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请选择一个你知道的国家,介绍给大家。如果了解不多,可以查资料。200字到300字之间,写的比较好,谢谢!!!注:1。不得引进以下民族:汉族、傣族、维吾尔族、蒙古族。2.一篇文章只能介绍一个民族!赫哲族是中国东北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通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扶余三县和佳木斯市的部分乡镇。由于分布地区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自名。松花江上游富锦县大屯叫“贝娜”,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到金口村叫“那乃”,居勒得力村叫“那乃坳”。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为4640人。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话说。早年砍柴、劈皮、结皮笔记。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汉语被广泛使用。在清朝,有人称他们的一个部落为法雅卡(Fayakah),俄罗斯之外还有几个赫哲族部落。纳奈人、乌尔齐人、敖罗赫人、乌达盖人也是赫哲族人,有人提议成立纳奈语支。

鱼皮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族人

据200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赫哲族有4600多人,是全国最小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同江市界金口赫哲族乡是中国四大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族鱼皮衣

赫哲族文化村的大门——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刻廊

唱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时,优美舒展的“赫尼那”曲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并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

“赫哲族”这个词的意思是“下游”或“东方”。赫哲族人自称“用日本海贝”、“那尼沃”、“那乃”,意为本地人,也被称为“赫哲族”(意为“东方人”)、“齐冷”(意为“住在河边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的民族命名为赫哲族。人口约4200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和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

赫哲族生活在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黑龙江省和乌苏里江下游,即三江平原和完达山地区。三江是一片山川秀美的沃土,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刺槐鱼、田鸡鱼、三花五螺、水貂、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狩猎场。人们常用“棍子打狍子捞鱼,野鸡飞进电饭锅”来形容这里的富庶。勤劳的赫哲族世代生活。

[编辑此段]赫哲族追根溯源。

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时期。先秦时称、为楼,南北朝时称布吉,隋唐时称女真,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族名字的由来最早记载并流传于康熙二年(1662)《清实录》。目前中国有四个赫哲族聚居地,分别是同江市界金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齐镇敖齐村。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一个跨国民族。俄罗斯赫哲族有两万多人,当地人叫他们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舞、服饰、民俗和中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的生产生活特点。

[编辑此段]赫哲族人的衣食住行

赫哲族女孩

渔猎是赫哲族的主要衣食来源。赫哲族人喜欢吃鱼,尤其是生鱼。这个习俗一直传承至今,体现了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赫哲族向来尊重杀鱼。

不仅吃鱼和动物肉,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以鱼皮、鹿皮、鹿皮制成。男人多穿鲶鱼骨做的两排纽扣的大排扣皮衣,女人则穿鱼皮或鹿皮袍,看起来像旗袍。男女都穿鹿皮、鹿皮、鱼皮制成的鱼皮裤、鞋。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因此,赫哲族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鱼皮部”。在文化村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用煮熟的三文鱼皮缝制的男女两套鱼皮套装,做工精致,款式简单。

[编辑此段]赫哲族措洛安口

在居住方面,赫哲族居住在永久性房屋如木刻楞、赫拉辫草正房和临时性房屋如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和宽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族的主要交通工具。经过训练,每只狗可以拉70公斤左右,每天行进100到150公里。狗是赫哲族的好帮手,在交通、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赫哲族在历史上也被称为“狗部”。

随着时代的发展,赫哲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结金口乡,赫哲族群众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开垦了土地,发展了旅游,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赫哲族和其他兄弟一样,正在走向小康生活。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就繁衍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宿神系所属的娄、布吉、黑水、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都与赫哲族的祖先有亲缘关系。清朝初年,官方和民间文献都记载了黑金、黑镇、赫哲族、骑冷、赫哲族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的民族称为赫哲族。

关于赫哲族何时形成,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赫哲族以古老的赫哲族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元素,以及其他原属黑龙江流域的土著,以及来到赫哲族分布地区居住的蒙古族和汉族,在清初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民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解放前,其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宗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心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他们的社会生产得到了超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编辑此段]赫哲族社会经济

顺治元年(1644),大清先人入关前后,先后编赫哲族,征集贡品,张挂旗甲。直到19世纪初,从牡丹江到黑龙江下游的乌扎拉村,22个赫哲族都按照宗族和分布区域受到清廷的有效统治。到了清代,赫哲族与内地和当地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族的渔猎工具逐渐完善,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逐渐分解。到了清末,已经从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辛亥革命后,三江平原开发加速,赫哲族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经济上与汉族及周边其他民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后,对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实行残暴统治,甚至公开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减少。抗日战争胜利前,它已濒临灭绝。渔猎经济是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夏以渔粉,冬以物易貂为生计”17年底,出现了以物易物向狩猎产品商品化的转变。20世纪初,狩猎业衰落,大量渔业产品商业化。抗日战争胜利1945,赫哲地区解放。当时幸存的赫哲族居民只有300多人。人民政府执行国家发展政策,积极帮助赫哲族人民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比1945增加了100多倍。

赫哲族过去几乎是文盲。解放后,人民政府不仅积极帮助他们发展渔猎生产和民族贸易,现在部分赫哲族也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发展乡镇企业。赫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开办了小学和中学,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现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赫哲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位居全国各民族先进行列。赫哲族地区的每个村庄都有卫生所、广播电台、一些文化站和俱乐部,拥有电视的家庭数量正在增加。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党代会和人大都有赫哲族代表,赫哲族干部在赫哲族聚居区的政府中担任县长和乡长。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但与其他兄弟民族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编辑此段]赫哲文化艺术

赫哲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最流行的“伊玛坎”是一种口头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大多能传唱多日,多为歌颂英雄复仇事迹、民族兴衰、纯爱等。歌词彼此押韵。说唱的时候一定要背好故事的基本内容和单词,不能随意添加。《谈胡力》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的总称。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一般是老人给孩子讲的,对孩子有启发性。赫哲的音乐也很有特色。其特有的乐器被称为“孔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能被人玩。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经常在鱼皮、兽皮制成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各种云纹、花卉、蝴蝶、几何图案。在餐具和桦木制品上雕刻各种连续的花纹、云纹、山水、花鸟、动物,形象生动,造型美观独特。妇女在裙子、披肩、马甲、帽子、裤腿上绣出的花纹和图案更为精致。尤其是生活用品上的彩绣,如“公鸡捧花”、“花篮莲藕”等,构图新颖独特,尤为精彩。赫哲族人在不同产品上刺绣、拼接的各种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群体意识。赫哲族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充满民族风味,反映民族生产生活特点,充满民族特色。它是中国刺绣和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吴白新是解放后第一位有突出成就的赫哲族戏剧家。他改编和创作了20多部歌剧、戏剧和电影剧本。有《冰山上的来客》、《赫哲族的婚礼》等戏剧和电影文学剧本,有《好班长》、《焦》、《黄继光》、《雷锋》等歌剧。其中《赫哲族的婚礼》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也是当代文学史上赫哲族戏剧家写的第一部反映中国人口最少民族生活和历史的剧本。他成功地将“伊玛坎”的演唱形式运用于全剧,丰富了中国当代戏剧的题材,并将民族形式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对戏剧民族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编辑此段]赫哲族风俗

赫哲族传统跳跃精神

赫哲族人在喝第一口酒之前,要用筷子蘸一点酒,抛向空中,洒向大地,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但是我不喜欢喝茶。有时候我会炒小米用水冲泡,或者收集野玫瑰,小橡树嫩叶嫩芽晒干泡水泡茶喝,但大部分人一年四季都喜欢喝生冷水。

赫哲族妇女生孩子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牙鱼汤、兔肉汤和“莫问古米”、面条、汤面、鸡蛋等食物。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母婴腹泻。坐月子期间都是吃热饭,避免着凉影响身体和奶水。

赫哲族人去世后,必须用面粉做成油炸的细面条和各种形状的细面条小吃,供人们在餐桌上食用和参加悼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