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失调查报告

#报告#引言研究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以下是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三农”问题,连续多年发布11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出台并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可以说,农业和农村的基层得到了巩固,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发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个值得关注、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即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这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党委、政府和社会重视。下面,我根据对区镇的调查,做一个分析。一、基本信息

镇区位于川中丘陵区西南部,是典型的纯农业乡镇。东邻镇,南接镇,西接镇,北接观音乡。面积56.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社区、2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617户34042人,外来人口约21.700人,占总人口的63.7%。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外出务工比例高达%。农民工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约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93.4%。

二,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对60个村家庭的调查,农民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低、留在农村无事可做、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6.7%、25%和10.3%。

(1)家庭收入低。现在在农村,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需要65438+万元以上。子女结婚一般支出在5万元左右;此外,日常生活中购买生活资料的支出。对于农民来说,在靠近土地的地方种植农作物,很难支付这么大一笔费用。这体现在对群众的采访中,主要集中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身上。

(2)劳动力饱和。现有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机械正在推广使用。另外,农业生产是季节性的,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农村的年轻人认为,与其待在家里无事可做,没有收入,不如选择出去打工。

(3)生产效率低。农业经营方式分散,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此外,高风险、低收益、低收入的特点导致农民种田、种地的积极性不高。

(四)农村发展滞后。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很大,但总的来说,交通仍然不方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仍然较差。另外,乡镇企业不发达,吸收不了剩余劳动力,必然导致人才流失。

(5)城市的诱惑很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一些劳动者,尤其是年轻人,被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方便舒适的条件所诱惑。他们思想上看不起农业生产行业,不愿意继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从采访来看,这主要体现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

(6)为后代创造良好的条件。城市有良好的教育、卫生等基础条件。一些有了孩子的中年人,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蓄后,基本都留在了城市。他们没有及时买房,长期租住在城市。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接受调查的31中年人中,有23个家庭搬到了城市,跳出了农业大门。从村庄来看,很多房子常年空置,有的已经成为危房。空心村已成为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三,农民工对流出地的影响

积极影响

首先,它增加了家庭收入。该镇是劳务输出大镇。2013年银行汇回的款项达到145万元。

二是开阔当地人的视野。等到了一些更发达的大都市,农民工的知识面更广,思想更先进。他们把在外地城市积累的经验和财富带回自己原来的山村,用先进的理念唤醒山村里保守的人们,带领村民外出打工,经商致富。

三是促进地方发展。很多农民工致富后,始终不忘家乡的发展,家乡对修桥铺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仅2013以来,该镇就收到成功人士修桥铺路款380万元。个别成功人士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后,回到家乡创办一些小规模的产业,促进当地发展。比如现任镇上双祠堂村支部书记的李冯,就是一个外出回乡创业成功人士的典型代表。2011从成都回来后,李冯在市府社区投资近500万元创办了袁书祥食品厂,带动当地农民发展特色蔬菜3000多亩。

(二)负面影响

一是耕地利用率下降。首先,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荒废。在走访的20户有农民工的家庭中,9户已经完全弃土,5户部分弃土。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弃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约为78.5%。其次,表现在粗放耕作,粗放种植,薄收,易省田懒田随处可见,田越来越薄,粮食靠杂交水稻高产。再者,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缓慢。许多农民不再把他们的经济发展寄托在那一英亩土地上。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占88.2%,油料、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占1.1.8%。

二是增加地方政府负担。首先,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引发的教育、医疗、医保、救助、纠纷等问题增加了政府的负担。其次,农村治安问题恶化,村民私有财产和公共财产被盗现象更加严重,尤其是冬季,家禽被盗。

第三,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不利。外出打工导致孩子待在家里,孩子在童年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孩子会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孩子情绪的及时表达,容易造成自闭、暴力等人格扭曲(给出具体案例)。另一方面,祖辈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文化教育和科学的引导培训。教育管理全靠学校教师。这个镇有近800名留守儿童,突出了“管教监督下一代难、教育溺爱难、缺乏管理安全难、无人管理成长难”四难。

第四,留守老人无人赡养。子女长期在外工作,不能按时回家,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加。由于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家里的老人仍然活跃在田间地头,从事农活,生活十分艰辛。一旦生病,就得靠自己。甚至有时候,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外面生活条件很差,老人不得不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来帮助孩子。例如,4村的唐志军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孙子,完全依靠他们在家种田的收入来供他们上学。

第五,留守妇女问题影响家庭和谐。由于家庭中男性劳动力的长期短缺,留守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生产劳动、教育子女和照顾老人的责任。留守妇女的丈夫大多一年回家1-2次,有的甚至好几年没回家。留守妇女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等各种压力,导致很多家庭出现婚姻危机。(举个例子)

第六,不利于地方发展。全镇50岁以上的村干部有48人,占村干部的78.6%。两委干部因为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和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能力较弱,外出打工的优秀青年也不愿意当村干部。青壮年的离开导致当地一些基础设施缺乏劳动力。以正在建设的新农村建设为例。因为当地没有合适的青壮年,参与项目建设的普通工人90%都是从外地招聘的。

四,化解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负面影响的对策

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办法是让人们留在农村,村民愿意留下来。具体来说,他们能挣钱,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这个思路出发,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农村道路建设,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物资和种植的农作物能够顺利运输。目前全镇仍有1%的村没有水泥路,14.5公里的村道没有硬化。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建立农民基本生产生活和医疗保障制度,加强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鼓励规模经营。用好国家给农村的项目资金,探索和尝试走土地集约经营的道路,加快土地流转,将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企业主,或者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同时帮助解决当地群众就业。

(3)加强乡镇企业建设。加强农民工思想教育,鼓励部分有回乡创办企业意向的人员回乡办厂,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支持。通过企业的发展,让一些不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实现“不进城不离乡”的入厂。

(4)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吃住在学校,由学校统一加强管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放学时间,学校负责监控,老师一对一指导。买电脑,建立留守儿童家长群,构建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二条农村劳动力流失调查报告

“农民工”这个词,社会上并不陌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内部也在不断更新。作为当代社会的青年力量之一,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寒假期间,记者走访了中国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下辖的盐亭、XX、梓潼三县的部分农村。部分调查是针对80后、90后青年农民工的情况。一、打工潮的起源

外出打工的想法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农民除了交农业税还要交预提款和各种集资(包括村社集资、乡镇集资和市县集资)。各种税费加起来,农民辛苦一季什么都没剩下。

XX县XX镇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我清楚地记得,1997年,我的油菜卖了以后,把必要的钱都拿走了,剩下的钱只用来给我们家宝宝买了一个‘冷狗’(当地的一种雪糕,当时卖一元钱)。

“那时候农民手里真的没有多少钱”,梓潼县交泰乡政府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到村里收农业税,下拨资金,也麻烦,再动员也没用。一些农业不好的农民实在拿不出来。大部分农民交了税费就没有结余了。”

此后,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愿意在没有出路的农业家里打工,打工潮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使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从费改税到彻底取消农业税。大多数工薪族仍然不愿意回家种田,外出打工仍然是很多农村青年的首选。

二、成长经历和教育现状

当代青年农民工的成长经历有两种:一种是在家乡长大,初中或职中毕业后进入社会,开始在外地工作;另一种是跟着父母,在父母工作的地方上学。因为不能在本地上学或者其他原因,初中毕业后大多随父母去打工,但这种情况很少。由于以前严格的户口限制,大多数年轻的农民工都是在家乡长大的。

在记者采访的100名青年农民工中,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占91%,而高中学历的仅占6%,其余3人初中未毕业。需要注意的是,完成高中教育的6个人中,有5个是90后。

面对这样的结果,XX县塔山中学的龚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村孩子,一般都是上完初中再去读高中,为上大学做准备。但是,在以前,很少有读完初中再继续读下去的。一般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第三,从事行业和收入状况

与父辈农民工相比,80后、90后青年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大多在外面从事一些技术工作,有的甚至经过培训登上了数控车床的操作台。从事工作较多的行业多为服务业和各类工厂。

但是他们父母的农民工曾经是很火的建筑工人,很少有年轻的农民工对家政服务感兴趣。追根溯源,在北京做建筑工人的老农民工何友聪告诉记者,“建筑工人和矿工太累了,每天浑身是泥。这一代年轻人根本买不起。大部分男青年都愿意进厂,工作又轻松又干净。”

另一位在成都做保姆多年的农民工石告诉记者,家政服务很麻烦。做饭,带孩子,打扫卫生,很多年都很麻烦。只有我们老年人会做这件事。当然,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不理解他们在工厂里做的精细工作。

第四,对新趋势的理解

8090后农民工和其他8090后一样,特别关注和了解时代和潮流。

他们也会没事找同伴“回家吃饭”,也会闲着没事聊哪家店衣服比较好,比较实惠。他们也会把闲暇时间花在逛阿迪尼克上,女生会去看完美和欧莱雅,尽管很少在他们身上花钱。

下班后打牌、上网和购物是他们的主要娱乐。相对于他们在家里忙的背靠黄土,清闲的忙里忙外的日子,这种城市的生活对于月薪只有2000元左右的他们来说,是特别舒服和满足的。“我的愿望可能是希望工资能高一点!”现在在上海工作的盐亭姑娘邢晓芳告诉记者。

动词 (verb的缩写)未来的计划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大龄青年农民工(主要是一些80后)的普遍想法是,现在只要努力赚钱,然后再考虑其他的。在上海工作的农民工黄思告诉记者,他还没有想得那么仔细,只想趁着年轻多赚点钱。当被问及是否有在上海买房定居的打算时,她笑着对记者说:“我们这一代就算了,但我们还会继续蜗居,在上海做不起房奴。如果可能的话,就看我儿子这一代了。

第三条农村劳动力流失调查报告

根据省就业服务局《关于重点监测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如实填写《重点监测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谈话、与在家务工的村民个人沟通、对个体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进行电话调查等形式,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问题,向在家务农的村民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征求意见。简要分析如下:位于郴州市南郊的石盖塘镇是北湖区“城郊新城、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基本经济竞争力进入全市十强镇行列。全镇有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居民9406人,城镇居民254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343人(16岁至60岁)。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180人,占7.6%;0-40岁265438+1506人,占64.2%;0-60岁465438+65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学历1533人,占65.4%;高中或中专学历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裙带关系强。农村劳动力大多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或引导,通过政府或专业中介组织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动周期长。一些农村青年彻底脱离农业生产,长期从事流动就业。流动5年以上的,约占农民工总数的3%。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布全国,但流动地区相对集中在珠三角和郴州市。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宇翔面业等企业扩大生产,镇上就业的农民工增多。

3.它有明显的兼职。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不仅保留了土地承包权,还加入了外出打工的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经商,这是一种工农业双转移。

4、仍然主要从事纯体力劳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质较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反差。他们外出打工的空间逐渐缩小,大多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风险大的行业。

5,从单纯的农民工到个体私营业主。一些农民工通过多年在外单位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回乡创办经济实体,真正发了财。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依然盲目。改革开放以来,自发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走出去的最主要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不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加大了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劳动力进行宏观调控、组织劳务输出和统筹城乡就业的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和计划生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较低。调查显示,农民工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农民工总数的24.4%;800-1500元有1480人,占比63.1%;人民币大于1500的有284人,占12438+0%。同时,他们的工作也不稳定。调查显示,38%的农民工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62%的农民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工作。

3.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完全可靠。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和政策障碍。例如,在就业机会方面,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以及有效的监管,农民工不仅在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福利方面远低于城镇职工,而且毫无保障。在农民工中,89.6%的人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一些人签订了不定期合同。64%的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年来,虽然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要完全落实还需要一段时间。

4.素质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转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表现在低学历太多,高学历极少;体质类型较多,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低下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越来越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完善制度,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农村劳动保障平台和村级信息联络队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将土地承包权和养殖经营权分开;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统一的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

2、搞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劳动力不要盲目挤大学的门,认识到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谋生方式。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办学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鼓励和帮助农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学习和掌握新事物。

3、筑巢引凤,努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近年来,北湖区石盖塘镇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企业落户北湖区石盖塘镇,吸纳了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如宇腾化工公司* *安置农村劳动力561余人,宇翔面业* *安置农村劳动力519余人,全镇约1080人被园区企业吸纳安置。今后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支持县域外投资企业和各类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鼓励有一定资本基础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支持,如项目建设支持、扶持等。

4.做好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首先,应会同司法部门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争取驻外办事处的支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和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劳动争议、劳动纠纷、应急处理等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