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学生国学课程第八课辨析

《中庸》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恒心”是中山大学的十字校训,到最后就改了。当时孙中山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恒心”为校训,旨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知行合一,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除了中山大学,国内一些名校也以“慎思明辨”为校训。可见,“思虑周全,明辨是非”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

不仅如此,慎思明辨的思想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和怀疑精神。这无疑是对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怀疑精神的片面观点的否定。

早在中庸提出“思虑明辨”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就是中华民族善于思虑明辨的例证。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孟,百家争鸣中提出“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墓前哀叹对手惠施的庄子,都体现了古代学者和圣贤的试辩精神。

古代有持经问难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不同学派聚在一起各抒己见,互相学习的学习模式。对经典的质疑所体现的思辨精神,不仅是那里的先贤如此,也为后来的学者、文人所继承。比如充满“思虑缜密、辨清是非”精神的百科性科学著作《孟茜碧潭》的作者沈括,中国著名药学著作《本草纲目》的作者、明代杰出的药剂师李时珍。

正是这种深思熟虑、明辨是非的思想所体现的判断和怀疑精神,使中国文化富有多样性和创造性,并使其延续了几千年。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继承深思熟虑,明辨是非的思想,博览群书,深思熟虑,明辨是非,多角度看问题,为祖国的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