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描述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和练习
《自然的语言》是一本传统的课文,作者用简单生动的方式介绍了一门科学的物候学。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的前几段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大自然随季节和物候变化的美妙画卷。学习时注意它的效果;注意漂亮句子的积累。
2.在指出“物候”之后,文章解释了影响物候的几个因素。在这些段落中,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比如,本文不仅用具体的事实来说明,还运用了对比和比较的方法,并列出了时间和数据,使解释更加准确和严谨。仅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看似是表达的作用,实则来自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3.最后指出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使整篇论文的结构非常完整。全文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物候学),考察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晰明了,说明问题在逐渐深入。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值得学习。
“讨论与练习”第一题侧重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理解了第一个问题的四个小问题,就可以大致理解全文的内容了。所以要在通读、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完成第一题,防止出现颠倒,即不要通读课文,而要带着问题去找课文的答案。第二题重在语言理解和体验,实现作者语言运用的准确严谨。第三题是选择做题,也是拓展题。这里的两个小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学习活动来完成。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谭·贾珍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克隆的科技成果,还要学习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解释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了材料,分成四个小标题,分别明确介绍了“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但作者并不局限于一般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欣赏和认真思考。具体来说,本文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的科学知识,还展示了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带领读者全面看待科技的发展。
课后布置三个练习。第一题着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整体理解的能力,完成第一题的四个小题,从而相应地掌握课文四节的主要内容。设置第二个问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和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执着的态度和精神。第三个主题不仅连接文本,而且向外扩展,将科学的发展与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完成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努力达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
阿西莫夫的两篇散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作家。这两篇论文充分体现了作者深邃的科学眼光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学习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比如用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从这个到那个,从外到内,而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观点看问题,学会从联系和比较中寻找研究的重点或解决问题的途径。
《阿西莫夫的两篇散文》所包含的两篇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特别是在阐释方式上。
《遍地恐龙》似乎是在介绍恐龙曾经遍布全球,但文章的中心话题是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思。他没有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将“这一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在南极生存?提出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可见,好的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也暗示了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在学习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好问题。这只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
碎沙和各地的恐龙都差不多。作者一开始并不急于论证要阐述的主要观点,而是先引入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6500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提出问题后,我们将讨论“碎沙”应时。通过对应时的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不是“火山”。两篇论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只是阐述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恐龙无处不在随着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并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碎沙》从碎沙中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前一个“恐龙灭绝”是探索问题的基础,后一个“恐龙灭绝”是探索问题。
课后“讨论与练习”第一题,要求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学会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个问题侧重于语言的品味和推敲。第三个问题是扩充问题。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有所收获。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论述生态问题的文章。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话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带来的巨大危害,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一些生态学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中可以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讨论与实践”第一题,侧重于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明确文章的思路。本文阐述的思路大致如下: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生物入侵的原因和危害;3.探索应对生物入侵的策略。不难看出,全文的思路是按照“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果的解决方法”的逻辑顺序来写的。第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常用方法。第三个问题是选择去做。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让学生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养成关注身边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你会听到的》是一篇散文。选文被列为“科学”主题单元的原因如下。本文描述了用耳朵观察的另一个世界,有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全面感知周围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感知敏锐、勤于探究的心理素质和习惯。文中所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利于唤醒他们的人生体验。课文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因此,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积累语言;同时,密切关注身边的生活,努力成为一个感官灵敏、感情丰富的人,从而过上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课后“讨论与实践”第一题,关注语文(课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唤醒生命,提高对生命认识的过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重视语文学习,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第二题重在引导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加强语言积累。第三个问题要求与课文学习相联系的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即抓住机遇,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2.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关注身边的生活,培养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3.这个单元基本上是说明文,所以在教学中要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和常用技巧,比如:解释、类比、比较、列数、举例等。
4.本单元阅读指导要注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二是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体特征。
5.在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通过品味语言来实现。没有语言学习就不能搞架空分析或者“科学教育”。
第三,关于综合学习
本单元的综合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心理素质;
3.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沟通习惯;
4.培养学生运用材料阐述观点的写作能力;
5.在辩论和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此,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主题。首先是“谈谈上网的利与弊”,旨在引导学生对上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学会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还要分清良莠,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内容的诱惑。二是讨论“事物的正确答案是否只有一个?”该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关于克隆的争论”,这是目前的热门话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被人类控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科学的发展如何符合人性,如何面向未来建设一个既科学又人文的社会,这是人类包括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有很大的篇幅,可以让学生在收集和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辩论。通过开展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