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猫里蕴含了什么哲理?
学术目标
1,理清文本叙述的顺序和线索,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死亡的感受。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介绍新课。
猫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小动物。许多家庭养猫是因为它们可爱。中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曾经养了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一些人生哲理和做人的原则。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今天,我们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省昌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家协会理事。1958 18年10月,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对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不幸遭遇空难身亡。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地图集》、《中国通俗文学史》、《欧洲银行日记》、《海岩》、《山中杂记》等。
第二,学单词。(展示小黑板或使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的注音和解释)
脏()鼓励()女仆()蜷缩()惩罚()
失望()诅咒()红边()
第三,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考虑以下问题:(目标1)
1.文章写了多少只猫?我应该关注哪一个?
明确:文章* * *写了四只猫,分别是三只自己养的猫和一只偷芙蓉鸟的黑猫。重点是第三只猫,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相关的首尾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个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第3-14段):写一个关于第二只猫不幸死亡的活泼可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丢失让我很难过,很自责。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目标2)
1.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2.让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开始写猫的形态?
家里人对这只猫是什么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哪些细节?
这只猫的结局是什么?家里人是什么态度?
经点名回答,明确:①作者从“猫要来的时候”和“以后”两个时期写猫的形态,主要写猫的两种形态。第一,它本身的形态,刚来的时候是灰毛,很活泼,像个雪球。后来油光发亮的头发脏了,也没什么生意了,又懒又郁闷。第二种是调侃的形式,滚来滚去,抢着抢,抢着抢,后来就是不肯出来,不理。
(2)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比如三姐,经常拿一根红丝带或者绳子,在它面前来回拽;作者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花一两个小时微笑着”,“在心里感受生活的新鲜和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全家人都很喜欢。
那只猫最后病死了。作者第一次交代“我突然瘦了,不肯吃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三姐对猫的“死”感到“很难过”,“我”心里涌起一阵苦涩。
第五,总结这一课。(目标3)
本文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用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可爱有趣的第一只猫,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新鲜和快乐。”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失去第一只猫的心情。
第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2.思考并总结文章的主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二课堂教案
学术目标
1.学习课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
2.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理解作者同情和爱护弱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首先,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3分钟)
1.听写上一课学过的单词。
2.读出第一部分的名字。
其次,研究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第二部分。(目标1)
2.思考以下问题:
(1)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
点名回答后,明确一点:从气质和技巧上表现出来。“在花园里跑来跑去”、“不怕陌生人”、“有时从树上跳到墙上,跑到街上”显示了它的气质;“爬树”、“捉蝴蝶”、“捉老鼠”是他的本事。
(2)画出文章中表示家庭对它的态度的词语和表达,并体验家庭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很喜欢这只猫。主要的词有“七上八下”、“问了好几次”、“笑着骂着”、“饭后娱乐;就是看它爬树”等等。
这只猫的结局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猫终于死了。三姐对失去这只猫“很不开心”,作者也“失望”、“怨恨”、“诅咒”。
(4)家人对周家姑娘和抓到并描述她的那个不知名的人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清:家人责怪周的丫鬟,诅咒抱走小猫的无名之人。《周家姑娘》代表了一种与自己无关,冷漠的人,《抱走小猫的无名之人》代表了一种对别人毫不关心,自私自利的人。作者用第二只猫的消失来表达对那种不顾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第三,研究正文的第三部分。(目标1)
1.默读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恶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名回答后的归纳:从形体、气质等方面写。“不好看,但是瘦”“头发都烧掉好几根了”“忧郁”“懒惰”。
思考:②我讨厌第三只猫。作者写了下面的话:“大家都不太喜欢。”“连三姐都那么爱猫,都不重视。”“它还是我家的动物。”这几个词在性能上有什么区别?
经过讨论,很清楚第一句和第三句是从普通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从个人的角度,可见第三只猫被人讨厌的程度。
2.学生可以自由阅读段落17-29。
问题:请根据故事的发展进程,为每个情节拟定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
经过讨论和回答,学生们总结出六个情节,可以依次拟定字幕。“买鸟”“盯着”“被怀疑”“被冤枉”“被惩罚”“真相”。前五个情节详细讲述了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让读者产生疑问。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三言两语道出了真相,于是拨开了云雾。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剧情显得曲折,也容易引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和怜悯。
3.学生阅读第30-34段。
想一想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来直接描述“我”的思想感情,仔细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经过阅读和讨论,得出的结论是作者用了“悲伤”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痛苦的心情。与前两只猫死亡的感受相比,“悲伤”代表了强烈得多的痛苦。因为他的独断专行,委屈了第三只猫?quot我“深感内疚和自责。内疚和自责越多,痛苦的感觉就越强烈。
第四,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后结合练习1讨论文章大意。(目标2)
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有什么优势?
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讨厌第三只猫;他是前两只猫悲剧的见证者,也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就能很自然地在文章中运用“我”的位置,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唤起读者的心声,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体验:“从此以后,我家再也不养猫了”,这也是全文的结尾。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之后,“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我深感遗憾。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那句“从此以后,我家再也不养猫了”远远地呼应着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结构性的呼应。
动词 (verb的缩写)总结。
这篇文章讲的是猫,但作者巧妙地借物抒情,一波三折,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爱护。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自始至终连贯呼应,文章结构无缝清晰。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4
2.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感受。
3.写一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