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小故事

第一,苏家的两个兄弟

我已经四年没回家了。在钟南山脚下,一对“党员兄弟”一直战斗在“第一隧道”的第一线。

哥哥苏,35岁,退伍军人,是依维柯车司机;我的弟弟苏31岁,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和管道工。

都是* * *成员,被亲切地称为“党员兄弟”。

中铁一局五公司家属院在宝鸡。

党员的两个哥哥的父母都在宝鸡。

弟弟去了工地,老婆女儿留在宝鸡。

钟南山离宝鸡不远。虽然开着车,苏和妻女平均三个月才能见一次面,见面的时间也只有一个晚上。都是借宝鸡给单位打工,在家住一晚。

兄弟俩在工地上度过了四个春节假期。

最让记者震惊的是他的弟弟苏,2002年6月儿子满月时,妻子带着孩子南下打工。直到2006年6月,他们一家才第一次团聚。

四年来,郑弘每天给妻子打一次电话,夫妻俩通过电话保持感情。

在四年的时间里,郑弘每天给儿子打一次电话,和他说话。最让郑弘难受的是,儿子多次打电话向父亲请假,父亲都不答应,儿子也不理他。

时隔4年再次见到儿子。第一天,儿子面对这个陌生的父亲,说不出“爸爸”。

有一个难忘的细节。郑弘的窗台上有一个卡通娃娃形状的闹钟。采访过程中,他一直抚摸着“娃娃”。

我哥说这是我哥老婆儿子离开工地后特意买的。

哥哥说隧道通车后,最想说的话是:老婆,老公回来了!妈妈,我儿子回来了!女儿,爸爸回来了!

第二,婚礼梦想难以实现

从秦岭1号铁路隧道的修建,到“世界公路下第一隧道”的修建,中铁一局在钟南山山脚下驻扎了14年。

在14年期间,许多员工为了这些重大项目一再推迟他们的婚礼。

这场大会战,三对情侣领了结婚证,至今未能举行婚礼。

李雪峰住在农村。

父母催促这个年轻人结婚。

婚礼原定于2006年5月1日举行。

他爱人李绪义在工地工程部工作。

领导班子安排司机帮他们买结婚用品。

但由于“五一”公司发出“100天”的动员令,两人主动推迟了婚礼。

李雪峰和李绪义谈恋爱领证已经三年多了。这个年轻人从来没有见过他岳父岳母的脸。

27岁的女孩田静娟,曾经在中铁一局四公司上班。

她在大学时爱上了同班同学陈刚。

小田和陈刚在父母的催促下,领了结婚证,准备举行婚礼。

工地每天都在“赶工”,婚礼的日期还没定。

小田的奶奶急了,对小田说:“奶奶求你了,我可以叫你奶奶,只要你回来让乡亲们喝喜酒!”“小田的奶奶已经86岁了,人要来工地几次‘求’领导请假,让全家人都为老人担心。

在秦岭的钟南山公路隧道工地,另一对夫妇也拿到了结婚证,但一再推迟婚期。

她们是工程部长和长安姑娘刘。

第三,有多少危险的道路

在秦岭终南山隧道4天4夜的采访,是记者最难忘的一次艰苦采访。

秦岭的气温比Xi安低3到5度,最低气温低9度。采访中,到处都是冰天雪地的冰冷景象。

我不小心碰到了铁家伙,手就碰到上面了。

相比之下,由于地热现象,隧道内的平均温度在28至38度之间。

中铁一局率先进场施工。“第一实验段”施工期间,洞内最高温度达到565438±0度。

记者无法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极限工作温度”。恐怕只能和“火山温度”相提并论了。

即使在冬天,“第一隧道”的建设者们也要光着身子打洞、装车、运料,平均工资只有1800元。

记者在工地采访时被当成了“贵宾”。

有四点让记者难忘:这里买不到牙膏牙刷。

要解决这里的方便问题,你得下楼穿过一个院子,下一个小坡,上一个公厕才能解决。

一天早上,我突然“赶着上班”,让工人们先吃早饭。记者吃饭时,四个大男人只剩下三个小笼包。

施工现场的艰苦条件可想而知。

记者采访戴丽时,请她说出“天下第一隧道”开通后的三个愿望。

戴笠道:“首先是看我儿子。

第二是看儿子。

第三是看我儿子!"

第四,

说起来很不可思议,陕西秦岭钟南山公路隧道“世界级”工程的领导中,最年轻的指挥长只有33岁,最年轻的总工程师只有28岁。

为了尽快完成隧道,三对有结婚证的夫妇一再推迟婚礼。一个28岁的员工,四年没见过老婆儿子一次,有的员工12没去过Xi安。

指挥官太累了,每天都挂点滴。33岁时,他承担了“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他躺在床上打着点滴。除了一脸疲惫,这个被称为“少帅”的领导,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少帅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没有休过周末和假期。他工作过度,输了65438+。

施工前期,隧道内供氧不足,空气污浊。司俊平每天必须在隧道里工作10小时以上,并患有眩晕。

每天打一瓶点滴。

所有人员每天都要在山洞里战斗12小时以上。他们刚吃了几口饭,到了任务,就会放下饭碗,投入战斗。

五,

针对“一地两师”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近三年来,辽宁省投资4.5亿元改扩建63所学校,建设教学生活用房和运动场22万平方米。选派876名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干部到辽宁省进行在职培训;

370名全国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市骨干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入选“送教新疆”;选派108名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长期到受援地区支教,通过“一带三”、“观摩课”、“公开课”、“听评课”等形式传授经验,惠及“一地两师”23000余名师生。

2016年,清华、北大在八师石河子市第一中学招生人数突破10人,托里县第二中学招生人数10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针对受援地区高层次人才短缺的情况,在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29所省级优质高校安排实施了汉语言、民语言、双语班2215定向招生计划。十三五期间增加了60个临床医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定向招生计划,为“一地两师”储备了一支高水平的实用型专门人才队伍。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将投入4.92亿元教育援疆资金,助推“一地两师”教育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