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生平简介
1945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 10势必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并于1950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助理、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所副所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2中央委员。1986死了。
在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中,他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物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自主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的引爆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选择技术途径。1982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1986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和1989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扩展数据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县外的邓家大屋,也就是铁岩山房的祖籍。我的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我的母亲王淑佩女士管理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
邓史茹(1743-1805),清代大书法家,是邓稼先的第六祖。在邓以蛰的四个孩子中,邓稼先排名第三,其次是邓中先(姐夫:郑华池,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和弟弟邓颖先。
不久,全家搬到了北平。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他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多年的朋友。祖籍都是安徽的,在清华校园里成了邻居。邓稼先和杨振宁从总结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又先后进入北平的崇德中学。
邓稼先生活在国难当头的年代。七七事变后,拿着长矛和刺刀的日本侵略者进入北平城。很快北大和清华都南撤了,校园空无一人。
邓稼先的父亲得了肺病,咳血,全家都留下来了。七七事变后的十个月里,侵华日军从北到南践踏了大片土地。亡国,民族仇恨都在邓稼先的脑子里。
26岁的“娃娃医生”
邓稼先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创建于抗日战争极其困难的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大会有很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邓稼先受到王竹溪、郑华池等著名教授的教育,以良好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四年的大学学业。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他拿到文凭,加入了中国* * *产党的外围组织“人民青年”,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斗争。次年,他回到北平,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大教职员工会主席。
怀着学习更多技能建设新中国的志向,他于1947通过了美国研究生考试,并于次年秋天进入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因为学习成绩突出,不到两年就读完了所有学分,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才26岁,被称为“娃娃医生”。
百度百科-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