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学科整合开阔视野,走向成熟

第一,注重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刘早作了题为“以‘蓝天工程’为平台,丰富拓展课程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主题演讲。北京市东城区以“蓝天工程”为平台,不断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通过实施蓝天工程,他们建立了资源库,有近200个单位作为“一卡通”资源库,300多个作为重点资源单位,560多个活动场所基础资源库。编写了一套地方教材,现在是第三版;搭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课外活动网站,通过“一卡通”系统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还设计了一套评价系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积分管理。他们严格执行国家德育课程,借助课程资源实现德育目标。他们自主开发的《走进东城》、《弟子规新解》、《蓝天工程博览会》等地方课程,丰富和拓展了课程资源,凸显了德育功能。蓝天工程让学生走出了封闭的校园教室,走进了没有围墙的大校园,真正让首都中心城区的学生受益,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他们主要介绍了蓝天工程博览会的历程。“蓝天工程”世博课程是东城区“蓝天工程”的延续和延伸,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教育资源,使之成为中小学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基地。“蓝天工程”世博课程以“实践、体验、受益”为理念导向,将“蓝天工程”重点社会资源开发为小低、小中、小高、初中四级课程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大纲设计,引导学生在参观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深入的实践学习。“蓝天计划”博览课程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整合了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加速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蓝天工程博览会的课程中,他们做到了“四有”,一有大纲,就在小学和初中编写了东城区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会大纲;二是有资源,建立了学科拓展、专题教育、综合论述的课程资源,供学校选择资源;第三,如果有课时,每年安排16课时;有四种基本的呈现形式:一是课程地点的开放性,二是课程形式的实用性,三是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地理、生物、体育老师可以一起备课,一起上课。在蓝天工程博览会的过程中,他们突出了一个重点,即探索新的管理和实施模式。世博班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考虑。抓住一个根本,即尝试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表达性评价。

“蓝天工程”的实施,在解决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需要努力构建大德育体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依托“蓝天工程”和社会课堂平台,进行德育机制建设,推进德育课程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开发和优化德育资源;提高实效性,需要加强德育资源的再利用和向课程延伸的研究与实践;要提高有效性,就要努力实现课程最真实的资源享受。蓝天工程博览会课程强调实践体验,疏通社会实践渠道,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广阔平台。通过集知识性、趣味性、引导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提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杨光做了题为“让德育走进课堂”的主题演讲。报告将德育的触角直接指向了课堂。他们通过对新时期德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认识和新思考,关注德育课堂的主渠道、学科渗透和德育课程建设,寻求学校德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他们认为,确立道德教育的课程观是道德教育进入课堂的关键和基础。从2005年开始,南开区提出让德育进课堂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他们用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和教育目标,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主体性德育。

从学科渗透到学科建设,是德育进课堂的完善和发展。他们提出了“三不平等”的概念,即德育不等于活动,德育不等于知识,德育不等于说教。因此,在实施德育课程的过程中,他们将德育课定位为小课堂、校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倡导教师创设景观教室,让学生在开放教育中认识、体验、感受、锻炼,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开放的课堂和真实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育效果突出。作为区域德育教材,100德育课、修身教材、礼仪修养、和谐成长,以全新、有序、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文化氛围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学校开发的独具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使南开德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南开区认为,德育进课堂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课程文化,文化的发展来源于师生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和认同,注重以特色文化引领德育课程建设。

第三,构建主题性德育课程体系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建立做了题为“为了每一个孩子更好地学习成长”的主题演讲。长宁区利用德育课程的框架和体系,通过构建“主题德育课程”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区域德育工作走向深入。

长宁区认为,首先要重视德育,完善课程。经过认真总结和分析,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效果轻长期、重活动轻课程的现象。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为了深化德育,有必要强调利用课程框架和体系来实施德育。由于德育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序的实施计划、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也可以避免实施过程随意性大、实施结果流于形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改进德育课程。

要完善课程,首先要确立目标。他们将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并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希望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都能规范、优质、创新、特色发展,希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他们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从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从不同社会时代教育要求的现象出发,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确定了不同年份中小学生德育发展的中心任务, 并以主题的形式贯穿其中,形成了通过建设本区主题德育课程促进学校德育的目标。

确立目标,首先要明确概念。在构建长宁区主题式德育要求时,要求明确以下三个认识和概念:一是对课程的理解。学校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必须有课程的支撑,课程是学生在校的全部经历;第二,对主题的理解,主题德育课程中的主题不同于主题德育中的主题,也不同于主题活动中的主题。他们以学生为本,构思区域主导主题,如小学主题:快乐学习,让小学生快乐成长;初中的主题是:有效学习,让初中生以阅读为导向;高中的主题是:围绕主题轴,综合学习,特色发展。全区主导主题为指导学校找准发展方向,制定学校发展目标提供思路。学校主题是片区周边各学校的主导主题,将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进行积淀、凸显和高度融合,浓缩为学校特有的主题,形成了延安中学“三突出四讲”和广信中学“阅读故乡”特色的主题德育。第三,对构建主题德育课程的认识。他们认为,主题德育建设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对现有学校资源进行完善、优化、整合,使之系列化、长期化的过程,就是要尽量避免德育成为纯粹的知识传授和说教,避免德育成为无序的活动过程。

长宁区计划用4年时间推进主题德育课程建设。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升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研人员的课程指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呈现出区域内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趋势。

第四,依托课程提高育人的有效性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委副主任赖发清作了题为“依托课程载体,提高育人实效”的主题演讲。重庆市沙坪坝区认为,课程德育是全面实施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教育的必然要求。

沙坪坝区不断反思德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认为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二元分离仍然普遍存在,使德育沦为知识教学的“点缀”或“标签”,客观上造成了“重知轻德,知行分离”的现实;以教师控制为标志的道德教育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实际道德需求和道德发展潜力,忽视了师生多维度、多形式的道德互动,客观上导致了道德教育脱离学生头脑,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的现实。为此,他们进一步明确了德育课程的理念,把握了德育的四个原则:人文性原则,即在尊重不同学科本质属性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在整体性原则上,应将课程德育扩展到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中,树立大课程理念,通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级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课程形式加强德育。以层次性原则为基础,根据中小学和学科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主体性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不断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师生对话,加强体验式学习,加强问题探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造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生动健康发展。

他们以“整体夯实基础,整体培育灵魂”的区域德育理念为指导,从全人教育的视角探索课程教育的结构化内容体系。本文从长效机制的角度,探索了课程教育的实施方法。按照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思路,初步构建了具有沙区特色的课程德育框架。一是挖掘资源,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合理使用三级课程;二是突出重点,构建学科课程德育框架,构建结构化学科课程体系,广泛开展与教学内容相衔接的各类活动,建设学科活动课程;第三,充分发挥学科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力;四是稳步推进评价改革,探索学科课程德育长效评价机制。

他们认为,只有坚守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抓住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发挥教师德育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积极人生态度和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学生,才能培养出更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京、津、沪、渝四地德育研讨会为促进四城区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四城区德育成果的巩固传播、交流共享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会的德育工作者围绕“德育课程”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汇聚了各方智慧,受益匪浅。对我们启发很大,很多值得我们城市学习和借鉴。有如下四点启发和六点思考:

启示之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但毋庸讳言,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并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德育第一往往是一句空话,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没必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四个城区德育的研究启示我们,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教育强市必须首先重视德育。为此,教育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相统一,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启示二:增强德育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缺乏魅力的现象较为严重。四城区研讨班启示我们,要提高德育实效,需要努力构建大德育体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依托社会课堂平台,开展德育机制建设,推进德育课程建设,需要不断开发和优化德育资源, 我们需要加强德育资源的再利用和向课程延伸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课程资源的享受。

启示三:坚持分步统筹。正如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样,德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其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东城区的蓝天工程博览课程,就是总结蓝天工程的经验后延伸到课程上,然后把所有与教育相关的内容信息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课程资源。然而,道德教育的规划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比如上海的德育主要体现在两个纲要上,即《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他们认为两个纲要概括了中小学的全部德育内容,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整体推进。

启示四:构建德育长效机制。已经举办了19届的四城区道德教育研讨会启示我们,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毅力,必须有长效的机制来保障。就我市而言,要建立长效领导机制、德育研究机制、德育评价机制和德育投入机制。

思路之一:统筹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学习先进地区的德育经验,对于我们谋划我市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是值得思考的。要认真总结我市德育工作中好的理念、经验和措施,不断完善、提炼、提升,形成自己的特色,持之以恒。同时,不回避矛盾,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与四城区相比,我市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各部门各自为政,一次德育活动可能有特色、有成效,但缺乏思想引导和整体效果。东城区的“蓝天工程”和上海的“两纲”都是系统,是资源整合的产物,有原因分析,有全面部署,有具体措施,有检查反馈,有客观评价,值得借鉴。

思路二:实施整体建设、系统集成战略。我们的德育管理模式应该从经验探索向科学体系建设转变,从个案示范向整体指导转变,从任务方法向思想平台转变,从单打独斗向整体合力转变,从单纯德育向综合教育转变,从关注德育发展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转变。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以推广“德育集团军”模式为立足点,不断探索创新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新载体,夯实基础,全面育人。要突破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之间的壁垒,统筹整合区域内外教育资源,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就教育系统而言,市教育局每年都要制定德育工作思路。按照“全民德育”的理念,各部门都要参与研究,提出与本科密切相关的德育目标和措施,由局领导统筹研究,部署全年的德育工作。

第三个思路:研究制定我市德育课程纲要。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所有学科都有德育目标。但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自制、自制的状态,这是德育资源的最大浪费,也是德育失败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有必要组织力量梳理各学科的德育目标,制定学科整体的德育大纲,发挥“全民德育”的作用,深化课堂的德育功能。可以尝试开展主题德育,形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层逐级推进的主题德育模式。其中,要加强德育课程的评价,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思考四:整合各种区域德育和制度资源。德育资源无处不在,必须进行整合,减少相互扯皮、相互推诿,或者重叠抵消的现象。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只有他们才能整合社会资源,比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活动中心等资源。内部资源的整合是教育系统自身的责任,比如区域德育资源、校本资源、人力资源等等。可以打造“德育集团军”,在“一对二”、“一对三”教育帮扶项目中整合校际德育资源,让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益。

思考五:建立德育团队培养新模式。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要从培训入手,建立新的培训模式。一是研究新的培训策略,建立实证培训模型;二是充分发挥安庆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加快从实践到理念的转变,使我市班主任工作水平先行一步;三是构建班主任导师制,设置副班主任。青年教师必须有担任副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四是建立班主任培训基地。将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骨干班主任优秀、理念先进的学校指定为市县两级班主任基地,承担两级班主任培训任务,市县两级对基地给予适当经费支持。通过新的班主任培训模式,影响和促进教师德育理论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建设。

思考六:建立德育投入长效机制。在我市教育经费的使用上,要逐步从注重硬投入向注重软投入转变。德育不能停留在嘴上说说很重要,投入是次要的局面。德育方面的各种培训、活动中心建设、活动、科研都需要资金支持。根据中央8号文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的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将德育经费列入年初预算,并保证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