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梁衡散文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注政治人物的散文集。

近年来,我写了几篇关于伟人的文章,被各种报刊转载,有些文章很快被选入高中课本。

我本无意从事这类创作,却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在工作实践中认识了这些伟人。在当前的改革实践中,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我感到我需要重新认识他们,于是我拿起一支笔进行思考。这其实就是几篇读书笔记,几乎每一篇都能从日记里找到当初的片段。

伟人之所以伟大,后人总会想起他们,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的成就和思想曾经辉煌过,起到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会被人们怀念。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现实意义。与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相比,新的矛盾,新的话题,人们想起过去的伟人,发现很多事情早已被他们解决或启发,得到了一把打开现实之锁的金钥匙。比如他们的思想、方法、性格、风格、经历。因为这两个原因,伟人的题材永远不够。而且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和作家不同的经历,他也会经常写出新的东西。每一个接班人,在为国家大事担忧,为琐事烦心,或为错误的道路迷茫的时候,回望伟人的巅峰和灯塔,都能获得一种敬畏感、聪明和智慧。

但是伟人总是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伟人在社会上、在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伟大成就、理论和政治影响。人接受的是自己的结果,过程之后的结果是被抛弃的,所以往往对别人敬而远之。文学就是要把这种扩大的距离拉回来,揭示这种结果之前的过程,沟通理性,有血有肉,让读者感到可亲可信。所以当我写伟人的时候,我不想重复那些结果,而是试着“循着痕迹”去寻找那些绿叶芬芳的花朵,让读者了解果实在开始和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一创作思想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瞿秋白同志的故居,特别是门前的“寻渡桥”,邓小平同志在江西闯祸时工作过的工厂,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延安窑洞,中国* * *生产党指挥全国决战的最后一个农村战略指挥部——西柏坡,还有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方。我甚至漂洋过海,在日本找到了周总理参观过的岚山和岚山诗碑,在德国西部找到了马克思出生的房子。伟人的思想和成就是一棵大树。我要找的是这棵树的生长点,而不是年轮。我试着在那个新思想的生长点上做文章,希望给读者一个过程的启发,指出一个亮点。

需要指出的是,有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