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村道德教育

什么是德育?

/question/4078632.html

论农村小学德育社会化的途径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小学王山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根据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分析,我认为农村小学德育社会化是增强德育“三性”,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教育、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学校即社会”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从实践来看,农村小学生思维简单,好奇心强,观念模糊,从外界接受的信息容易内化,形成情感意志。因此,农村小学德育不仅要完成德育教学任务,还要与社会一起建立德育组织,确立德育目标,构建德育网络。实现小学德育社会化的目标。

首先,建立组织结构

为了使道德教育社会化、有序化,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来保证教育的效益。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 *团委、少先队干部为副组长,中队辅导员为组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和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负责,项目负责,定期考核,目标管理。在校外成立“社教委员会”,由团委书记任主任,妇联和大型厂矿主要领导、居委会小组长、村委会主任参加。成立办公室,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开展专项工作,研究安排德育工作计划,制定考核办法等。,使德育置于社会环境中,形成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第二,确立德育目标

德育的阶段性表现出德育的规律性,表明德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心理因素和一般行为特征,分阶段确立相应的德育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以思想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完整系统的德育工作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六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把各年级、各学期的德育目标、任务要求、实施方法分解到年级、团队、个人。例如,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中,要求大三学生必须从行为习惯的形成入手,大四学生要结合实际继续进行养成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光荣劳动传统的教育,督促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如学会洗红领巾、扫地等。大四学生要学会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参加劳动,组织学生采摘茶叶,饲养小动物。再比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升国旗而言,要求大三学生认识国旗和国徽,升国旗时排队注意。中学升国旗,要会唱国歌,要严肃,要立正,要向队伍敬礼。学长看指挥唱好国歌,严肃庄重,立正,尊重队伍。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调整和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改进德育方式方法,使小学生经过六年的道德认知和不同层次的情感内化训练和引导,具备较强的真善美辨别能力,具备情感健康、行为规范和初步的唯物辩证水平。

第三,构建德育网络

要形成学生在校受教、校外管的社会化德育网络,还必须调动家长、居民、村委会成员等社会人士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小学生德育活动,让街道、家庭、乡村、田间地头的人们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设立校外活动站。以居民小组或村委会为单位,按地域划分设立校外活动站,聘请* * *团委、妇联干部、尊敬的离退休老工人、老干部、老教师、村长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这项活动帮助和引导家长管教孩子,收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并及时向家长传达学校阶段性德育的内容和要求,配合学校在校外实施和测试学生的品德表现。寒暑假时,他们亲自把学生从学校接回活动站,督促他们去地里采茶、放羊、放牛。参加家务:养猪,洗碗,扫地...,组织文艺、体育、书画、手工等感兴趣的活动。,慰问烈士家属,帮助孤寡老人做好事,带领他们参观旅游,帮助他们完成假期作业。学期初,为学生签名写好假期活动鉴定表,亲自送本组学生报名。学生不仅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的教育,而且体验劳动的艰辛,陶冶情操,终身享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二是建立德育基地。除了加强学校中的教育功能(如加强少先队工作、主题班级活动、优化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德育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等。),在校外建立固定的德育基地也是德育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受教育者直接感知社会的伟大,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知识验证自己的课本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建立少年宫、小交警总队、敬老院革命记忆讲堂、镇工业园、派出所案例陈列馆、农园等德育基地,让他们走出校门,听革命前辈讲中国近代史、发展史,见证用法律武器对敌、保护人民的事例,亲身参与指挥交通,体会警察叔叔的艰辛和不易。还可以去工业园区(开发区)欣赏社会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亲身参与田间劳动,体会农民的“辛苦”,潜移默化。

三是开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旨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家长可以接受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掌握适合学校德育的家庭教育方法,按照国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政策管理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后代。实践表明,家长学校能有效提高德育社会化教育水平,避免家庭教育中简单粗暴、过分溺爱等传统观念的产生,避免逆向教育甚至落后思潮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接受家庭正确的德育导向,启迪思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

总之,农村小学德育必须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让学生在迅速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章教育与社会规定,国家、军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和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见,德育社会化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新时期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刍议

近日,中央出台了《关于及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中掀起了一场强烈的讨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作者认为:

一、抓套路,常抓新。

做好德育工作,必须重新定位德育的重心,德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学校德育氛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品德和思想活动,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强化学校德育氛围,先学会做人,即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狠抓常规,把日常工作作为创新德育的基础。具体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用“新规范”和“新标准”的学习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利用演讲比赛、升旗仪式、班级集体活动,结合实践课、运动会,继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要求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在初中阶段,可以分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行为,让学生逐渐走上思想、学习、品德的良性轨道。

二、利用新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德育研究的结合

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实施为德育活动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生动的新教材为德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努力与自然为友,培养学生的友善精神,进而转化为学生热爱学校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环境的精神等。,在政治教学中抓住社会热点和焦点。比如,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32枚金牌的骄人成绩,以100米栏平了世界纪录,打破了黄种人的运动极限,中国载人航天成功,女排夺得世界冠军,中国成功战胜非典。这些经典事例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这些生动的内容,开辟了德育的新天地。围绕这些开展德育,容易理解、学习、领悟、转化。

第三,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渗透德育

校本课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德育带来了活力。比如我们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会紧密围绕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利用峡江文化、坝上文化、柑橘生产、屈原故里、高山种植、移民安置等组织内容,让学生接受当地文化,熟悉种植分布,为升学做好前期准备。这些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未来为家乡服务的激情,了解移民政策,实现党的英明决策。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作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良好习惯。

第四,搞好社会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一些鱼龙混杂的东西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甚至冲击着原本纯净的校园。市场上各种不良影视碟片、灰色书刊、网络黄色文化已经介入日常生活,一些腐朽思想正在袭来,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不成熟的青少年。要搞好社会课堂,比如可以聘请社区民警每周做一次法制讲座,加大正面舆论宣传,传播先进文化。建立“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建立课外活动实践基地,亲身实践,用实践活动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改善学校教育设施,开辟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吸收优秀的精神食粮。

五、不断学习,提高教育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用平等友爱的方式育人,放下架子,抛弃师道尊严,以人为本,创造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