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教”的思维素养

“学中教”的思维素养

阅读第63条“教师应以学生的脑力劳动为中心”的思考

莱州文峰中学?程

针对不良教学现象,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这是Suho一贯的写作风格,我们都很熟悉。不过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有很多文章是可以倒叙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建议也不过如此。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觉得很有道理的第一句话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真正能控制教育过程的大师是用学生的眼睛看课本的。”学习的结果来自于教学的设计,教学的设计是基于学习的事实。怎么样?它是非常辩证和综合的。这是关于教师备课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另一方面,还有第二句话也不错:“好老师之所以好,是因为他能感受到班级发展的逻辑,能让班级的结构服从思维的规律性。”严格来说,要使班级的结构服从学生认知思维的规律性,教师就要创造性地制定调整方案,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调整,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以学带教”的策略。

往前看,还有第三句说得更好:“教师真正的思维品质,在于教师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能够摸索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让自己看到学生的思路是如何发展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是“以学为教”的基本原则。

回到开头,第四句有一个总的说法:“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和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如何进行的,学生是如何感知教师所描述和解释的,在理解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与交融,表明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和提问,这是‘以学为教’的总要求。

结合上面苏火的四句话,我觉得这才是一个老师“以学为教”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虽然,在Soho的时代,还没有“以学为教”这个词。

关于第一句话,我们经历过所谓“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文章中,苏火提出了教师围绕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进行备课的几点建议。学生要学会主动独立思考,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教师的脑力劳动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关于第四句话,即“教师要看到和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也要在课前准备学生,推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在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和活动中感知学生的思维,通过指导和点评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这个我们也经历过。

如果说第一句和第四句是“以学带教”的基本要求,那么第二句和第三句就是“以学带教”的课堂动态调整,这是一个相对较难把握的策略或技巧,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体会的地方。

今天听了一节题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数学课。因为上节课学了勾股定理,属于从图形到数值的理解,这节课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判断,变成了从数值到图形的理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正反应用。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画三角形开始,提供的三边值分别是3,4,5,6,8,10,5,12,13。画完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规律:只要满足a2+b2=c2,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在这一点上,课程的发展符合认知逻辑。接下来,老师的评语处理就是让课堂结构服从思维的认知规律。老师把直角的顶点改成A,勾股数变成c2+b2=a2。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打消了部分学生只看符号语言不看对应图形的教条思想,激活了毕达哥拉斯数的内涵,是基于学生误解的创意设计。之后老师结合图形和毕达哥拉斯地理,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系统讲解了从形到数,从数到形的判断规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用这个数学例子来说明教师“能够感受到班级发展的逻辑,使班级的结构服从思维的规律性”。

上周听了一节平面镜成像的物理课。教室也挺有特色的。课堂导入是双重的。首先播放“加菲猫照镜子”的视频,唤起学生的课堂精神。再次,设计一个“吹灭不了的火焰”的魔术来引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入新课。然后通过学生猜测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探索实验,找到了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过程非常顺利。实验结束后,老师上课的重头戏是展示几个反思性的问题:一张白纸能挡住“虚像”吗?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有什么好处?玻璃板太厚会怎么样?学生的探究实验任务完成后,教师的提问把学生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这个探究实验的拓展性理解有了更全面的思考。最后,在课结束时,师生总结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相等,物像到镜面距离相等,物像与镜面垂直连接,物像与镜面对称。没想到的是,在总结了物理定律后,老师给了学生这样一句鼓励的话:君子不看水,而看人。意思是不能退缩,要务实,要务实,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学习自然规律的同时,也渗透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应该说是非常好的育人评语。这个物理例子是用来说明老师“可以找到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让他看到学生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

刚才说的是教师设计课堂,控制课堂与学生理解同步的思维素养。此外,Suho还建议做好课堂上的“反馈联系”。比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书写、绘画、测量、练习、表达等。,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随时对教学安排做出调整,使教学设计服从于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反馈连接这一点上,Suho推荐了使用草稿本的做法,草稿本是学生用来反映自己想法的潦草本。它可以代替黑板供全体学生思考和展示思考过程,同时暴露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今天,我们使用的“草稿本”变成了“辅导计划”,前后黑板和侧面板,甚至还有一个触摸电视白板。通过学生的展示,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好做法,及时纠正他们的问题。关于草稿本的具体作用,苏火在12篇《如何让检查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中有详细描述。

在苏火看来,“占据老师注意力中心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学生。”你做的事情和你收到的效果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什么?“这个观点也是我们教学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