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1.对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富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学生艰苦朴素的观念淡薄了。聚在一起成了他们的* * *话题,一味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穿着奇怪,戴首饰,染有色头发,涂指甲,这部分影响到每个人。一个学生在他的耳朵上打了一个洞,另一个学生打了两个洞,然后第三个学生在一个耳朵上打了三个洞。这些学生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抛在脑后,只注重外表,内心空虚。
2.礼仪:有的同学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文明礼仪,可以说是有才无德,有的同学可以说是无才无德,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的大声喧哗、吹口哨、嘘嘘等等;他们随手乱扔垃圾,即使垃圾桶就在身边,也不会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随地吐痰,甚至把剩菜倒在桌子上;这些同学经常在公共场所追逐打闹,甚至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互不相让,大打出手;有时候他们会在公共场合谈论别人的隐私和羞辱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行为是由思想决定的。一些思想不纯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公共意识、集体主义和责任感。他们主导课堂,结成帮派,不参与班级工作,让其他同学为自己服务,好像自己就是班级的老大。不知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偏。在学校,他们花费了老师大部分的精力。在家里,他们的父母跟着他们收拾残局。培养二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很重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他应该信任自己的行动来处理很多事情,因为他不可能永远被监督;只有给他良好的原则和坚定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需要注意的,因为所有的警告和规则,不管怎么重复,除非真正形成习惯,否则都是没有用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了稳定性的特征,成为一种自动的行为,不需要意志的努力,不需要外界的压力,不需要别人的提醒或监督,也就是习惯变得自然而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教育或兴趣来培养。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训练。只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学生就能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有两种:一种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另一种道德行为,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但却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情绪化的行为。前者不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后者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道德从心出发,不走弯路,达到高境界;不良道德行为习惯会给不良道德的改造工作带来困难。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者往往不仅要使一些习惯牢固地生根,而且要根除一些已经形成的习惯。后者比前者更难,所以需要更细致的思考和更多的耐心。”老师和家长都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学生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成功的重要保证,而且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孩子的发展,父母要摒弃很多坏习惯,在孩子面前不抽烟,少喝酒,少吵架,爱家人,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但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溺爱甚至溺爱,家庭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错误教育,比如:给孩子最好的温饱,让孩子抛弃单纯;对孩子期望过高,经常问孩子在班里的排名,增加了孩子的虚荣心,或者让孩子失去了上进心;攀比比较严重,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优秀比较;布置作业的现象,孩子除了学习不做任何家务——这些错误的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非常不利,导致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孩子不是主动去做一件事,而是被动地为了父母的期望而不得不去做。
2.学校的学生来自各种家庭,生活习惯不同,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我们知道孩子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我们也知道好习惯是慢慢形成的,更难坚持。“和朱者赤亲近的都是黑人。”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引导下出现失误,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3.前几天徐建国的专家来偃师讲课,说青少年网瘾是治不好的。家长同志们,不要着急,也不要骂。我们的孩子爱上网,但还没到网瘾的阶段。在这个信息时代,孩子们离不开互联网。比如今年洛阳地区计算机分数线是15。然而,我们的孩子手指在键盘或手机上飞来飞去,读到不该读的东西,就变成了“低头族”和“疯子”。
第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期间我们要和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做斗争。所以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通过一系列的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与不良习惯作斗争等过程和教育过程形成和培养的。叶圣陶说:“很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坚持和习惯的养成,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一切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变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为一种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1.诱导动机
热情是学习中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因素。热情的源泉是需要。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愿望。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即当需要和适应的对象出现时,欲望就变成了动机,而动机只有在提出适合行动的目标时才激起人的行动。一般来说,有了明确的动机,行为就会有动力和方向,你就能自觉地主动去做。要诱导学生的动机,就要让学生明确培养行为习惯的目的,理解培养良好习惯的意义,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实现崇高的理想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动员报告、个别谈话、宣传先进模范事迹、开展竞赛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端正他们的态度,从而产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愿望。
激发兴趣
兴趣是行为意识的起点,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脑力劳动都取决于兴趣。”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今教男孩,必启发之,乐则不能入己。”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可分为三种形式:直觉情感体验、道德形象引发的情感体验和伦理情感体验。道德情感的发展既取决于外部刺激强度,也取决于主观状态。实践证明,兴趣是行为意识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持。
(1)优化环境。“接近朱者赤,接近墨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早已被教育科学所证明。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创造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中学生道德意志的控制能力一般受集体影响和个体差异的影响。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自律能力,发展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条件。在正确的教育下,集体成员可以获得良好的集体熏陶和相互制约。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对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2)积极开展集体活动。中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不断满足和激发行为需求和兴趣,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集体的影响下发展变化。
(3)捕捉成功点。成功是兴趣的支柱。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成功感和自豪感是学习兴趣的根本来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就能增强信心,就会充满热情和干劲。(4)坚持激励因素的主导作用。
适当的表扬或鼓励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动机。要建立考核制度,经常督促检查,及时总结,表扬先进,奖励模范。建立“三好学生”奖励制度,经过层层考核,选出优秀学生,学校将给予奖励。这样做对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教育作用。培养意志
习惯是一种随机的行动,即人们在实践中学习,有一定的目的性。而意志行动是由一系列随机行动组成的。意志调节人的行为。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行为习惯的培养一定要加强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没有规则是做不出正方形的。需要学生通过规章制度、批评教育、组织舆论等方式提出刚性要求,为形成良好习惯而不懈努力。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出必行”,绝不随便找任何借口原谅自己。所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长期坚持,逐渐形成习惯。(2)定期监督检查。认真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经常督促检查,科学评价,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适时适度,兑现奖惩。教育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与周围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努力追赶,形成习惯。
(3)开展向伟人学习的活动。积极开展“向伟人学习,做一个健全的现代人”活动。要求学生学习伟人的事迹,用他们的谚语和格言作为座右铭,督促自己形成习惯。
第四,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在成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过去被人们忽视了。自我教育就是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规范自己、评价自己来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在一定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它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发挥积极作用,极大地影响个体的成长,并且随着人的成长,其作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成为人类成功的各种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只有能够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不断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行为习惯,通过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在他们身上。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形成习惯。”中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是他们增长见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
"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桃李不言,自给自足。”当一个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习惯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先纠正自己”。教师要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为学生做出表率,名副其实地为人师表,以模范的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影响和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