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区经济概况

2008年总产值为654.38+05.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5.8%。工业总产值达到327.4亿元,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51亿元,增长2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2亿元,增长37.5%;出口总额9.4亿美元,增长16.6%;实际利用外资6543.8美元+0.26亿美元,增长3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亿元,增长36.1%;财政总收入6543.8+0.3亿元,增长24.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亿元,增长3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5元,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8187元,增长15.1%。

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325.8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与去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6亿元,增长18.5%;财政总收入24.34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74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20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14302元,增长13%。私营个体工业

清末,仓山地区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私人手工业作坊(商店),行业有木材加工、制茶、酿造、鞋帽、服装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夕,木材加工、制茶、酿造、鞋帽、纺织印染、五金、特种工艺、印刷、家具、造纸、火柴等行业已有200多家工厂、工厂、商店和大量个体加工户,雇佣工人3000多人。在木材加工区有40到50家锯木厂,形成了码头和上渡口;樊川铺、中腾茶叶加工区有30多家茶叶店。梅坞至大亭鞋帽服装脱胎漆器加工区有10多家店铺。私营工厂、工厂、店铺中,福建造纸厂、建华火柴厂、田敏食品厂、和同泰茶店、谢记锯木厂、沈少安的“兰记”脱胎漆器店,规模和实力在福州都是名列前茅的,其中福建造纸厂是福州最大的工厂,固定资产百万元。抗日战争结束后,私营工业和手工业除制茶业和木材加工业外,基本恢复到战前规模,但内战后生产异常。

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仓山区的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到1953年底,私营工业约有750个,其中手工业企业695个。最大的民营工厂福建造纸厂产值比1953年的82万元翻了一倍半。在同一时期,国家还采取了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公私伙伴关系和合作的政策。1951 7月,建华、南光两家私营火柴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成立了福州华光火柴公司。1952年3月藤业首次合作组建仓山区第一个生产合作社。从1954到1956,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公私合营和合作。私营工业企业消失在1958。从65438年到0984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私营工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65438至0989年,全区注册私营工业和手工业80个,年产值7271.5万元。

集体工业

仓山区集体工业始于1951,区办事处民政股组织10军属烈士家属在上渡灰炉巷创办仓山精盐厂。1954以后,随着私人手工业合作的逐步发展,集体工业不断壮大。到1956上半年,全区已组织工业生产合作社28个,合作社组11个,下半年合并调整为23个生产合作社(组),职工1342人。1957年地区集体企业全部扩大再生产,当年总产值30451万元的企业有24家。从1958到1960,集体骨干企业转制为国有行业。1961,集体企业20家,职工2174人,年产值3918900元。1962年调整后,员工人数减少到528人,年产值下降到246.27万元。1963,集体产业逐渐恢复发展。1964年,企业增加到28家,从业人员2016人,年产值上升到6137200元。1967 ~ 1968产量负增长。1969后,经过整改,生产逐渐正常。1970年,60年代移交的企业10下放至区管辖,随后街道集体工业兴起。1977全区共有集体企业67家(不含居委会作坊),从业人员11927人,年总产值3533800元,利润1805400元。1978年底至1979年初,全区40家重点企业移交市管(其中1983下放6家)。1979年,总产值下降到965.33万元,利润87万元,留下32个街道、街道办企业和6159名职工。1980以后,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集体工业稳步发展。到1989,共有集体工业企业112家(及居委会车间64家),职工总数13184人,年产值8238.46。

国有工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政府没收了季春茶店等日伪经营的茶店,在樊川埔(今闽江桥南)建立了隶属于福建茶叶出口公司的茶厂,这是仓山区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将其没收,更名为当地国营福州茶厂。1951年,省人民政府在港头建立地方国营造纸实验厂。1957年,福州第一健美厂、福州第四印刷厂、福州麻袋厂、福州漂染厂4家地方国有企业下放至区管,年产值654.38+0.72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6%。从65438年到0958年,在大跃进的推动下,国有工业迅速扩张。1959年,地方国营工厂15家,产值比重上升到82%。1960福州第一脱胎厂、福州绝缘材料厂、福州轴承厂移交市政。1961年,12地方国营工厂职工2433人,年产值889.95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69.4%。1962上半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企业所有制。12家国有企业中,6家企业转集体工业,1家企业停产。1962下半年,当地剩余的5家国营工厂全部移交给了市政,此后该地区一直是国有工业的空白。

外资和中外合资、合作产业

清咸丰九年(1859),基督教美国会在臧倩地区创办了第一家外资工业企业——美华书店,在华府有印刷机,员工4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俄国商人在樊川铺创办了福州第一家机械化制茶企业——福昌砖茶厂。此后,来自英国、德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建立了制茶、锯木头、火柴、印刷等工厂。一战爆发后,外资工厂逐渐转卖给民族商人,抗日战争前夕基本销声匿迹。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外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84,福州常升机动车维修中心,全区首家外资企业,建成开工。到1989年,共有外资工业企业8家,从业人员416人,年产值1716.3万元,利润876.0000000001

2008年新投产、新上规模工业企业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6家,居福州首位。金山产业集聚区聚源洲薄膜、浦上薄膜、福湾薄膜(一期)入驻的66家企业全部投产,鸿博光电、翔达实业等5家企业已入驻福湾薄膜(二期)。在入驻徐溢机电园的16家企业中,有:“锐捷以太网交换机”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福建奋安不锈钢的“FA”产品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祥龙鞋业、富顺半导体等16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抚顺微电子、同仁堂等5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峰环保成功海外上市。邮政通信、星网锐捷两家企业被列入福建省首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其中星网锐捷还被确定为国家级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2008年,推进城郊特色农业产业化,发挥“春伦茶”、“长生食品”、“大世界橄榄”等省市名优农副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福州春伦茶业有限公司、福州长生食品有限公司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鲜之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省级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区拥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

引导该村集体建设工人公寓、大型超市、商业店面等配套服务设施,多渠道拓宽农民就业,全年安排被征地农民就业2252人,完成20家连锁农家店建设。新农村“百花工程”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先锋村、首山村等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被民政部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完成10个农村客运站和候车亭的选址布局,开通依桐序-上都永辉、杨琪-白湖亭三生等新的农村客运线路。全年投入470多万元加强防疫救灾和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措施,加固防洪堤5公里,修复水闸7座。截至2009年9月,幼儿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已达93.3%,1000%的在职校长持证上岗,持证幼儿教师合格率达96%以上。100%的适龄儿童按时入学,100%的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初中的升学率、合格率、一般通过率不低于上级下达的指标。2009年初中巩固率达到97.4%,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到69%。城区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率为96.73%,高中教育已基本普及;2009年高考40名中学生上线率超过38.8%,专科生上线率超过40%。程门中学本科超额150%,专科超额44%。2009年,建筑职业学院、越洋职业学院、环保职业学院就业率达到90%以上。整个地区实现了15-24岁青年100%是文盲的目标。全区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初中达到79.7%,高中达到97.8%,职业院校达到84.9%,已经超过了本地区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教师中,小学教师6人,占0.41%;小学高级教师635人,占42.9%;高级中学教师184人,占18.9%;中学教师457人,占47.1%。

仓山区是全市首批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县之一,也是全省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到2009年9月,已有3所省级文明学校(麦顶小学、仓山小学、郭寨中心小学)和20所市级文明学校。有2所省级一级标准中学、1所省级二级标准中学、1所省级三级标准中学(现升级为省级二级标准中学)、1所省级示范初中(第三十九中学)、3所省级示范小学(麦鼎小学、仓山小学、仓山实验小学)和5所省级农村示范学校(程门中心小学、仓山实验小学)有2所省级先进学校(麦鼎小学、仓山 市级先进学校10所,合格学校14所,省级优质幼儿园2所,市级优质幼儿园2所,区级示范幼儿园4所。

2008年,科技项目拨款642万元。依托辖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开展产学研互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全年申请专利410件,居全市首位,11个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奖。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省级考核评审,被推荐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年安排专项资金622万元,用于提升基层卫生院医疗设备和业务用房。新农合参合率达89.72%,受益农民3766人,支付补偿728万元。

仓山区成立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1963。80年代以后,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70年代的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1994年出生率为7.08‰,自然增长率为2.15‰,计划出生率为100%。连续多年被省市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达标区。区计生协荣获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亚太理事会荣誉奖。全区出生人口政策达标率为98.38%,出生人口性别比103.1: 100,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交通福厦公路起于区内的三叉街,距区内最南端的白湖亭至徐溢机场仅2公里。闽江自西向东横贯该区北部,顺流而下至马尾港约2.5公里。闽江大桥和解放桥连接仓山区和市区。1994,全区道路38条,总长约68.438+0km;小街小巷254条,总长约33.87公里。

邮政服务

宋代有邮铺送信,明代有白湖铺。在清代,有一个由商人组织的民间传播机构——民讯局。仓山近代邮政的建立始于19年底。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福州总局设在樊川铺海关大楼,邮政掌握在外国人手中。那一年,德国商人在城濮头的陈辰洋行安装了一台磁电机电话交换机,容量为20门,专供外国领事馆和洋行使用。这是福州电话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地区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仓山邮电支局成立于1970。到1988,全区邮电行业发展到关静、普定一个分局、两个支局的规模,以及关静、对湖、工农、桥南、三岔街、师大、阳洽等7个邮电所,直接受理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城市的邮电业务。公路交通

去这个岛很方便。自西向东,红山桥、金山桥、尤溪洲桥、三仙洲桥、解放桥、闽江桥、鳌峰洲桥、鼓山桥通往城北的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南岸自西向东有唐红大桥、聚源洲大桥、浦上大桥、湾边大桥、乌龙江大桥、乌龙江大桥(福泉高速),通往闽清县、闽侯县、福州大学城、永泰县。城市的主要道路有刘一南路、泽徐大道、福霞路、连江南路、浦上大道和金山大道,它们呈南北走向。东西三高——上三——商都路、闽江大道、南二环。G15国道(沈海高速)福州连接段引入仓山区白虎亭(秀寨收费站)。国道G324线贯穿中东部地区(泽徐大道、福厦路)。

铁路交通

2010刚刚投入使用的福州南站,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程门镇来雷村东。福州南站是现代化一级铁路客运站,全国十大区域性客运枢纽之一,隶属南昌铁路局。是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温甬线、福厦线的连接枢纽,与在建的向莆铁路交汇,开行CRH2动车组列车。采用中轴线对称、富有地域风格的建筑造型,成为福州又一标志性建筑。福州南站投入使用后,普通、快速、直达特快列车和部分动车组列车从福州站始发。以前动车组列车停靠福州南站,福州始发的动车组列车大多从福州南站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