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考试中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汇总1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了退位制;
参与决策的湘、清士人,负责祭祀占卜、记录朝代大事的占卜师,掌管军权的教师。
地点:
侯与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产生了直接影响。
皇位世袭制保护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前提:当时生产力水平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保卫皇室。
封存范围:皇族、英雄、古代帝王后裔。
被封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跟随作战,朝贡朝觐在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诸侯——卿大夫——书生。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当地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周朝皇族捧月的政治格局。
负面影响:西周晚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
结果:分封制在西周晚期被破坏。春秋崩;从战国到秦朝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直接原因:诸侯国太强大;根本原因:井场系统的崩溃)
4.西周的宗法制度;
目的:为了强化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土地继承等方面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度,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
内容:以父系血缘关系维护政治等级制度,巩固国家政治制度。
特点: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团结。
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二。
一、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
东周(公元前770-256年)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东周结束于公元前256年)。
第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皇室的衰落
(2)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
③齐桓公的霸权(公元前7世纪中期和早期)
1.条件:(1)真气充沛。(2)关中改革。(3)尊王抗洋。
2.工艺:北方帝王易帝,南方楚人。
3.标志:葵涌协会。
④楚谨争霸(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前6世纪初)。
1.晋文公主导: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
2.楚庄王的霸权:公元前6世纪初。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长江下游),越王勾践(钱塘江)。
(6)评估
1.自然:不公。
2.影响:进步: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第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一)战国形势的形成
1.三族(魏)分入晋。
2.田代代(江)齐。
(2)之后
1.齐威争夺霸权(公元前4世纪中叶)。
经过桂陵之战和马岭之战,魏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2.秦国称霸。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与秦国抗衡。
第四,民族融合
1.民族:华夏,北方:东湖,匈奴;西:荣;南:岳。
2.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
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占领胶州湾,进一步压迫山东人民。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助清灭洋”
“助清灭洋”的口号是爱国的,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义和团运动针对的是外来侵略。但是,这个口号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使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可以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反帝斗争,但带有普遍性和排他性的色彩。
《辛丑条约》的影响;
巨额赔偿是列强对中国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勒索;为了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百姓,使百姓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圈”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根据条约规定,清朝官员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外交部的设立使清政府更容易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愿实施卖国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向中国勒索钱财,还重新建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高一历史考试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百科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一个必修知识点的归纳。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一个必修知识点的总结。
★高一历史必考、常考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的一个必修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