公关团队依然热情高涨,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
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理论研究的带头人,不仅要在科研院所埋头苦干,还要经常深入西北戈壁滩试验场。无论寒冬酷暑,他都要深入试验场,更好地了解实验的第一手资料。邓稼先这辈子用了八年。
1964 10 6月16日,在邓稼先领导的科研团队和无数无名英雄的努力下,我国在西北戈壁沙漠实验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接着,邓稼先带领科研团队向氢弹进军。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努力,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
在成功爆炸原子弹和氢弹后,邓稼先带领科研团队继续向原子武器进军。
在邓稼先的带领下,他们先后攻克了地下核试验、中子弹等核武器领域,在国外从一代人到几代人都做出了贡献。
在一次地下核试验中,一台机器坏了。当时有人主张把机器拉起来检查,但是这样做太危险了。邓稼先得知情况后,不顾寒冷,亲自下井,直到解决问题才上来。
解决问题后,大家一起开了个庆祝会。邓稼先喝了一小杯酒就倒下了。原因是他经常疲劳,没有好好休息。医院工作人员给他量血压时,邓稼先的血压低得可怕。后来经过几天几夜的抢救,邓稼先终于醒了,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研究报告出来了吗?”
这个时候他的脑子只是在工作,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体。
在一次空投氢弹试验中,由于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从飞机上下来,直接撞到地面。还好没爆,但是破了。
后来派出100多名防化兵寻找氢弹下落,但一个也没找到。邓稼先自己赶到炸弹坠落的区域,他终于找到了。找到氢弹后,邓稼先为了保证氢弹的安全,亲自将破碎的外壳捡起来,这让他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
视察结束后,从不拍工作照的邓稼先主动与二机部副部长赵合影留念,才离开。
此时,邓稼先的心理已经充分意识到这次核辐射的后果,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天来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快。
报道回来工作不久的邓稼先,在医院被查出直肠癌,已是晚期。此时,他的身体已经无法工作,必须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时,邓稼先终于和妻子许鹿希团聚了。这一天,他的家人等了28年。
拿着10元的奖金,邓稼先通知好友杨振宁,自己中了20元大奖。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1986年3、5月,邓稼先又做了一次手术。
有人曾问邓稼先,“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邓稼先拿了多少奖金?”
邓稼先一直嘲笑这个问题,直到1985年6月邓稼先病危。这时,回到中国的杨振宁来医院看他,并再次向他提及此事。面对杨振宁的提问,邓稼先终于回答了,只见他伸出两根手指说:“人民币1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邓稼先
面对邓稼先的供词,杨振宁先生不相信。杨振宁说:“你在开玩笑吗?”
邓稼先回答:“这是事实,不是笑话。”
1985年国家原子弹大奖10000元,从事原子弹研究的人很多。由于人数较多,按照10元、5元、3元三档发放。即便如此,单位还是预付了十几万。
后来,多年以后,杨振宁在《邓稼先》中这样评价邓稼先:
"...邓稼先是最不起眼的人物之一。和他聊几分钟,说明他很老实很老实。他很诚实,从不骄傲。他不是小心眼,他一生都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在我认识的知识分子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中国农民气质最淳朴的一个。”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