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校园突发事件

1,教育背景

即突发事件前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不成熟的阶段,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还有待发展。在此期间,学生容易出现粗心、急躁等心理现象。同时,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准确、不深刻,所以关于学生的突发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每个人都不希望突发事件发生,事故的发生与学生对事故严重性的认识和理解有关,如电击伤、中暑、骨折脱位等。平时可以教育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和危害程度,增强安全意识,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事故前教育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各种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让学生能够自如应对突发事件,在事件中处于有利的“社会行为反应”。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突发事件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事故发生前的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多种形式的事前教育。采用“班级应急预案”的形式有多种,如定期班会、讨论、黑板报、讲解等。

“一级应急预案”的内容一般可包括以下几项:

①了解突发事件的一般类型以及灾害的类型和程度;

②做好应急准备;

(3)处理突发事件的明确程序和简单的自救方法;

④牢记学校、老师、诊所、办公室、门卫的常用联系方式。当然,学生、班级、学校是密不可分的,“班级应急计划”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所以学校要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完整的值班制度。这些制度应包括应急措施、相关人员的职责、记录登记制度、信息交流和反馈表格等。此外,“班级应急计划”的实施也需要学校提供时间支持。

2.时间教育

也就是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教育。首先,老师必须尽快赶到现场。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适应性。了解发生的情况、危害程度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如何应对已经发生的灾难,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自救知识和最佳疏散方案。

3.事后教育

事故后的教育。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肯定很快就会波及到社会。靠堵是行不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做好学生及其家属的思想稳定工作,与相关成员沟通,向相关领导汇报。切断突发事件的“连锁”行为反应,避免事件扩大,保证班级和全校的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