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人教高一地理下所有的总结和高一地理地球部分的总结!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天文学家将人类观测到的有限宇宙称为“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即总星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气体和尘埃,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相互吸引,相互围绕,形成天体系统。宇宙的特征:物质性和流动性。

天体的等级关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1。它的体积和质量是巨大的;(2)太阳系其他天体围绕它旋转。)

根据与太阳的距离,八大行星分别是:水-金-土-火-木-土-天-海。

以地球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土星和木星被称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称为遥远的行星。公转方向是从西向东(从北天极逆时针,从南天极顺时针)。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月亮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都是一样的,从西向东,周期是一个月。

地球的特殊性“金链条件”:液态水,温度适宜,大气相对较厚。

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太空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太阳常数是代表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8.24焦耳/(平方厘米?积分)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煤和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的大气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太阳风。

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包括峰年和低峰年(根据太阳黑子数)。气候变化的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关。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磁暴-耀斑(和太阳风);极光-太阳风。

磁暴的危害: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航天器的安全。

旋转中心方向的周期速度

角速度和线速度

旋转轴从西向东。

北对南顺真:恒星日:23: 56: 4 15?/h赤道最大值

减少到极点

错误:太阳日:24: 00

恒星公转年:365天,6: 9,10秒,59?/d 30公里/秒

恒星日和太阳日不同的原因——参照系不同。

地球的自转平面是赤道平面,公转平面是黄道平面。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黄道角。23.5 ?

近日点和远日点:一是近快(地球公转一月初到达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七是远慢。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的自转。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终止线(圆圈)-白天半球和夜晚半球的分界线。早线——夜间到白天;微弱的线-白天到夜晚。

2.地转偏转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转。运动速度越快,地转偏转越大;纬度越高,地转偏转效应越明显。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转力的影响。

3.当地时间

时区划分:每个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子午线为基准,时区从7.5 W到7.5° E;中部时区以东是东1区到东12区,西1区到西12区,东西区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中央子午线作为当地时区。图集11页。

当地时间和时区的区别,比如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时区(即东八区中央子午线120 E的当地时间),而北京当地时间是经度116 E的当地时间..

时间的计算

时区:1。确定中央子午线(时区)2。东加西减(时区差异)。

当地时间:经度差15度,当地时差1小时;经度差1度,当地时差4分。

国际日期变更线:两条,即日变更线(国际国际日期变更线)和零时变更线(24: 00)。日期线是180?接近子午线,但不完全重合。地球表面零时线的位置由东向西变化。

日期的计算

穿越零时线时,计算方法与计算时间相同(即当地时间计算结果在0和24的区间之外,大于24,日期加一天。小于0,日期减一天);

通过国际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由东向西缩短。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的高度是指太阳光线和地平面之间的角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的直射点季节性地在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h)的计算:h = 90?-纬度差异

纬度差:即所需地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两点位于同一个半球,纬度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结果是绝对的。

2.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北半球,以夏半年(3.21-9.23)为例,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白天的长度比夜晚长;冬半年(9.23- 3.21),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的日长比夜长短。6.22-12.22日长逐渐变短;12.22-乘以6.22白天越来越长。

在北半球的夏季至日上,白天长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极度白天,南极圈极度夜晚。

在南半球的冬季至日上,白天长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是极昼,北极圈是极夜。

纬度相同,日(夜)貌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经度一样,当地时间也一样。

春分日照图见图集第12页。

3.四季:

天文四季中国-李思;西等分。

气候四季春季3、4、5;夏天6、7、8;秋9,10,11;冬天12,乘以1,2。

4.五个区域的划分:

热带-阳光直射;温带——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端的昼夜;寒带——有极端的白天和黑夜。

五区界限: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地球内部球体:划分基础-地震波。地球内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

边界不连续性:

地壳和地幔-莫霍面的横波和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在地幔和地核-古登堡面,纵波速度降低,横波完全消失。

地壳厚度的规律是: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壳中的元素按含量顺序排列:养育O闺房Si女儿Al粘Fe到Ca Na Jia K Mei Mg。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软流圈位于上地幔顶部,通常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统称为岩石圈。

核心:推测成分是熔融的铁和镍,可能是地球磁场的成因。

生态系统: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是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元素→矿物质→岩石→地壳

矿物质必须是天然纯物质(单质或化合物)。

花岗岩由应时、长石和云母组成。大理石主要是方解石。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火成岩):岩浆活动,分为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玄武岩)。

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的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积)。

特征:①层理结构;②常含化石。

变质岩:变质作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石灰石-大理石,页岩-板岩。

地壳中的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生成,就是岩石改造的过程。

各种岩石都可以在外力作用下转变成沉积岩。

各种岩石都可以通过变质作用转变成变质岩。

各种岩石都可以通过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但变质岩最容易转化。

表面形貌是内力和外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力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外力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之外,主要指太阳能。

板块理论,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消光边界,板块相互碰撞;生长边界,板块相互偏离。

大陆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灭绝边界)。

陆洋碰撞-岛弧海沟台湾省,冲绳海沟-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灭绝边界)。

大陆伸展-裂谷-红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伸展(生长边界)。

大洋延伸——大洋中脊大西洋大洋中脊——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延伸(生长边界)。

内力和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可分为褶皱和断层——判断依据:岩层。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石隆起;向斜,岩石洼地。

地形反转-背斜谷,向斜山。(看床上用品趋势)

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垒,中间高两边低(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中间低两边高(渭河流域,吐鲁番盆地)。

应用:背斜找油(气)、向斜钻井、断层找水。

掘进和采石应在背斜内;努力在断层中寻找有色金属矿床。水库等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外力和表面形态——风、流水、冰川、波浪等。侵蚀堆积地形形成。

流水作用-(上游)V型河谷,(山前)冲积扇,(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的作用——风的积累:沙丘和沙脊;风蚀: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冰川,冰桶,U型山谷,峡湾。

波浪作用-海崖,海柱。

特殊:黄土高原,黄土堆积——风积;成千上万的沟壑和山谷-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为主,桂林山水,石林,天坑,溶洞。

大气主要由洁净的空气、水蒸气和固体杂质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低到高)

对流层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上升1km,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缓慢,然后迅速——臭氧层位于平流层。

②气流以平流为主。适合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在无线电通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基本能量来源有: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吸收-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吸收红外线。

散射——选择的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所以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反射——非选择性云越厚,反射能力越强,所以白天多云,气温低。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原理

①大气的选择性吸收特性。

②大气反向辐射,所以多云,夜间温度高。

太阳辐射→大气衰减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和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径。

②下垫面因素——不同的地表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

③其他因素——气象因素。

热循环——垂直方向;

热循环冷热不均的原因(温差)

热膨胀导致的高温上升,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

低温——降温、冷凝下沉,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

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循环(热岛):城市风,从郊区吹向城市(近地面)。

陆海风:近地面,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期间:天数

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期间:天数

风——水平方向,风向是指风的方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

方向,高压指向低压;

其大小与水平压力梯度有关。等压线越密,压力梯度越大。

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转力。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转力和摩擦力。最终风向和等压线之间有一个角度。

全球大气环流

极地高压带-向下流动-热原因

极地东风——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次极地低压区-上升气流-动力原因

盛行西风——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副热带高压带-下降气流-动力原因

信风——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

赤道低压区-上升气流-热原因

下垫面在性质上是统一的,考虑旋转和公转——压力带和风带的季节性运动。

运动原因:太阳直射点恢复运动。

运动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运动相一致。

移动范围:纬度5 ~ 10。

考虑下垫面性质(海陆分布)-高低压活动中心

5438年6月+10月副热带低压被大陆冷高压切断;欧亚大陆形成的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7月,副热带高压被大陆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形成于欧亚大陆。

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压力带断裂成块;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主导地位,其性质是统一的。压力带基本上是带状的。

季风环流:周期,年(区别于海陆风)

中国属季风气候,夏季有东南风(海风);冬半年-西北风(陆风)

主要原因:陆地和海洋热性质的差异。

其他原因:压力带和风带的季节性运动(行星风带的运动)

最典型的季风区——东亚季风区,最大的大陆,最大的海洋。温差很明显。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系统,锋面气旋。

锋面系统

气团:分为冷空气团和暖空气团。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是晴天。

冷锋:冷空气团主动向暖空气团移动;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空气团移动。

锋面系统天气对中国的影响

过境前、过境中和过境后。

冷锋暖空气质量控制

晴朗、温暖、多云和下雨

鼓风和冷却

冷空气质量控制

气温↓气压=

天气放晴了。中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大多是冷锋形成的锋面雨,冬季的寒潮是南下的冷锋。

暖锋冷空气质量控制

晴朗、寒冷、厚重的云,

连续降水暖气团控制

温度=大气压↓

暴风雨过后是平静

中国主要受冷锋影响。

准静态锋: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冬天,云贵高原“三天无晴天”

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

以北半球为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

空气

水流的水平逆时针会聚和顺时针发散

垂直上升和下降

下雨了,阳光明媚,天气干燥

比如台风是夏旱秋脆。

锋面气旋:

等压线上最大弯曲的连线称为低压槽(高压脊),锋常出现在低压槽处。

以北半球为例:锋面气旋=气旋(低压)+冷锋(气旋西侧)+暖锋(气旋东侧)

气旋和冷暖锋都会带来降水天气,所以锋面气旋对降水有叠加效应。

水文循环

海陆环流:(海洋)蒸发-→水汽输送

↑ ↓

(地表和地下)径流-(陆地)降水

海洋内部环流:海洋蒸发?海洋降水

内陆环流:陆地蒸发?陆地降水

目前,只有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降雨和跨流域调水才能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与地球四个圈层接触,使地球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维持地球上水的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③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分类:寒流和暖流

寒流是海水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暖流是海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洋流分布规律:见教材61页图2-40。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海气候、近海捕鱼、近海航行和海洋污染。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除湿;暖流:加温加湿

四大渔场形成的原因除了秘鲁是上升流形成之外,其余都是冷暖气流交汇。

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大西洋;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太平洋。

远洋航行:顺着洋流节省时间就是所谓的一帆风顺。

海洋污染:洋流对海洋污染有扩散作用,污染沿着洋流扩散。

Unit 3和Unit 4知识点总结

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在生命出现之前,是一个化学进化的过程。生命出现后,开始了有机进化(生物进化)。

太古代:化学进化

元古代:(生物进化和有机进化)动物,动物孕育、萌发和发育的初始阶段;植物,④海藻的年龄

古生代:动物,③海洋无脊椎动物;②鱼龄(脊椎动物);⑦两栖动物。

植物,①陆生孢子植物(蕨类植物)的时代

中生代:动物,①爬行动物(恐龙);植物,③裸子植物

新生代:动物,⑤哺乳动物时代⑤人类时代;植物,②被子植物年龄

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开始凸显。

人类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这种影响越来越大。

空气污染、生态破坏、臭氧层空洞、森林砍伐、酸雨、水资源短缺等等。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智慧圈)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养分的原始来源。

气候:低温潮湿环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高温干燥环境,有机质含量低。

黑土>红壤>荒漠土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主导)的因素,影响土壤肥力。

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草地。

地形:山坡陡峭:地表松散物质迁移快,难以发育深层土壤。

地势平坦的地方:地表松散物质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和生物条件发育深层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强,水分差,阴坡则相反。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培育肥沃高产的耕地,如水稻土。

负面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分化规律的基本形成和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的表现特征举例

纬度带不同热量太阳辐射的南北交替

高低纬东西向延伸明显从赤道向两极延伸,中国东部由南向北延伸。

经度带差异水海陆分布的东西交替

从北到南延伸的中纬度地区,明显是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

山区水热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

乞力马扎罗山在低纬度山区随海拔变化明显。

喜马拉雅山

垂直地带性的分布特征;

1,山地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2.纬度越高,山区垂直带谱越简单;反之,就复杂了。

3.同一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垂直波段谱也不同,迎风坡波段谱更复杂。

4.如果山在同一纬度,海拔越高,垂直波段谱越丰富。

非纬向差异因素:地形地貌、海陆分布、岩石性质、洋流等因素。

比如南半球缺少亚寒带的针叶林带,苔原带——南半球缺少中高纬度的土地。

沙漠中的绿洲——水源条件的变化

南美洲的南端西面是森林,东面是沙漠——安第斯山脉挡住了西风。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林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原;干旱地区-沙漠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热带雨林的产量最高。

简而言之:土地环境的完整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区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根据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区域地形、规模分布和人口特征

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辽阔,一般面积较大,以团圆、棋盘格局聚居的人较多。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普遍狭小,人口相对分散和集中。

地势平坦开阔、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聚落规模大、密度高。

限制选择自由的成本密度形式

山区的锯齿形有大有小有高。

平原地区的小型、大型和低密度网络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因素对交通路线的限制正在减弱。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地质时期的气候-自然条件;历史时期的气候——人类活动开始对气候产生影响。

现代气候-人类的影响加剧。

气候变化的划分,时间范围变化的特征

在10000年的地质时期之前,气温波动,冷、暖、干、湿交替变化,有三大冰期(震旦纪、十二纪、第四纪)。

近65438+10万年历史时期气温波动公元前5000 ~1500年,公元1550~1850年。

近100 -200年,气温波动上升。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水资源和热量资源。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大雨和干旱。

3.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气候变化太剧烈,生物无法快速适应。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工业部门有重大影响。如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扩大了某些疾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有害。

自然资源有两个基本条件:直接来自自然,能被人类利用;

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功能性、社会性。

分类:按自然属性——气候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按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各种矿产资源;可再生:土地、水、生物等地表资源和部分海洋资源(如果开发不当,可以变成不可再生)。

前煤时代、煤时代和后煤时代

时间65438+8世纪中叶前,60年代初,60年代后。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不发达的蒸汽机的使用内燃机的使用

主要能源有木柴、水力、煤、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结构多样化。

能源时代、木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

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很大。

在工业社会阶段,即工业化的早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产业和产业布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减弱。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能够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洪水、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生物灾害(昆虫灾害);海洋灾害(海啸)等。

特征:复杂性、潜在性、周期性、群发性、突发性、多因素性。

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水、干旱、地震、寒潮、台风、沙尘暴等。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内涝两种类型,两者往往同时发生。

中国东部锋面雨的规律(正常年);

(e)四五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7、8月(c),华北、东北多雨;9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雨季结束了。

中国洪水频发的原因

1,气候原因:暴雨,季节性,

高频高强度

其他原因:(人为原因)河源区环境恶化: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中下游调蓄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流淤积,湖泊萎缩;围湖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