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准确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最有特色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始。中学生朝气蓬勃,青春洋溢,各方面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正是由于各种心理特点,中学生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掌握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
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把握中学生的过渡心理
学生在中学之前处于真正的婴儿期,要更多的依赖大人的照顾和保护,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进入中学阶段后,就进入了青春期,而中学后期是青年早期,是个体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的独立成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反映了初中学(青春期)和中后期(青年早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征。前一个时期,也就是青春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一个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的复杂矛盾时期;后一个时期,也就是青年早期,是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生活的独立准备期。前一段,还有些稚气;然而,后一个时期包含了成熟之后的独立和意识。即便如此,他们也刚刚到了成熟阶段,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高,人格倾向还不稳定,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引导,才能加强自身修养,让自己真正走向成熟。
2.掌握中学生的锁定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逐渐表现出闭锁,即内心世界越来越复杂,开始不容易表现出内心世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必然导致情绪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即使由此引起情绪波动,由于这一时期意志力的相应发展,他们也倾向于控制而不表现出来。这是闭锁的情感和意志基础。由于闭锁的特点,中学生往往不愿意对长辈说出自己的想法。中学生年龄越大,这一特征越明显。2、3年级以后的中学生总是锁抽屉。好像有他们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其实里面没什么重要的东西。所以,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仅仅基于他们一时的事件或行为来做出判断或做出研究结论,往往容易出错。
中学生被锁在心理上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容易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给同龄同性的人,尤其是知己,这给我们老师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生活在学生中间,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学生尊敬老师是很自然的事。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必然会产生师生间的距离感。久而久之,老师会觉得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抓不住他们的心。解决的办法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觉得老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但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学生会和老师走得太近,不服从老师的管理,这也是家长觉得孩子难管的原因)。
3.掌握中学生的自尊心理
中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到尊重,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育管理学生的时候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和面子,否则会适得其反。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有必要严格指出其行为,有时甚至需要批评教育。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把握好不伤害自尊的原则。在没有其他老师同学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单独和他心平气和地谈谈他的错误行为,讲道理,动之以情,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因为他避免了让别人,尤其是同学尴尬,他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批评,还会暗自感谢老师,为以后老师管理班级创造更好的条件。
还有一种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就是“先皂后刮”,即先表扬后批评。肥皂和剃须,自然干净,但最重要的是舒适。比如一个学生篮球打得很好,但是学习成绩很差。我们可以先表扬他在学校篮球赛中的优异表现和顽强拼搏精神,并向他暗示,如果他在学习过程中发扬这样的顽强拼搏精神,学习成绩一定会迎头赶上。
值得我们老师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尊更多的表现在要求别人把他作为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接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错误。学生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4.掌握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心理。
现在,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家庭的宠溺,可以说他们几乎在任何事情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尊心更多的表现为有事时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这类学生,可以采取“打搓”(软硬兼施)的方法。
如果对待学生只是和风细雨,恐怕他会认为老师只是那么好对付;但是,如果把学生关在暴风雨中,他们会害怕。如果长期只使用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肯定会降低老师的威信,所以要结合使用。
如果一些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我们应该在全班面前严厉批评他们,并让他们作出书面检查。这样做,既能打击他们养尊处优积累下来的嚣张气焰,又能起到在山城敲山震虎的作用。但事后老师一定要利用课余时间和这些学生谈心,交换意见,适当安慰,也就是“打他们,搓他们”。这样才能在不疏远师生关系的情况下达到教育的目的。
5.把握中学生的摇摆心理
中学生希望被重视,把他们当作成年人和社会成员对待。他们头脑简单,很少保守,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但在他们心目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人生观,仍然是一个谜。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在增强,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具有攻击性,但思维非常片面,容易偏激,容易摇摆。他们激情澎湃,感情丰富,但波动性很大,激情往往占据相当的位置。他们的意志特征也在发展,但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够。他们经常混淆坚定和固执,勇气和鲁莽。他们的精力和能力也在发展,但人格还没有定型,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活动路径。简而言之,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非常不稳定,具有可塑性。这个年龄段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可塑性很强。这个年龄段是心理成熟之前的动荡期。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的现象发生在中学生身上。今天,他们可能因为一时兴起而学习到深夜,明天他们可能会忘记他们的学习...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时不时的提醒他们,帮助他们在不断的摇摆中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6.掌握中学生的模仿心理
在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说学生时刻都在看老师的表现,老师的表现会直接对学生的做法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去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学生的这种模仿心理,需要我们老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什么是“以身作则”?是“学而优则仕,德高望重”啊!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老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要先做好。例如,我们要求学生保持教室清洁,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自己。如果我们发现地面脏了,我们应该把它拖干净并弄干。如果发现地上有纸屑,不管多不显眼,都要弯腰捡起来。老师这样做,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他们会起到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远不止这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总结,以寻求更好的教育措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用的人才。
7、逆反心理
。由于中学时代的特点,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父母的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不卑不亢,消极看待正面宣传,无端否定榜样和先进人物,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消极抵制思想教育和纪律要求。
8.“傲娇心态”。来自家庭的过度的爱,让一些独生子女感觉麻木,不懂得珍惜爱,有的不理解和体会父母的爱,被溺爱和依赖,让别人为自己服务而不关心别人。因为她很有魅力,脾气又大,跟同学相处不好,还很嚣张。遇到挫折时,她坐立不安,甚至有失落感。一旦身处陌生的人际环境,就会失去原本一直被看好的心理环境,容易产生失宠的失望、温暖、不合群的心态。
9.自我中心的心态
有些中学生只沉迷于自己愿望的实现,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如意的事,他们就会大发雷霆,躺枪不干,或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冷漠,对社会冷漠。生活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懂得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10,厌学
部分中学生缺乏认真、努力、勤奋的精神,存在诸多心理矛盾,如:渴望尊重却被歧视、自尊自卑、要求进步而意志薄弱、纪律与自由等。,从而引发厌学等心理问题。
1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很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要担心。其中,中学生最关心的是“自我认知”,即如何认知自己的行为、性格和心理表现。在日新月异的成长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要一直探索自己的“心理画像”,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性格,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和抱负在哪里,自己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我之所以感到烦恼,是因为我经常对自己的成长变化的自画像感到困惑,对别人的评论和反应也很敏感。只要被批评一点点,我就会反应强烈,觉得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是中学生经常遇到的内心担忧。
12,性心理学。随着性生理的发展,中学生的性心理也在发展。随着性兴趣和性欲的日益增长,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并加以控制,是中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性别取决于人体解剖器官和生理现象,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上。每个中学生都应该学会如何根据生理性别角色说话、行动和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和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相处等等,都是中学生必须学习和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当“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一致时,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问题往往是烦恼,
13,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他心情愉快时,他对学习充满热情,与人相处融洽。当他们烦躁、抑郁时,学习热情低,难以与人相处,甚至逃学、打架、斗殴。
14,意志一般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容易被暗示。当他情绪激动时,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和控制自己,在外界激励强烈时容易动摇。当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你会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会崩溃,你会崩溃。
15.人格因素是一种典型的中学生心理问题,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经常为琐事与人争吵,斤斤计较,久久不能自拔,甚至怀恨在心;(2)自负,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缺乏对别人的欣赏和尊重,挫折能力差;(3)自卑懦弱,这类人性格孤僻,不合群,优柔寡断,对诺诺消极被动。
16,青春期综合症。表现如下:(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也随着生理的发展而变化。有的同学有感情纠葛,情绪变得不安,烦躁。有时他们会感到孤独、担忧和沮丧,这就是所谓的青春烦恼。(2)从某一点开始,很快对学习失去兴趣和意志,上不起课,这叫青春抑郁症,也有青春期幻想,所谓“早恋”等问题。
中学生产生上述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家庭的影响。很多家长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溺爱孩子,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第二是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明辨是非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时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比如,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淫秽、凶杀等不健康视频产品和不洁书刊的泛滥,学生接触社交媒体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往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当二班老师的时候做过匿名调查。班里56个学生中,26%的人利用网络观看淫秽制品,87%的人看过凶杀等产品。第三是学校的影响。主要是太注重学习成绩,学业负担太重,升学压力太大。一些教师的教育方法单调、不当,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板、抛弃等有害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代替思想教育。第四是学生自身原因。他们处于青春期,内心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第二,在这种心理状况下,学生的思想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令人困惑的中学生心理难题,具体体现在:
1,信仰和理想出现危机,人生和学习目标出现偏差。问及现在中学生的理想,他们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上学,上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还是一样——找份好工作。不用问,其理想目标的本质是自私的。* * *唯物主义信仰在头脑中淡化,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意识严重缺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导向模糊,成为当前学生思想教育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
2.缺乏道德意识。目前,中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不高,还停留在被动遵守的水平。比如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法规、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屡见不鲜。
3.拜金主义严重,利己主义抬头。很多同学赶时髦,追求名牌,生日送礼,请吃饭,过外国节日。他们的消费远远超过成年人,助人为乐的理念很少被自觉执行。
4.有些学生有心理障碍。学习中心理障碍突出,学习紧张,效率差;心理压力大,自我满意度低,自卑心理严重;与人沟通不畅,缺乏沟通方式,心理准备严重;性格暴躁甚至扭曲,甚至有些学生生活在幻想中,逃避现实生活。
5、厌学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课程表:中学生课程表/周一走进深渊/周二路漫漫/周三黑暗/周四黎明前的黑暗/周五归心似箭/周六大逃杀/周日快乐单身汉。
某市属医院儿科主任在分析了43例中小学生服用安定片的案例后发现,34.88%怕父母虐待,23.66%被老师和家长批评,25.38%离异,6.98%被发现早恋失败。可见,中学生厌学已经成为最大的心理问题。当父母让他们上学时,他们会感到极度恐惧和害怕,通常表现为腹痛、头痛、呕吐、腹泻等躯体症状,并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症状。厌学在差生中很普遍。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校被老师看不起,经常被训,在同龄人中没有地位。他们被排除在外。在家里也受到父母的训斥和唠叨,经常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产生敌意,产生厌学情绪。另一种厌学表现在尖子生身上。他们学习成绩很好,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积极性很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别人超越自己或者没有达到目标,当心理压力过大时,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厌学是应试制度的产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种极大的摧残。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6、应试焦虑
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中,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等身心因素制约,以焦虑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回避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坐立不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停滞。考试中经常焦虑的人,会使学生产生一些身心障碍,如胃病、头痛、神经衰弱等。严重的考试焦虑容易使学生形成胆小、迟钝的不良性格。在高度焦虑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思维迟钝、智力活动低下等症状,导致考试成绩明显下降。
7.早年初恋
早恋是青春期容易出现的现象。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生殖系统的成熟,中学生会对异性产生心理上的好奇和向往,男女生之间很容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再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帮助,是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催熟剂。再加上家长和老师的严厉批评和监督,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这就更。
早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学生把过多的心思浪费在相思和交往上,严重影响学习;如果有过早的性接触,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破坏他们的身心健康。现在出现了一些关于北京上海中学生怀孕生子的报道,使得青春期学生早恋问题提上了亟待解决的日程。
8.社交恐惧症
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但有些青少年在有特定交往时会产生恐惧反应,比如想找人倾诉或者找别人对付自己。表现为不敢见人,见陌生人脸红,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惧症。倾向于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会关系,自我孤立,极大阻碍日常学习。
社交恐惧症表现为强迫性恐惧,想象恐怖对象吓到自己。这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体验”。有句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交往过程中反复遭受挫折和失败的青少年,会在心理上受到打击或威胁,在情感上产生各种不安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他们会不自觉地形成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是定型的,形成了固定的心理结构,所以当他以后遇到新的类似的刺激情境时,就会旧病复发,感到害怕。二是“间接体验”。如果你看到别人或者听到别人遭遇挫折,陷入困境,或者因为尴尬而被嘲笑或拒绝,你会感到痛苦、羞耻和恐惧。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纸等渠道,我们都可以获得这种体验。他们会基于间接经验,不自觉地预测到自己在某些社交场合可能会受到尴尬的对待,于是紧张、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的泛化导致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的矫正方法是:
9.行为习惯差。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不良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从课堂表现来看,上课铃响后,部分学生充耳不闻,老师全部进入教室。学生们还在下面做着自己的事情,连课本都没准备好。上课时,老师不听讲。虽然他不会闹,但也不做任何回应。这种个别现象的蔓延,让全班都变得很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