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学历史
一个
1939 1二月1中国中央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指出:“在漫长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 * *生产党为了组织伟大的抗日力量,组织百万农民,发展革命,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同志在苏北参议院的讲话中说,要发展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大学,培养和训练革命事业的人才。他向江苏省委(当时上海地下党由江苏省委领导)提出组织实施这项工作。江苏省委书记刘晓召集省委和上海地下党有关同志,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地和上海的形势。他认为黄桥胜利后,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比较稳定,形势很好,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到根据地工作。19410太平洋战争爆发和2月8日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曾在这个“孤岛”上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专院校和部分中学,被敌伪勒令登记,实行奴化教育,否则禁止开办。各个学校的师生都面临着失业和辍学的危机,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上海的知识分子是爱国的,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们向往自由、民主、光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继续办学,学习,投身于激烈的斗争,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江苏省委研究并与新四军军部联系后,决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综合性大学,争取更多的知识分子。
江苏省委创办这所大学,经华中局批准,由新四军军部牵头解决经费和物资。陈毅同志亲自给学校命名为“江淮大学”。江苏省委负责筹备工作,上海地下党组织动员尽可能多的师生到根据地去;新四军军部筹建接待机构和交通台,四师抽调石清、林光谦等同志组成两淮接待站。地下党派韩淑芝(张刚饰)、姚琴(不久因另有任务被调离)、方星等同志到淮南新浦,成立青年招待所,专门接待上海来的师生,保证他们能安全到达根据地。江苏省委还决定由宣传部长沙同志负责江大的筹备工作,并指示省文化委员会同志和省学术委员会同志组织动员沪上师生。伊美同志到达根据地后,就负责这项工作。到校的师生先集中在淮北、淮南,后决定在新四军第四师淮北根据地怀宝县仁和集团正式开讲。9月1942到6月1944,关了两年左右。
江苏省委决定,经华中局批准,任命魏云(彭丹)为江淮大学校长。魏云同志是上海之江大学、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的教授。他留学美国,早期参加辛亥革命。后来,他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和广东省教育厅厅长。他长期与中国* * *制作党合作,抗日战争时期为进步刊物《译报》和《上海周报》撰稿。著名经济学家何峰、哲学家李中荣也在党的号召下,自愿到江大任教。受魏校长邀请的还有生物、医学、教育、外语、体育等专业的教授,如复旦大学民科主任孙生增、汉德,之江大学民科教授江、、叶家军、葛,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大夏大学王树伦、冯邦彦、,以及两名校医、四名护士。为了让他们适应根据地的生活,还允许他们带一个厨师。他们留在上海的家人已得到妥善安排。与此同时,王新楠、容、洪志杰、徐景福、颜、等十余名助教响应党的号召,来校任教。
江大学生主要来自上海之江、大同、大夏、沪江、东吴等高校和苏州工学院,以及部分中学,前后两期约120人。都是由上述学校的党组织动员的。两期江大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已被敌伪注意到或被派到江大作学生工作的地下党员(一期十八人,二期二十四人);二是参加过党领导的进步活动的培养对象;三是不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不甘于日本占领下的亡国奴,要求抗日的爱国青年;四是抱着读书救国的想法想继续求学的爱国青年;第五,对社会和家庭生活不满,对沉迷于金钱的旧世界感到厌恶,更不愿意过剥削阶级的寄生生活的学生,一些女学生对重男轻女和包办婚姻感到不满;第六,在老师朋友的熏陶下,有着天真美好期待的青年学生。虽然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政治觉悟不同,但在要求抗日和向往光明上是一致的。比如同学中有一对兄妹。我爷爷是清末的兵部尚书,妹妹生病在家。她由两个仆人服侍,从小娇生惯养。但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她抛弃了富裕的物质享受,毅然离家去解放区读江大。另一个同学在上海北站被父母和姐姐拦住,坚决劝说全家去江大。有一个同学年纪最小,但意志坚强。为了摆脱家庭的阻碍,他离家出走,在上海住了几个月,等着交警来接他。有的不顾即将到手的大学文凭,毅然投身江淮大学这个革命大熔炉。
二
1942年8月至11年8月,上海100多名师生,在党内交通的妥善安排下,通过敌伪重重关卡,全部安全到达淮南根据地。为了避免引起敌伪的注意,我们选择了两条比较安全的交通线:一条是从镇江到扬州、高邮、宝应,再乘船到淮北岔河镇,再到仁和集;从南京经六合到淮南过河的新店。新四军上海办事处主任杨彬负责这两条路线,由上海地下党中专门负责交通工作的祁源、刘协助,并从要去江大的学生中挑选党员沈增华、沈乃功(沈)、黄、戴珊()、华志毅(华藻)、和同学吴天仙(吴孟思)。各个群体之间,要么以兄妹相称,要么以夫妻相称。比如老先洪(一个老人)的一个同学满口粤语口音,经不起盘问,就安排一个更有经验的许(左正)的女同学充当他的姐姐,让他装哑巴。过封锁线的时候,老人也就什么都不说的混过去。至于和交警一起骑车上路,坐船:怎么跟着他们徒步等等。,布局更加具体和详细。在宝应,还通过地下党县委设立了交通接待站。当学生们被送到根据地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高声歌唱,看到新四军的战士们更是激动不已。到了招待所,江大的领导们亲切地迎接我,仿佛回到了故乡。9月,魏校长、孙生增教授、汉德尔教授到达淮南,受到新四军副军长张、和江苏省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马上就是新四军建军节了,邀请他们和江大师生一起庆祝。会议由副军长张主持,二师政委讲了话。魏校长也作了讲话,说要办好江大。会上,新四军的战士们做了精彩的表演。这次聚会给从“孤岛”上海来到根据地的江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姜大源拟在1942秋季设置土木、农学、医学、教育四个系和普通学科,分别集中在两淮和两淮。后来由于敌情,淮北学生集中在淮南。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老师都不在,各部门都没能开课,但学生们学习热情很高,主要是请党政军领导同志做专题报告。学校以祠堂、寺庙、地主院落为校舍,田地、树林为教室。大家认真听,用心记,热烈研究讨论。
初聚淮北的江大师生受到了四师党政军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我听取了邓子恢政委彭雪峰、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区委宣传部长丁峰的汇报。彭先生生动地讲述了国际国内形势和淮北地区当前的敌我斗争形势。1942,11六月,淮北全体师生受彭老师之邀,渡过洪泽湖,参加新四军第四师举行的全师运动会,观看骑兵团表演和用土坦克攻碉堡等军事活动。彭在讲话中对来到边区抗日的同志们表示欢迎。条件很差,生活非常艰苦。希望从大城市来到这里的爱国青年,在革命队伍中锻炼成钢铁,和工农结合。彭老师理解年轻人对骑马的热爱,下令骑兵团让学员们练习骑马。他们一个个都很开心,享受着骑手们跃起杀敌,驰骋祖国大地的豪迈心情。后来参加了四师政治部举办的联欢晚会,黎明剧团表演的精彩节目让来自大城市的师生惊叹不已。学生住在师部附近,三五成群地去彭老师住处参观。老师总是在百忙之中热情欢迎大家,平易近人。这时,天气已经冷了。彭老师得知很多同学从家里跑出来,带的衣服少,就给每个人发了一件棉衣。当一些学生生病时,他请军医为他们诊治,并为病人开出饭菜。对于不善于长途跋涉的教师,他送驴、马代替步行,并派卫士和专用马匹送给魏校长。中秋节的时候,彭先生还送过月饼和梨。经过这次庆功会,大家深切感受到坚持敌后作战的新四军是一支可爱可敬的人民军队,军事能力强大,纪律严明,装备整齐,更加坚信一定会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了做好反“扫荡”的准备,领导通知江大师生乘船回胡九洞。经过洪泽湖时,虽然敌机在头顶扫射,但所有船只都风平浪静,最后安全抵达仁和集。几天后,在晚上的一次紧急聚会上,从淮南来到淮北的韩树志同志传达了领导的命令,决定全体师生立即转移到淮南。学生们天黑后出发,半夜渡过淮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不得不在乡村道路上行进。有些人仍然穿着皮鞋,戴着近视眼镜,经受住了艰苦旅途的考验。经过几天的行军,他们终于在第三天晚上到达了张。两地师生集中在淮南军区部附近后,学习条件更为有利。代司令员陈毅十分关心江大的建设和师生的思想生活。除了学校的名字,他还举行了一次晚宴,招待江大的师生。1943年除夕,陈毅同志与江大师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他与他们畅谈国内外形势,分析敌我实力变化,谈笑风生,激发了学生们的斗志,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的决心。张、谭震林、、、方毅、汪道涵、潘汉年、钱俊瑞、范长江等同志也在百忙之中来校讲学。罗老师讲长征,钱君瑞讲皖南事变,潘汉年讲国际形势和沦陷区文化斗争,叶钦和讲上饶集中营,方毅、汪道涵讲党的政策、减租减息、政权组织三三制。这些报道使师生们了解了党的政策,开阔了眼界,明白了* * *产党是真正抗日的,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只有* * *产党才能救中国。
江大会师后,抓紧时间组织自己学习整改文件。1942年冬,日寇准备“扫荡”淮南根据地,根据地军民积极准备“扫荡”破路,彻底清场。由于江达目标远大,决定暂时撤离,到边区农村去“埋伏”。魏校长和教授随领导机关调走。在“伏击”期间,许多学生参加了当地的冬季学校工作;他们有的分成几个小组,搞农村调查,和农民生活打成一片,挑水,什么都在田里干。例如,像Xi·路岐(今敏)这样的学生也受到学区的表扬。
由于根据地军民对“扫荡”有充分的准备,日寇不敢轻举妄动。不久我们又聚在一起,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战前演习。这时,江大成立了学生党支部,以沈乃功为支部书记,沈增华为副支部书记,侯中书、华志毅、邱壮新同志为支部委员。
这一阶段的党支部工作起初由华中局领导,后由淮南路东委领导。工作重点主要是组织政治学习,讨论听报告后的感受,树立革命人生观;在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时,要克服怕脏怕苦的思想,改变大城市青年淑女君子好逑的作风。通过听取当前形势、党的政策和根据地当前斗争的报告,师生们实际上接受了生动的政治教育课和党的传统教育。他还参加了边区参政会和陆乐八县农业抗日总会,与与会同志一起学习讨论,并亲眼目睹了群众民主选举,体验了“三三制”政权的民主精神;后来,他还参加了边区妇女代表大会和冬校运动,许多学生担任了冬校教师。
日本人的“扫荡”阴谋虽然失败了,但仍然野心勃勃,还在酝酿更大规模的“扫荡”。为了保证江大师生的安全,领导动员大家在1943早春临时回上海隐蔽。淮南行署副主任汪道涵亲自来校动员,要求学生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等到情况好转,环境稳定后再入校。由于师生们与根据地军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都想留在这里参加反“扫荡”的斗争,所以党支部动员起来相当困难。经过耐心劝说,大家以大局为重,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学生们一边唱《新四军军歌》和《黄水谣》,一边哭。最后,除了5名学生不适合回上海根据地工作,其余的都不愿意分批回上海。
这就是早期的江大,只持续了半年多,却是多么不平凡的一天啊!在学生的历史中,这的确是一段深深铭刻在心中的珍贵经历。
三
江大同学陆续回上海“埋伏”。根据江大党支部和上海地下党的指示,第一,要隐蔽好,不会有问题;第二,安排一些交通党员和学生,经常和你们联系,做好思想工作。要求回上海的学生尽可能多学一门技能,以便回到根据地后更好地为学习和工作创造条件。所以有的同学去学速记,复习外语,学中英文打字,上无线电技校,学驾驶技术。有同学自告奋勇去冒险,发扬了江大团结互助的好作风。我把不方便回家的同学接到自己家里,像姐妹兄弟一样相处。我就这样过了半年。
1943年春,陈毅同志因病住院,邀请魏校长接见,传达了党中央对“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并指出江大目前虽未开学,但必须坚持办下去,要求他做好开学准备。6、7月,江大开学通知到达上海。除了少数已被上海地下党分配工作的同学和部分因分散隐蔽未及时接到通知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很快返校。八十八名“埋伏”在上海的学生和来学校* * *,再次聚集在仁和。
1943 10 10月5日,江淮大学在淮北根据地仁和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陈毅、张、彭雪枫、、范长江、等领导同志亲自出席,地区、抗大附中、怀宝中学负责同志均派代表出席。场地设在女生宿舍前的操场上,简单庄重。学生们还以墙报的形式举办了展览,报道了他们到江大后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会议由魏校长主持。讲话结束后,陈、、彭、等同志先后发言,极大地鼓舞和教育了全体师生。下午,领导和嘉宾参观了男生女生宿舍和教室。晚上聚餐结束后,同学们自编自演了《雾都重庆》片段、戏曲等文艺节目。
新学期开始了,教室设在一个祠堂里。魏校长教英语,学校的老师也是分开上课。李忠荣老师的哲学课很受欢迎。有通识教育和土木工程两个系,有些系因为没有老师所以开不了课。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包括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和一些高中生,他们的水平不一样,他们的班级分为三个ABC班,例如,但每个人都非常努力地学习,C班的学生总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前进。自习时间也很紧张,互助学习的氛围很活跃。这主要是因为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你知道为了谁而学习,所以每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认真听课、复习。
这时,江大建立了后来的党支部。淮北区委副书记同志召开会议,宣布由沈、侯中书、许()、褚启元、王(李遥)等五位同志组成党支部委员会。明确华中局委托防长支部领导江大支部,具体工作由学校政治部主任邱同志领导。沈同志担任这一期的支部书记。侯中书负责学生会工作之外的统战工作,许负责组织工作,褚启元负责宣传工作,王负责保卫工作。邱同志十分关心江大支部的工作,经常找文委汇报情况,思想工作抓得紧。她强调,江大支部的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搞神秘,适合年轻人的心理,活泼细致,善于团结群众。党的思想教育工作基本上抓住了两头。一是把上海地下党培养出来的积极分子抓起来,继续考察培养,要求他们在学习、工作、劳动中起骨干作用,为他们将来入党做准备;另一端,抓几个进入根据地后思想不够稳定的学生,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分配给他们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有针对性地做联系群众的工作。因为当时江大的分校还没有开放,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生会议来进行的。学生会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主席为侯中书,成员为褚启元、吴天仙、陈南华(陈峰)、朱等学生,分别分管秘书、总务、学习、生活、娱乐等工作。在此期间,党支部领导下的学生会工作非常活跃和出色。江大党支部具有组织纪律性强、群众工作活跃的特点,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每逢节假日或纪念日,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如“九一八”纪念日,以每个房间为一组,讨论“谁是真正的抗日爱国者?”小组会议既严肃又活跃。1942年底,举办篝火晚会,迎接新年。9月中秋,1943。晚上,我在船上欣赏了月亮晚会,并创作和表演了节日。同学们开心又亲密。为了培养学生的革命人生观,改变城市来的学生轻视劳动的现象,组织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把绿竹竿编成竹筏床,还铺了一条从女生宿舍到食堂的砖石路,解决了雨天路滑的困难。为了培养学生为工农服务的感情,组织有医学知识的学生和护士为农民接生、治病。为了使学生树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观念,组织学生自己种菜,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既节省了粮钱,又改善了生活。冬天还带学生出去帮村里办冬校,无论是文化还是时事教育,都很受农民欢迎。由于学生受到根据地革命的影响,希望教学内容能与实际斗争相结合,提出了改革现有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要求。在讨论办学方针时,学生会曾请江大代表伊美同志谈国际形势。他的演讲很容易理解,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同时邀请杭州大学孙淑萍老师讲授《中国革命与中国* * *生产党》,自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党支部还开展了谈心和互助学习活动。把房间分成互助小组,组织一次交心的谈话。全校还举办了征文比赛,王中兰、姚守义、陆俊(陆庆贤)的文章被评为最佳作品。学校有歌唱队,以房间为单位成立了歌唱小组。经常举办房对房比赛,如火如荼。当时江大演唱队里有一位杰出的指挥——郑一坤。16岁考上之江大学。他不仅成绩好,而且有音乐天赋。他口琴吹得很好,小提琴、吉他、胡琴和钢琴都会,可以说,他无所不知。他教歌很认真。有时候大家唱的都不够好,有的人跑调了。他一遍又一遍地指导。(自卫战争开始后不久,郑一坤同志随黎明剧团上前线,身负重伤。离开前线时,被国民党飞机轰炸,死在运河船上。他只有21岁。)
当时的防长支部离江大很近,防长同学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负责保护江大的安全。江大和江大经常举行聚会活动。康达的学习展室,敌人交出的武器,宿舍,简易的集合场所,都是学生们学习和参观的对象。康达同志还邀请加入反战联盟的日本朋友表演日本传统舞蹈。学生们都认识到了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无比威力和党的俘虏政策的正确性。江大和康大每次联欢活动,都会举办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当时江大的九人排球队可以和康大一较高下,而每当举办这样的比赛,更是声势浩大,达到了晚会的高潮。
学生会经常按宿舍组织民主生活会和小组活动。有同学提出,在敌后的战争环境中生活,应该具备必要的军事知识。彭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表示,可以邀请康达大学的老师来上军事课,学习必要的军事知识,组织哨兵执勤、侦察、紧急集合、夜间行军等。,做好随时反对“扫荡”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学生会及时请高四;我校陈炳德老师来我校上军事课,组织大家进行力所能及的军事训练。1943结束时,上级接到通知,如有敌情,必须迅速行动。警卫班由陆四(陆)、张克玉、()等体格健壮的学生组成,每人发了手榴弹,立即开始急行军,都在大力进行战斗训练。从此白天军训,晚上站岗,强化对敌观念。为了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1944年3月,派出(张文)、朱明勋、沈华()、王(金剑)、郑一坤、赵)等6名土木工程系学生参加由淮北地区党委牵头的治淮工程。学生们还分组进行农村调查,了解农村的阶级情况和贫苦雇农的生活变化,向劳动人民学习,参加减租减息工作。工作告一段落时进行总结,积累经验,提高认识,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政策。
1944年春,敌我形势发生根本变化,日寇在太平洋战线逐渐失利。希特勒在苏联红军和英美联军的严重打击下摇摇欲坠,难以自保。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是成功的,敌后根据地发展很快。第四师还在淮北铲除了四十四个敌伪据点,根据地得到扩大。由于工作的发展,急需补充大量的干部,而江大本身因为师资力量不足,也不好继续下去;学生们还要求离开校门,参加边区的建设。经领导研究,接受了学员的诉求,于是江大结束,学员(包括新发展的八名党员)全部由军部和地方党委安排。在分配工作前,淮北区党委还邀请了组织部副部长谢邦志、教育局长潘琪、建设局长刘重光、青少年救助协会理事曾某等领导给同学们做了报告,介绍了情况。1944年6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特长和工作需要,带着对母校刻骨铭心的感情和积极投身革命的志向,离开魏校长,分头奔赴新的战斗岗位,在根据地的宣传、组织、新闻、教育、卫生、民运等各条战线发挥作用。在此之前几个月,即1944年4月,、王家顺(贾顺饰)、、郝思嘉(饰)、、邢(林正饰)等5名女学员,被提前分配到淮南新四军卫生部学习医疗工作。最后一部分学生参加了淮北区委夏收工作队,在边区减租减息三个月后,正式分配了工作。
江淮大学先后举办了两届,学生120多人,吸收了一批爱国教授进入根据地,在敌后坚持了两年左右,在我国党的统一战线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江大师生,从魏校长到绝大多数学生,后来都成长为光荣的党员。解放后,魏云同志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后因积劳成疾去世。郑一坤、江文华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余华良作为出席万隆会议的工作人员在飞机失事中遇难。田超(楼)、顾云(田嘉禾)、江嘉华(江华)、黄、戴珊去世。魏校长和这些学生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江淮大学的创建过程,显示了新四军、华中局和江苏省委领导同志的远见卓识,体现了更广泛地争取知识分子,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两年多来,事实证明,这所出现在新四军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型综合性大学,是一所抗日革命大学。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学生们在这个大熔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使这群来自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在学校停办时毅然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为以后的斗争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0年前,江大是孕育年轻人的革命摇篮。正如杜诗中所言:“江淮风雪养育新兵,百试四十春。梦回腾跃半镇,心唱柳影。泪花怒放,草儿欢开。今* * *庆神州好,老人有童心。”这首诗代表了江大全体师生的心声,我愿以此作为校史的结语。(江淮大学校史编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