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的别称:陶谦。字号:字符亮号“五六先生”。时间:魏晋。民族:汉族。出生地:旬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出生日期:公元352年(壬子年)或365年(丑年)。死亡时间:公元427年(丁卯年)。主要作品:《生命之子三号》、《给羊长史》、《停云一号》、《要饭》、《杂诗三号》等。主要成就:田园派的创始人,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关于陶渊明的细节,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陶渊明的诗

桃花源记,饮酒五首,归园一首,五六先生传,饮酒一首,赏柳柴桑,归园四首,杂诗一首,归园一首,词与序,归园三首,迁之于它

二、历史评价

东晋陶渊明死后,他的挚友颜延之为他题写了《郑涛史记》,并谥号为“静节”。颜延之在讣告中赞扬了陶渊明的品格和气节,但没有充分肯定他的文学成就。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可。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非常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编撰、作序、传记陶渊明。《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文集,意义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不挤,言词辉煌,起伏明显,优于他人,抑扬顿挫,爽朗如北京”。

陶渊明在南朝的文学地位虽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时期,喜欢陶渊明诗歌的诗人越来越多,对陶渊明的评价也越来越高。王绩是初唐时期的一位田园诗人。他和陶渊明一样,多次隐居乡间,以琴酒自娱。

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崇拜陶渊明。他在《盛夏去哈南送老北京游》中写道:鉴赏《高适传》,陶最精,眼中满是田园情趣,故自称皇帝。

李白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词。在《给郑立扬的一出戏》里,我写道:凌涛天天醉,不知五柳清泉。苏秦无弦,用毛巾斟酒。在微风吹拂的北窗下,我自称为Xi皇帝。到了栗子,我遇到了我的一生。李白的“哦,我怎么能对高官厚禄卑躬屈膝”的思想和陶渊明的“不为一斗米屈身”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安史之乱后,杜甫过着漂泊的生活,视陶渊明为知己。他在《致河南印伟先生书》中写道:一客传何隐,众人问孔融。庆阳仍与世隔绝,张复仍在西方。石鼎分门户,词场沿袭国风。尊而望地,放过穷。浊酒求陶令,朱砂访葛洪。江湖短褐,霜雪满飞顶。监干坤大,流转空。我羞于认识蓟,但我害怕嘲笑杨雄。无视错误的神和恐惧,讴歌美德和正义。尸乡残土室鸡翁谁愿?

中唐诗人白居易对陶渊明这个人非常推崇。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这里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参观了陶渊明故居,写了《访陶公旧居》这首诗。诗中“尘污不污玉,灵峰不啄”首先用来赞美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尘污不污玉,灵峰不啄玉。唉,陶静节生于晋宋。心真的很守护,嘴不会说话。永远只有孤竹,拂衣首阳山。贫穷和饥饿并不难。王先生有五个男人,他们一起饥寒交迫。如果你的肠子里没有足够的食物,你就不能完成你的衣服。我无力继续签约,可谓真贤。我生下你丈夫已经500年了。每次看《五柳列传》,都想捶胸顿足。我曾经咏遗,写过十六篇。今天去老家玩的时候,森若君也在。不羡一瓶酒,不羡一琴无弦。穆钧的遗产是好的,他在这个元秋老死。柴桑古村,板栗老山河。篱下无菊,废墟有烟。虽然后裔不详,但宗族并未迁走。每次我姓任涛,我的心还在那里。白居易在《小陶隐体十六首》中写道:先生离我已久,有纸有墨。劝我喝了一杯又一杯,也没什么好说的。我来自老板,很佩服他的为人。别人达不到,效果是醉了。中国古代文人嗜酒,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诗说得很清楚:“别无所成,效果皆醉。”

到了宋代,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认。欧阳修称赞《去词》说:“金无文章,陶渊明有《去词》。欧阳修也说:“我爱陶渊明,爱酒,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陶渊明的诗“盖房子是在人情,但没有车马。问你能做什么,你的心远没有自我偏见。”“自从有了诗人,就没有这样的句子了。但元末明初偏于群外,词作辉煌,晋宋之间只有一个。"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我与诗人并不十分好,只有好而深刻的诗不多,但他们的诗质而写实,只与曹、刘、鲍、谢、李、杜甫的诗一样好"。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与实、富与实”四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视陶渊明为良师益友。他不仅喜爱他的诗,而且钦佩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要做官就要做官,不要疑神疑鬼;“如果你想被隐藏,你就会被隐藏,而不是去它。饿了就扣门要饭;吃饱了就用鸡和小米迎客。古今圣贤,弥足珍贵。”人们重视真实,诗歌也是如此,诗歌来源于人们的真实,这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以为耻,深以为悟,欲以夕节为戒。”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对陶渊明的推崇无疑对进一步确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以陶渊明为知己。《水龙隐》一词中说:“你要相信,这个翁没有死,现在他生气了。”辛弃疾留下的词有626首,其中有60首是背述、提及、明引、隐引温韬陶的,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说:“采菊必信,万年高情,唯有陶彭泽。”给了陶渊明一个人古往今来最高的评价。

元代沿袭了宋代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鲁迅先生曾说:“陶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浑身不‘静’。”梁启超在评价陶渊明时曾说,“自然是他慈爱的伴侣,常向他微笑”。正如他所说,陶在自然与哲学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人生的苦难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成了和解。即使是最普通的农村生活场景,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一种无限的、意味深长的美。陶渊明的不朽诗篇和伟大人格,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陶渊明的诗重在抒发情感和志向。他的语言,看似简单,其实很精彩。在平淡醇厚的诗歌中,有着热烈的感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五首,是山水田园诗中的极品或极品。其中《少无俗韵》编入中学生语文课本。诗歌的抒情性令人耳目一新;诗的风景令人大开眼界。看完之后难忘。无论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作为金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经常在庐山与佛教交往,可想而知,但他们在思想上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究过陶的诗,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一个无神论者,外表文静,内心温暖,乐于助人。少年时雄心勃勃,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然而,当官一段时间后,现实让他失望了。他不想和当权的人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了一条退隐归田的道路。这时他受到庄子哲学的影响。因为他过着许多文人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又亲自参加劳动,与劳动人民有所接触,所以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了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此,在金代提倡旧文风的时候,他能够创造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形式的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逃离四海的凶志”到老年时的“留世的凶志”,始终没有忘记这个世界。他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记》,正是他对一个人人自立友爱,现实中没有杂念和贫困的“幸福社会”的憧憬。甚至把他的隐居和饮酒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分析,也包含了表达对当时黑暗统治的某种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歌中,无法回避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穷,及时行乐,避世。然而,由于其阶级偏好,后世的文学批评家和词人更注重欣赏和赞美他在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是陶渊明诗歌的精髓。

第三,文学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中有二十篇是“醉人”或指责是非颠倒,抹黑同一个上流社会;或者揭露世界的腐朽黑暗;或反映职业险恶;或表达诗人退出官场后的欣快;或者表达诗人在困难中的委屈。从诗的趣味和风格来看,可能不是同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帝公瑾为零陵王,次年杀之,建立刘宋王朝。《说酒》以隐喻的方式,微妙曲折地记录了篡权改朝换代的过程,表达了对和金王朝覆灭的无限哀思。此时的陶渊明已经隐居多年,见惯了乱世,见惯了篡权,但这首诗还是流露出他难以忘怀的现世精神。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12首和读山海诗13首为代表。十二多杂诗表现了他们隐退后的政治苦闷,表达了他们不随俗的高尚人格。可见诗人的心是无限深邃宽广的。《读山海经》十三首,通过吟诵《山海经》中的奇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比如第十首诗,通过赞美精卫和兴田“凶志常在”,表达和表明其济世之志永不灭。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不屑名利的崇高趣味和守志的高尚气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度痛恨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简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理解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都很严格的社会。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困境,可以让读者间接了解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于宋初。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的无限敬仰。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山水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和崇高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并直接影响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他对肮脏现实的厌倦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中,他把官场形容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捕鸟”、“塘鱼”,把退隐田园比作冲出牢笼,回归自然。由于他的实际劳动经历,他的诗歌充满了劳动者的欢乐,表现了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比如第三首《归园》,就是有力的证明,这是他田园诗的进步。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影响不大。刘勰写《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不提。钟嵘《诗品》将陶诗列为国货,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祖”,认为其诗“缘起于应”。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评价很高:“他的文章不一般,他的文字极好,他的跌宕起伏很明显,他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衷心和衷心的,这不是北京。”《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十多首诗,是收录作品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影响很大。杜甫诗中说:“释怀之心当酒,寄喜不如作诗,意思是我一生等你。”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谦评价甚高:“元明之诗,乍听似缓,熟则有奇句。只有率高意远,意义奇妙,语言精炼,才能如此。就像一个大工匠背着一斤,却看不到斧头的痕迹。”苏东坡的其他作品还有《与陶戒酒》、《与陶独饮二》、《与陶六劝农》、《与陶闲居九天》、《与陶仿古九首》、《与陶杂诗十一首》、《与陶停云四首》、《与陶影》、《与陶影》。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他的散文和散文,不亚于他的诗歌。尤其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回到Xi词》这三篇,以性情和思想最为著名。《五六先生传》采用正史传记的形式,重在表现人生趣味而非描写人生故事,具有自我叙述的特点,是陶渊明首创的。文章用极其简练的笔墨表现了不同的通俗人物,与世俗划清了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自得其乐的隐士形象,而五六先生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寄托的理想人物。回家乡来词是一个从仕途回到农村的宣言。文章中有许多色彩斑斓的段落,其跌宕起伏的节奏和舒适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境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金无文章,陶渊明《归词》只是一篇。”桃花源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差不多,描述的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需要强调的是,陶渊明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性:在桃花源里,有一群普通人,一群逃离了战乱的人,不是神仙,却比世人更保留了自然的本真纯净。陶渊明在隐退之初,就思考过个人的进退。写《桃花源记》时,他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思考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走到这一步,跟多年的辛苦和贫穷的生活有关。桃花源虽然只是一个幻想,但是提出这个幻想是很有价值的。

四。典故:不为五斗米屈身

中国古代有很多因为维护人格和气节而拒食的故事。陶渊明的“五斗米不折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陶渊明,东晋末年的大诗人,名人,他的曾祖父是著名的东晋人。陶渊明年轻时有“利人一生”的志向,但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荡年代,陶渊明的志向根本无法实现。再加上他的性格正直坦率,清正廉洁,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所以与肮脏黑暗的现实社会矛盾尖锐,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为了生存,陶渊明先是在州里做了小官,但因为不喜欢官场上的不良作风,很快就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计,他也陆续在一些低阶官位上工作,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艺兮元年(405)。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杜佑去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些人是上面派来的,要穿着整齐,毕恭毕敬地去迎接他们。陶渊明听了这话,长叹一声:“我可不想卑微到为了一个小县令的五个俸禄去理会这些家伙。”说完,就辞了官职回家了。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离职了,永远离开了官场。

之后,他一边读书当作家,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连续受灾,房子被烧毁,家庭情况恶化。可是他再也不想做官了,连江州刺客送的米和肉都不肯收。朝廷曾经传召他为文学家,他拒绝了。

陶渊明死于贫病交加。他本来可以过得很舒服,至少有吃有穿,但代价是他的人格和正直。陶渊明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赢得了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诗风千古的诗篇。在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五斗米不弯腰”的浩然正气,成为中国后世有志之士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