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村的历史沿革
当初郭庄大队自然条件极差。1900多亩土地被盐碱严重侵蚀。地势低洼,土壤贫瘠,没有收成。许多人逃到了其他地方。民谣说:“光头老碱瓢,十种九苗,种一瓢收半瓢。”“北大荒,北大荒,风刮了一夜,大地萧瑟,霜降遍地,雪花飞舞。”
1964郭宏杰同志曾任李硕地委党校校长、窦庄公社管委会主任,兼任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看到乡亲们饱受“一年糠半年粮”“半年粮”的贫困,靠国家救济,主动请缨回老家当党支部书记。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决心改变我家乡的面貌。带领一批人,男女老少1700多人,走上了艰巨的盐碱治理之路。挖地三尺,将上层盐碱土深埋,打井灌溉盐碱,从五六里路外的山脚下运人力来中和盐碱,“万里有千车一亩地”的浩大工程正在实施。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村民几年的不懈努力,土壤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出了好庄稼。正是这种“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成为了时代的楷模。大寨之后,郭庄,还有河南的七里营,江苏的华西村,成为耀眼的农业明星,影响全国,海外。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大量的人涌向这里参观,学习,体验生活。政府在这里设立了100多人的接待站,承担接待和宣传工作。
在此期间,郭宏杰同志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访问了朝鲜,受到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金日成的亲切接见。历任萧县县委书记、党的十大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书记、中央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中央三人筹备组成员。郭庄也成为安徽的焦点,全国瞩目。这里很热闹。“安徽省农业科学大寨会议”前后九次在此召开,包括多次省级文艺演出和教育会议,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篮球锦标赛。陈永贵曾来此游览,时任安徽省领导的李德胜、宋、李仁之、等也常来此旅游。来自中国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的十几名农科专家进驻郭庄,开辟数十亩土地作为实验基地,探索该地区粮棉高产的新途径,探索合理的种植、用水、田间管理规律,提供优质的粮棉品种,促进产量稳步提高。
1969、1974、六七十名知识分子和王仁义、孟凡义、张建英、卢叶苗等四名大学生,被派往沪、合淝的郭庄大队。他们在接受农村再教育的同时,也为郭庄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有的成为郭庄大队领导成员或生产队长。在试验田、养猪场、机械场、气象站、卫生所、窑场等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1970年,郭庄农学院成立,位于与郭庄接壤的蔡洼大队。学生来自全县各公社,经常以郭庄的田地为课堂,农学院的专家“帮助指导”,毕业后回到原籍。为我县农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媒体纷纷入驻郭庄,《人民中国》记者丁再兴在《人民中国》用了几十个版面全面报道郭庄,介绍海外。安徽画报特刊介绍郭庄。
安徽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大篇幅报道。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以“誓将萧县变成昔阳”为主题的专题片。其中有郭庄的航拍全景,还有很多场景。欧阳龙先生和曾先生住在我们隔壁。经常去玩,看到他们在用彩墨国画的形式创作《郭庄进行时》漫画。郭庄如火如荼。郭庄的专用展位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和广交会都有。郭庄需要一个配套的窗口对外展示。
1971年,政府决定在郭庄设立展厅,全面展示郭庄。展馆从筹备到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展览除了实物、图片和文字,就是文字和绘画。首先组织了一个几十人的展览团队,调动省内最强的设计、摄影、文字、绘画力量投入到这个作品中。董伯欣、、邱、、石松岭、陶、林志跃、李宏勋、郑益农...临泉的、王、郭大华、谢燮、、、高传业、蔡世明、、苏、孔庆福、淮北的杨天旭、
“郭庄陈列馆”位于东西两侧,占地近千平方米,馆名由李百忍先生题写。展厅主厅中间是张权先生的大型油画《郭庄人物》。右侧为木刻《淮北人学大寨》,为、石松龄、林之岳、陶创作的大型多色木刻。左手是郑益农先生的大型国画《萧县新貌》。第二展厅有一幅付强画的场景图。在第三展厅,吴然先生的五彩版画《收获》,其中的主人公是郭宏杰同志。我以刘为原型,以年画的形式创作了《一筐红土》。安徽幻灯片工作室制作了一套八张幻灯片,在第四展厅播放。第六展厅有一幅欧阳龙先生的中国画像。其余为粉彩、油画、国画、版画、摄影图片、版面文字。主标,付费标,小标,美仿宋,加粗。这幅美丽的图画的标题来自郭大华和张的笔迹。两组雕塑分别由宋先生和张祖民先生完成。曾先生参与了总体设计。在此期间,薛之韵先生不仅参与了展馆的相关工作,还创作了以郭庄为背景的《淮北平原大寨一朵花》漫画,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漫画《雪与盐》的封面被放大成巨幅油画,立在县委对面的南北路南端。展馆发展至今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总体规模和布局水平应在省级以上。
郭庄接待站设三个招待所。一个礼堂可容纳1000多人,背后西墙的一幅大型油画《郭庄大队在前进》是嘉宝先生的作品。两个大门对面立了一个几十平米的大牌子。上面的油画是当时很年轻的钱柳和吴军的作品。刚来郭庄的时候,领导安排我在一块一米多长的牌子上用油漆写着“人民公社一定要种好小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路线是大纲,大纲对所有人开放”。一个牌子一个字,我仿宋体认真写的。虽然我在顾雍中学读书时已经熟练地用松体写过几篇学校的黑板报,和优秀老师* * *在顾雍水库南端的山坡上指挥过同届二班的同学,但我打算在200-300米内用仿松体“学大寨赶郭庄”,把石头刷白,二十里外都能看见。它雄伟、壮丽、壮观。我知道他们想尝试我的作品。牌子写着,立在郭庄的路边。两三年后,每天仍有几千万人在回顾。后来我把墙字大部分都写在了一面、两面、三面墙上。频繁的墙报,会场标语,欢迎标语,我每年夏天在三秋办一份报纸(用蜡纸在钢板上手工雕刻油印)。在一所房子的山墙上,我和马新华完成了一幅大型油画《农业大寨》。我记得照片上陈永贵披着一条白毛巾,背景是大寨梯田。后来我画了几幅毛主席的大油画,放在大会主席台上。多年以后,我仍然看到它们被放在县电影院的舞台中央。
65438-0975创作年画《喜雨》,参加安徽美展。这期间我痴迷于漫画,比如何友芝的《农村巨变》,赵宏本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丁石壁的《渔岛怒潮》,刘国辉的《昆仑山上的一株草》等等,大部分都是我认真临摹,研究它们的构图规律,表演技巧,人物性格,场景变化。还写了自己的剧本《过草地》,还有很多画面。来郭庄体验生活,这里有很多文学、艺术、书画领域的名人,如著名表演艺术家、、,诗人隋敏,话剧演员安等。著名画家、、、和徐先生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孔小瑜先生和珍妮在一起生活了半年零几个月。我经常有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研究笔墨纸砚。我和邱老师负责郭庄大队艺术团的教学工作。我们经常肩并肩地往返于学校、一校、二校、三校之间(美术组由在校学生和几个喜欢书画的知识青年组成)。秋先生和先生是画友,方先生题词《如何画人物》作为我们的教材。
我们一起谈论书籍和绘画。邱老师曾对我说:“我今天要去萧县拜访欧阳先生。”孙楠先生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我看见他在人人食堂给孙楠先生买了两根油条。在贫困时期,这是难得的礼物。同时也能看出邱先生对艺术家和艺术的尊重,有一次我们晚上一起看电影《岩湾》,其中一个反派叫“邱二能”。他在我耳边低声说,“邱二能,你怎么不叫江二能”。《盘石湾》是江青推出的样板戏之一,所以秋先生才有此言论。坏人不叫你江青的江,叫我秋。他内心深处对当时的社会状态不满。秋先生50多岁,杭州人。工作单位是安徽群艺馆,著名画家,孔雀画家,文献学家。当时私下给我看了一部九卷本字典的未完成手稿,大篆小篆小楷小楷震惊了我。多少努力,多深的技巧,多强的耐心。学术生涯不能光明正大,只能偷偷摸摸,和成员同吃同住。一泡就是五六年...刘香亭先生是萧县文化馆馆长,调任郭庄接待站书记,擅长书画。这些年来,很多作品流传到了社会上。
那时候年轻忙,一有时间就写写画画。《郭庄》中的书画家有意无意地经常画书。有一次我去李百忍先生的房间,看见他在米字格上写楷书,后来一本学生字帖由安徽出版社出版。在那个文人书画无人问津的年代,书画家愿意把自己的作品送给真正喜欢的人。在郭庄期间,赖少其先生留下了超过15幅的梅花和书法作品,孔小瑜先生留下了超过20幅的熊猫和葡萄作品,萧龙士先生两次来到郭庄,留下了超过20幅的兰草和竹子作品,吴然先生、郑益农、李百忍和郑铮先生留下了许多书法和绘画作品。郑益农先生曾让我交出十几幅四尺四开的山水。我的室友郑永民曾经让李百忍先生写四个草书,横幅相隔四英尺。那时候虽然年纪小,但是不太喜欢李先生的字,感觉偏向于甜。那时,我收集了赖少其·孔小瑜的五幅作品。欧阳龙老师对我说:“爱民,孔老孔雀猫给我看。”。
我说,好吧!你可以拥有这两个!张先生工作调动后来到郭庄。大家都知道他字写得好。他的“合肥师范学院”的称号,特别是“文化新村”,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在我们的要求下,除了“郭庄展厅”这个标题,还为我们写了三四个作品。在郭庄内外,我县书画家、杜长靖、金家石、徐静茹、李定华,特别是喜爱书画的青年如胡志新、、、罗,还有许多外地来的如杨、等,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素描和色彩...30多年过去了,郭庄时期的热闹场面和绘画情境历历在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通过参与和聆听对小贤的书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我们书画发展壮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我来说,是最关键的成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