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的慈善历程

宣德二年(1427),李无宪投入巨资,将村中建于宋代的福海堂,扩建为其余山上的三座建筑。寺内有假山石窟式罗汉台,供十八罗汉、白猿、鹦鹉。是晋江唯一一座模仿佛教石窟文化的寺庙。如今是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立还慷慨解囊,为穿过家乡的全安谷大道铺上石板、修银小桥、乔婷桥,确保道路畅通,造福全民。重视教育,成立桂岩书院,让村里的中学生都上了学,他们的子子孙孙连续第十二届蝉联。宣德初,吴立和他的四个兄弟在凤池修建了李家庙。它的建筑与众不同,既保留了闽南的建筑风格,又有中原的风格。

吴立还修建了洛阳桥。

据《泉州府志》等史书记载和碑文记载,北宋统帅蔡襄(见《泉州人名录·蔡襄》)在洛阳万安渡口开始修建石桥,北接江浙,南接张广,使往来南北的人不必乘船。洛阳桥自南宋绍兴八年(1138)以来,多次重修。但由于桥南未增,每逢秋潮爆发,“水过桥来,摆渡人不帮”。返程的乘客还是需要坐船转场,危险很多。

明朝宣德六年(1431)正月,新上任的全州郡守冯振“从一开始就想造一座桥”,与晋江郡尹商议加高桥墩,彻底解决水患问题。由于工程庞大,地方财政困难,但“民不聊生”。其左右两边极力推荐:“只有于君可以做讨论。”

冯轲与召入朝,言其意...所以我会做我想做的,我会做我想做的。你为什么这样?”吴立慷慨地表示同意:“某种野心是稳固的,但它已经失败了。我今天值班,我辞职!”吴立“资富而欲正”,于是断其财路,挥金如土,请和尚做工匠。三年后,结束了。“与成爵,高增其旧美几倍半,卧于空中”,水浪茫茫。半寻四尺,“半寻”不止三尺。

村民们记录了他们的事迹,并于明六年(1441年)在洛阳桥头题写了乐乐《李教陇西重修洛阳桥序》。经过长时间的劣化,该碑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新镌刻,更名为“凤池所加洛阳万安桥碑”,附于桥南蔡中会(项)庙。

明宣德九年(1434),李建桥后做了第二件大好事——重修琉璃皮。40多里的蜿蜒工程,挖沟、筑堤、修堰、筑陡门,耗时一年多。从池店镇化州旧村后桥的陡门,引河淡水灌溉河谷沿岸数千公顷水田,使靳东平原旱涝得以减轻。六里陂位于县城南关,途经永靖、鹤峰、永福、沙塘、举人。是当时晋江最大的水利工程,国富民困。

明朝第六年(1441),萧元吉游入福建为官,听闻民众(吴立)的善心,向请示,被英宗秦赐“善心布施”金匾。

明朝九年(1444),浙江宁波鄞县瘟疫流行,据说春天出产的“凤池糖”(红糖)可以治病。恰好吴立来这里卖糖,也就是开仓敷糖。由于讨糖的人越来越多,他找了一口泉水最多、交通便利的井,每天往井里灌糖,让百姓自己取用,几天后疫情得到控制。人们感受到了它的好意,就把这口井叫做“李贡井”。

明朝十二年(1447),浙江鄞县再次遭受灾荒,村民背井离乡。许多人饿死了,所以吴立同情他们,再次开设仓库帮助穷人。人们感受到他们的感激之情,建造雕像来崇拜他们。

吴立还捐赠了150块石头来修建全州东峪寺。同时又多次在东牢布施,百姓满心欢喜。

吴立纪念馆1988创建于晋江池店村凤池李家祠,以文献和实物介绍了明代富商的事迹。展览面积280平方米。

凤池李家祠始建于明初,历代多次重修。现在是三开间两落的闽南式建筑,保持着明朝崇祯年间重建的老规矩。有明代《李陇西教育重修洛阳桥序》碑刻,《慈善》匾额和几副赞美李英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