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论文(二)

书法教育随笔之二“明清书法教育”

摘要:明清官修书法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晋唐时期的书法名帖。当时书法教育的教学目的和风格取向,实际上是通过科举和公务员选拔制度来规定的。晚清书信研究。金石学的出现和文献学的繁荣为书法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碑刻的发展和清代碑拓的传播拓宽了当时书法学习的范围,书法教育用文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演变也促进了书法教育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海外书法教育对日本的传教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书法;书法教育;组织形式;书法教学内容

书法以文字内容传承中华民族不朽的思想文化,以视觉艺术的呈现形式传承民族独特的艺术传统,以作品本身的方式传承物质文明的历史传承。有学者认为,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书法教育是传承文化核心的途径和手段。古代书法教育研究是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基础。在书法教育史研究还比较薄弱的当下,开展明清断代研究尤为有意义: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书法教育的总结和现代书法教育的开端,继承了古代书法教育的传统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启迪了现代书法教育的新兴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这一时期书法教育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还原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也有助于揭示中国书法传承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当代书法的教育与传承提供历史借鉴。

一、明代的书法教育

明朝开国前,应天府学堂于元至郑铮二十五年改为国学,建立中央最高学府。明洪武十四年,建国学堂改为鸡鸣山,次年,郭子学堂改为国子监。永乐元年,北京又有一所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京,原首都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京师国子监为国子监首都。明代有南北两所国子监,由此逐步形成了明代官学书法教育体系。除学校外,明代具有书法教育职能的官方机构还包括内阁书法部和国子监。到了明代中期,书法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朱云明、文徵明、董其昌等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和书家。

这说明冯芳直接批判了两种书法风格,一种是以沈度、姜立纲为代表的毫无生气的太格楷书,一种是以张弼、李东阳为代表的草书,没有古法,类似野狐禅。像上面这样客观精辟的论述,是明中叶以后书坛除恶务尽思想的具体反映,在书法教育作品中更是意义深远,价值连城。

图书出版、刻书的乾隆嘉靖、万历年间,书刊刻书尤为繁荣。据分析,明朝刻书总数应该超过一万册,其中一半以上是明朝人写的。当时江南的文学是繁荣的。万历以后,大量印刷小说、戏曲等书籍,福建建阳、江苏金陵、安徽惠州、浙江武林等地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书店。明代书法修订事业兴盛,刻字工作繁重,对书法人才的需求剧增。客观上也成为刺激书法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雕版印刷对明代书法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初雕版越来越普及,中期以后更加繁荣。明代以私职为主,官职远不如宋代。当时人们看到了许多隐藏的历代书法珍品,为当时的书法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模式。在法学后教育发展的独特历史条件下,明代诞生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

二、清代书法教育

(一)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清代官方书法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国子监、国子监、县学和书院。虽然书法教育仅停留在实践层面,但民间书法教育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家训、私塾学生和书院教学。海宁陈家藏书丰富。董其昌曾在陈家任教多年,留下了许多墨宝。此外,钱大昕在苏州紫阳书院教书法,何在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教书法,张裕钊在保定莲池书院教书法。

(2)亭体、碑帖、篆书的复兴。

科举和亭式的流行,碑学的繁荣,崇碑书法之风的兴起,正是由于科举,所以清代学书法之风极为兴盛,促进了书法普及教育的广泛开展。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在康熙时期达到顶峰,雍正、乾隆时期,清政府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加强了意识形态统治,设立了文字狱。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于是学术研究出现转折,学者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文献学上。

(C)教学的演变和转录的刺激

由于当时出版业相对落后,抄书、写经成为民众获取和保存书籍的主要手段。此外,中央政府和各省省长、州长、首席秘书等需要大量擅长楷书的人。因此,文人即使科举失败,如果擅长书法,也可以通过抄书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清代书法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明清书法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政策、制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制约了书法教育的发展形式和水平。

第二,官员任用的考核制度,包括科举考试和公务员选举,对书法教育的社会认同具有导向作用。

第三,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和审美风尚对书法教育的范畴、风格特征和评价标准产生了规范作用。

第四,书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促进了书法教育的教学思路、方法和手段,乃至教学效果。

第五,拓片拓本、名墨的流传和收藏、图片、书籍、期刊、版画的繁荣,都促进了书法教育的发展。第六,海外传记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对书法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中国书法艺术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书法教育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基本特征。学校教育、师徒等教学教育是具有显性特征的书法教育。具有隐性特征的书法教育是由书法教育著述、拓片、名家墨迹的流通、收藏、传播而产生的书法教育。

参考

[1]张,等著《明史》[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王世贞。艺源颜[K]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3]张津梁。续书史将补[K]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4]施蛰存。北山陆[K]北京:出版社,

[5]冯芳。薛彤·成淑。楷书[K]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6]黄著。明史考证(二)[K]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