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牛人录39四大高僧(4) |欧亿徐志

第十一章:来自不同学校的四个和尚

第四,伊伊徐志

欧亿·徐志(公元1599 ~ 1655),吴县木渎(今江苏苏州)人。

徐志也出身于儒家。起初,他和唐代大学者韩愈一样,想过极端地排斥佛教。但当年韩昌黎大师的“激烈批判佛教”不仅没有摧毁佛教,反而无形中助长了佛教的嚣张气焰。而且到了大明王老夫子的时候,佛教已经和孔孟之学并驾齐驱了,光有“批判”是不够的,只有“和”才是帮助哲学思想发展的最佳途径。

不管后来的徐志是不是这么想的,十七岁那年,他看了前人的《竹窗随笔》和《自知录》之后,不仅不再“斥责”佛陀,还把自己写的诋毁佛陀的文字全部烧掉了。二十岁的时候,听人说起藏经,让我信佛。从此我开始以一个俗人的身份学佛。

二十四岁那年,徐志听了《楞严经》,对“世间空无一物,空有一觉大觉”很是疑惑,便有了正式出家的念头。他听到寒山德清大师的名字,想去拜访一下,但此时德清远在岭南和广州。由于路途遥远,他按照德清弟子凌雪的说法出家了。

出家后,徐志来到杭州的云起寺。在听一位著名大师谷德的唯识论讲座时,徐志觉得内容似乎与《楞严经》的内涵相矛盾,于是询问谷德,谷德却说:“两性关系分两种,不可和谈(《徐志八侠传》,下同)”。看来在这位古德大师的眼里,佛教的各个门派还是完全分开的。徐志心里不同意。“佛教和佛法有区别吗?”

带着对“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疑惑和不解,徐志去了景山寺打坐。

练习冥想近一年后,徐志有一天醒来,突然感到神清气爽。“知此身,无处而生,处处而毁,但那坚定妄想的阴影,却是念念不忘,不是来自父母。”人体表面上是“实在”,但它来源于“无”,走向终结。理想情况下,是一瞬间的影子。这一时期的启蒙用佛教的唯心主义解决了“相”与“性”的矛盾,徐志从此达到了“两例自然共彻”的境界。与此同时,整合各种想法的想法在徐志心中生根发芽。

从那时起,徐志阅读佛经、法律和理论,并在实践中受到最困难的菩萨戒律的约束。他在传法的同时,也一起修行打坐念佛。

经过七年的综合修炼,三十二岁时,已经有了各种门派基础的徐志为自己做了四个抽签,分别写下“宗宪寿”、“宗天台”、“宗慈恩”、“自立派”,准备在几个门派(甚至自立派)中选择一个进行下一步的突破修炼。他随意住在天台。后来潜心研究天台宗,但也研究禅、法、净土。

中年以后,徐志提出修行要以般若为指引,回归净土,以悟道为先锋,以念佛为后劲(徐志弟子编《灵峰胡艺大师宗论》),也就是说他拜净土。徐志能够将禅、教、法统一起来,他始终通过念佛来研究禅、教、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晚年定居湖州灵峰寺,后人将其学说概括为“灵峰派”。徐志因其对净土宗的巨大贡献,被后人誉为净土宗第九祖。

佛教在明末清初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实践方法都存在诸多问题。徐志和他的“灵峰派”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的不足。徐志指出:

重视佛经注释而忽视佛法本身,出家人有议事规则但戒学没落,公案版智鲁玉娥大行其道但禅宗渐崩,天台四教流传却忘了天台根本教义。这些都是值得学佛者关注的现象。嵇终其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和论述试图纠正这些不良的发展趋势。

徐志一生留下了大量涵盖佛教各流派的著作,整理了1700多部佛教经典,分为经、路、伦、杂四部,编成了一部佛教百科全书,读藏知金,对后来的佛学研究影响很大。此外,徐志还以禅为据撰写了《周易四书》,集佛、儒、道于一身,用佛心和禅宗的观点来解读《周易》和《四书》,无疑是“三教合一”方面的杰作。

徐志大师给自己取的绰号是“八非道士”。他怎么能说“八不”呢?他在《八侠传》序言的开头说:

不再拘泥于儒、禅、法、天台这些名义上不同的宗教,而是从儒到佛,从禅、法到天台再到净土,各家都融为一体。徐志的经历和他的哲学著作可以说是将“整合”之路进行到底。

上篇第十一章|不同流派的四大高僧(3)寒山德清

第十二章过去和未来的主宰(1) |生死之际

佛牛起源记载:露如电,要这么看。

更新中,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