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中学课文
一,教材的解读
1.简短文本。
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缅怀,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除了开头,文章按照逮捕前、逮捕时、法庭上、谋杀后的顺序叙述。被捕前写父亲焚烧文件书籍,工人颜真三被捕,反映形势险恶,形势危险;被捕时,他写了敌人的心虚、残忍和父亲的冷静;法庭形容李大钊冷静沉着;被杀后,他写下了整个家庭的巨大悲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实自然,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编写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尚品质。难点在于这节课有些有意义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有条件的要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文字分析。
(1)句子的理解。
父亲很善良,从来不骂我们,更不打我们。我总是喜欢问爸爸很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不管他有多忙,他总是对我的问题感兴趣,总是耐心地告诉我。这一次,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给我这么含糊的回答。
作者年纪小,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烧书和文件。她好奇地问她父亲,但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与父亲无论工作多忙,女儿的问题多幼稚可笑,都耐心的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很严峻,不是和孩子推心置腹的时候,防止革命书籍和文献落入敌人手中之类的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里写的是李大钊同志对亲人的善良和对工作的认真的统一。
形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他的母亲也劝了他几次。父亲坚定地对母亲说:“我不是一直告诉你吗?”我不能轻易离开北京。你需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怎么能离开?”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峻的形势下,战友和亲人都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拒绝。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和危险,但他绝不会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显示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法庭上,我们见到了我们的父亲。父亲仍然穿着他的旧灰色棉袍,但他不戴眼镜。我看到他蓬乱的长发下平静而和善的脸。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的父亲虽然被敌人折磨,但依然冷静善良。“不戴眼镜”和“蓬乱的长发”表明敌人对李大钊的惩罚很重,“冷静”表明李大钊在遭受残酷折磨后依然坚强,“善良”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父亲看着我们,一句话也没对我们说。他脸上的表情很稳定,很平静。他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占据了。这种力量就是他平日里告诉我们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看”了一眼,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稳定和平静。"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内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占据”,这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正是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了信心,李大钊才能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镇定自若;正是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所以他在敌人的折磨下不仅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呼喊和哭喊而悲伤。相反,他用“稳重”和“沉着”去影响亲人,化悲痛为力量。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情况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2)对单词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力量、分裂党和自己派系的人。
易:本课指随便。
恐怖:惊慌,恐惧。
挤入:形容许多人同时破门而入。
严重:严重和严重。
理解:理解别人没有表达清楚的东西。
淡定:淡定,从容,不慌不忙。
二,教学目标
1.读、写、写“书、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酷刑、残忍、歹徒、拘留、蒸玉米、蓬头垢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被捕前后与敌人斗争的故事,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理解课文前后指称和连贯的表达。
三,教学建议
1.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这门课的教学要注重整体,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引入话题,以“记忆”为导向提问:课文是谁的记忆写的?你记得谁?你想起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认为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总之,在教学时,切忌主观过早设定关键段落,造成对文本的片面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如何引导?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理解的句子,例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的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对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理解。
其次,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李大钊为什么能坦然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畏面对死亡。首先,课前要指导学生收集和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了解在军阀割据的形势下李大钊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对关键句子“他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占据”进行深入交流。这种力量就是他平日里告诉我们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引导学生理解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作方法。因为正文比较长,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正文结构,正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学习:抓捕前(2-7个自然段)、抓捕中(8-17个自然段)、法庭上(18-29个自然段)、杀人后(30-32个自然段)。教师要抓住重点,多问一些关于整篇课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李大钊是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老师不应该一段一段地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验比较描写的作用。“被捕前”和“被捕时”都是对比描述的。比如父亲在整理书籍文献时对“我”含糊敷衍的态度,与他平时的耐心形成反差;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冷静平和形成鲜明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述,也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前后的写法。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前三段和后三段,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容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互相照应、行文连贯的好处:整篇文章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牢记杀父之仇的思想感情。文中还有很多地方是前后兼顾的,同学们可以举些例子说一说,体会一下。比如在我面前,我说“我蹲在他旁边,看着他把书和写好的纸片扔进炉子里。”后来,我告诉他,“听我母亲说,军阀张要派人来查。为了防止党组织被破坏,我父亲不得不烧掉一些书籍和文件。”这样读者会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得到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6.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实现李大钊临危不惧、淡泊生死的高尚品质。这篇文章是悼念文章。朗读的语气要悲伤,速度要适中,声调要低。描述父亲风度和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正文最后三段表达了全家人听到父亲被杀的消息后的悲痛,在反复阅读中也应该有所体会。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要分段指导阅读,但要避免从课文中截取一两句话来练习阅读,违反了情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