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的Ppt

由厦门双石中学周磊老师的《空气》一节引发的思考

周老师的《空气》课通过实验引领教学,实现了核心素养下的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实验分析和反思,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周老师整堂课思维严谨清晰,语言准确。他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亲和力好,师生互动好!

对于本课,有以下亮点:

第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现学科的教育价值。

1,观察探索,接触生活:立足学生认知基础,创设生活情境——美丽厦门,感受身边的空气,思考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让学生对化学与生活产生联系。

2.体验探索,激发兴趣:从拉瓦锡的化学史实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测量原理,为后面的实验探索搭建脚手架。同时训练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

3.探索实验,展望未来:通过实验演示验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受实验的魅力。

第二,整合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

1,实验全过程由实体展台呈现。在这堂课上,周老师充分利用实物展台,直观清晰地呈现了空气中氧含量测定的全过程。实验效果明显,学生体验感强,实验过程中的互动真实有效。

2.用PPT用图片再现历史情境,用文字再现实验过程,巩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第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周老师在这节课上和学生互动的地方很多:一是证明身边空气的存在;二是拉瓦锡科学家实验的回顾和归纳;再次,演示实验的装置介绍、药物介绍、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实验操作分析都是主动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实验严谨性和操作规范性。

对于这一课,我也提出几点来讨论:

1,这个班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很少。在设计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时,学生可以说出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加深与化学和生活的联系。

2.在拉瓦锡的化学史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习计划,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活动内容。学生自主学习五分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上台分享学习成果。

3.实验演示阶段,老师先做创新实验,再简单介绍课本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是基础实验,有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学习实验步骤,再演示实验,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操作的目的,最后复习操作分析的注意事项,从而得出实验误差。然后,学生在经历实验预设、实验观察、实验反思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最后讨论实验的改进和创新,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最后,我觉得老师可以对这节课做个总结,初中化学学习中空气中含氧量测定实验的意义:第一,培养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第二,学习确定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含量的方法。

总的来说,这堂课是一堂有意义的实验探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