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镇的历史文化

伊宁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都是县(州)治,到了唐朝,就是常州海市。贞元十六年,在此设宁县。民国时期,废宜宁州,改县名为秀水,建宜宁镇。伊宁古城环境优美迷人。清江已建到底,把古城一分为二。景阳山和凤凰山隔河相望,相互竞争。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纪念馆,驰名中外的云岩寺,涉外的南山宾馆,镶嵌在城南的松柏之间。江秀大桥和宁虹桥从北向南飞来,将一江两岸的城区连接起来,使伊宁镇成为一座更加壮丽繁荣的山城。

伊宁镇是才子之乡,俗称“五里三举,七里二翰林”。晚清出现了一批精英名人,如湖南巡抚陈宝桢、道士贾尔宾、徐家淦、维新“四公子”陈、近代著名画家、史学家陈等。这片红色的土地也是秋收起义的起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旗帜升起的地方,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伊宁镇是一块宝地。华东电网165438+10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让山城伊宁变成了不夜城,工农业生产进入电气化;地面设施完善,市区的宁虹桥、江秀大桥将城北商务区与城南开发区、工业区、赣北市场连接起来。省道科龙贯穿境内,油路直达南昌、九江、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拟建的出县城二级公路穿过伊宁镇东北部。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系统全部开通,电话、传真可达世界各地;文教卫生医疗机构设施齐全,小学36所,中学5所,幼儿园15所,医院3所,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深入千家万户,山城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钨、钒、石煤、瓷土、石灰石等十余种,其中石煤含量654.38+0.2亿吨,石灰石含量56亿吨,瓷土可产654.38+065.438+0万吨。森林面积14.2亩,森林蓄积量19.1万立方米。李涛地区青山环绕,周围有5000多亩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海拔1100米以上,四季如春的峨眉山山顶,承载着5000亩良田,极具发展成为奶牛、山羊养殖、药材、吴韵茶叶种植基地的潜力。县办的宁红、康顺、神茶、红山、丝绸五大集团,盛产宁红养生茶、减肥茶、神茶、耐热瓷炊具、白厂丝、精炼植物油等名优特产。

改革开放以来,伊宁镇经济发展迅速,异军突起。199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6亿元,财政收入连续四年位居全县第一。1999年,财政收入达845.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8万元,连续四年获得全县表彰的综合先进单位称号。镇办企业20家,总产值2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6亿元。形成了以建材为主导,促进竹木、食品加工业、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涌现出2200多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654.38+0万元的有43家。农业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合理,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培育了8个特色经济示范基地村:黄田、安平、南桥、梁堂蔬菜生产基地;走马、鹿塘、良塘村山羊养殖基地;明希村生猪生产基地;下鹿苑、福湾、尚钢、南桥等村的水果生产基地;李涛地区生姜生产基地;武都和朱湘村的蚕桑生产基地;尚钢和眉山的药材基地;蘑菇生产基地在明希、朱湘和茶舍村。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历史在发展,伊宁镇在前进。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上任,恰逢步入新世纪。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崭新的姿态,充满热情和信心,下大力气加快伊宁镇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抓住机遇(县城建设重心南移),稳定两个大局(城镇和农村),加快三次产业发展(农村)。向社会公开承诺,到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6‰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