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有哪些古建筑?
在盖华西麓的花盖里,如今聋哑小学的校门朝西。明成化十三年(1477),东瓯王耀为纪念西汉初年,将东岳庙改为东瓯王庙。如今,这里只有门道和砖石结构。平面呈八字形,三室,总宽9.8米。青石桥台高0.4米,中间竖带。明代正门,嵌有一青石牌匾,上有楷书“东瓯王庙”。左右次间作成面壁式,悬山筑屋顶。修订于1985。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者注:这个地方和本市很多文物保护单位一样。1981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立青石板立于门前或嵌于门墙)。《东瓯王庙门台解说》碑文:“东瓯王庙是越王勾践七世子孙的纪念庙。秦末,许多英雄开始崛起,从诸侯到灭秦,震动了众人;此后,他在韩平和龚楚的帮助下加冕为王。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他在举帝高时,说‘民将附君之功’。是东海之王,全在东方。”【俗称东瓯王。相传,该城在欧普西郭。建元三年(公元前138),福建越攻东瓯。东欧搬到了中国,王度在这里结束了。持续了五十五年。明朝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彝族人将盖华山脚下的东岳庙改为东瓯王庙,以示纪念。如今,只剩下门基的遗迹。
从民国初年开始,寺门就有两副石刻的长对联。第一联是楷书,云曰:“画云分疆,欧陀江山早立。农工,海棠人物,康康初。”第二联隶书,云:“为我之耻,我将征服欧邦,我将分封毛土以祭拜祖国。撼古耀今,城池巩固,乃奇迹也。”民国初年,两个同盟会都有自己的边防经费。如今只剩下对联,没有作者和作者的名字。我相信是近几十年建的时候删的。第二副对联是民国初年书法家张承乾(依平)所作。(张,辛亥革命后我市金融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瓯海实业银行主持人之一。)
(2)墨池
鹿城区墨池广场1号院内。据说王羲之住在温州,尝过“临池在此著书、洗砚。”几代都修过了。宋代米芾写有“墨池”二字,已佚久矣。清朝中期,用砖栅栏晾晒。游泳池里的水很清澈。清代温州司马郭中月的《墨池赋》中有“风流太守记王郎,换笼后言香”“迁墨池坊”等词。民国二年,著名如皋学者毛广生(何亭)被任命为瓯海关监。他住在“瓯隐园”,即墨池的东部,在那里他经常与温州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会面,吟诗作画。
(3)池上楼、成仙亭、谢公亭纪念南朝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楼上池,相传谢宫名篇《爬楼上池》写于此。原址在鹿城区东宫驿清末温州中学旧址,现为温州第六中学。早点销毁。后人因谢公之味,在吉谷山下造了第一凿池,池旁建筑作为纪念。池名谢池,楼名楼上池(即此楼)。清道光初年,彝族人张瑞普辞官回李,在此置地造园。
成仙阁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位于姜欣雨西塔山脚下。因谢公诗《河水清鲜》而得名。又名“江楼上”。1983国家拨款重建。
成仙亭南岸的谢公亭,相传谢公访姜欣雨时曾在此歇息。
④叶公庙
建于鹿城区金锁巷19号,纪念叶适。原为松台山脚下,清康熙九年(1670)移至此址。光绪八年(1882)重建。民居平房两室三厅,坐北朝南,门厅上刻有“宋代侍郎文鼎叶公殿”的碑文。门联:“南宋文章王鸥丁盛,永嘉学术郑雪戴兴”。末系《向孙学》。中殿原有的叶适雕像被毁。
(5)文天祥神庙
省级文保单位。在姜欣雨的东头,它面对瓯江,毗邻浩然楼和江心寺。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逃出元兵的押解,历尽艰辛,漂洋过海取暖,一月留宿荒岛,留下一首名为《北归中川寺》的诗。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彝族人在此建祠以示崇敬。施工后,原来是三进。文公原像及寺内名诗题刻。它毁于十年动乱。目前仅有宋《文心国公造像铭》碑和明太守记载的《文公铭》碑。此外,20世纪60年代初,原省图书馆馆长、省文史馆馆长张宗祥在《文天祥》中写了一首名为江心殿的七言律诗。1981省政府拨款修缮,两廊有当代名家对联和数十首名诗。重新创作一幅文公的彩色画像和一幅大厅壁画。
(6)浩然大厦
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位于文天祥寺东首。它因文天祥的《义歌行》而得名,或因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曾到过姜欣雨而得名,故改名为“孟楼”。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旧名。三室两层,木结构。登上大楼,瓯江尽收眼底。市级文保单位。
(7)张琪纪念碑亭
鹿城区人民西路郭淼庙西侧,明代嘉靖皇帝赠大学士张启的御碑,原是大石门张一品庙内的单体建筑,建国后迁至此址。木质建筑,三间宽大的房间,四面回廊,硬峰重檐,亭内竖立着三座汉白玉制成的纪念碑:一座是皇家诗碑,刻有肖像。东西两方,张启的名碑赠嘉靖御书,上有“广云之宝”四字印,左右各有“御书”“嘉靖”二字圆印;中间一排,东碑上写着“赐永嘉张远辅名”,下面列着“府井”二字,西碑上写着“赐永嘉张远辅名,下面列着“毛公”二字。市级文保单位。
(8)茶缘
在鹿城区,九三湖畔胜利桥(现实验小学)。为纪念孙诒让而建,孙氏曾任文初教务处宰相,建校辉煌。1912年,温州文教界人士买下吕一公园旧址,建立龚乔庙,1919年,在老文淑县六县建立乔媛图书馆,继续为玄英、图书馆大楼、亭台楼阁服务。朝东朝西的夏宫,是一座四面有三个回廊,悬挂在山顶的木结构建筑,结构精巧。1987,市政府拨款维修。大门口的青石板上刻着“乔媛”二字,是张骞题写的。市级文保单位。
(9)中山纪念堂
在鹿城区中山公园北端。北伐战争胜利后,温州各界人士在吉谷北麓修建中山公园,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1936,公园北端建成孙中山纪念馆。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平面凸起。桥台是用白色的普通石头建造的。突出的部分是前厅,是亭子式的,有三个房间宽。建筑外围有平座和栏杆,正对着原“中山纪念堂”的中间。后面是西式建筑,宽七间。1952年改建为中苏友谊博物馆,不久,改建为市少年宫。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在80年代初,民主党派和CPPCC大会在这个城市建议,多年来的建议,应该更新。1987年6月重建(由本市建筑设计院古建筑设计师精心设计),由省方出资,市园林管理处主持,市古典建筑环城工程处承包,以水泥代替木材,仍模仿国体形式,古瓦、双层檐、回廊圆形、塔楼典雅,气势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