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古今名人都有哪些?
杨胜(1907—1867),本名泰杰,名旭东,凤山人,本县北乡老庄坪人。清代甘肃文人。从小聪明,有读书识字的名声。道光十四年(7.834)举人,十八年(1838)进士。历任江西靖安、吉水、新建、上饶等县县长。他在任期间,整顿秀才之风,重视文教,亲自教导学生,秀才深信不疑。曾任道光姬友分科、咸丰壬子分科江西省考考官。初上任时,当地士人欲考其才,故意刁难说:“我是小人,生于南方,山川秀丽,皆是士人。”杨胜想也没想,随口答道:“二爷住在北方,地厚天高,孝子忠臣尽皆知。”令文士叹服,一时传为美谈。这一时期有“仁术”和“宣唐术”。后调任饶州府(今江西博阳),升直隶府周知,授南昌(今江西南昌)第一郡,助军务。巡抚张小普,奖励其才,擢升道长,兼江西广饶九难守备道,加按察使衔,赏戴华凌。监管九江海关,管理景德镇瓷窑事务。同治六年(1867)死于江西府,享年61。
康母(1830-1946),本名仲甫,北乡县杏树湾人。我小时候在翰林马书门受教育,后来去了省城蓝山书院,师从杨卫平、吴福年。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任礼部主任、外交大臣、博士。调任山东泰安知府后,严格执法,不畏权贵,照顾少数腮,谨小慎微,不怕私渴。他还捐钱生儿育女,修缮书院,积极扶植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他还劝说数十名僧尼返璞归真,回乡务农,深受百姓爱戴。任职八年后,他被调到第一县。因为来自外国的斗争,他坚持辞职回到岗位。除了诗词歌赋,他两袖清风,陕甘总督李秉恒深赞不绝口。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Xi安,享年77岁。
王玉堂,字友涛,县城水门巷人。生于同治四年(1865)。聪明直爽,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尤其擅长诗词楹联,人们称之为“定西才子”。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被授予贡品,任陕西太守,母亲丧事后回国。宣彤元年(1909)二月,当选为甘肃省咨议局副议长。民国成立后,他无法隐居,每次自我安慰,都投身写作。著有《辛亥前集》、《辛亥后集》、《安定方志》。享年65岁。
民国时期
马良弼(1867-1918),本名蒙城,本名刘堂,宁远人。15岁入郡学,后毕业于岚山书院。宣彤元年(1909),进京赶考,荣立一等功,授知县,签约四川。成都将军于琨见其才华出众,被聘为幕府谋士荣吉。梁弼直言敢谏,深得将军赏识。宣彤三年(1911)五月,四川发起“护路运动”,遭到巡抚赵尔丰的暴力镇压。梁弼为此呼吁,主张“顺应民意,不以武力镇压”,力劝于坤与左右讲和,影响深远,为四川人所称道。
(1877.7-1943 438+00),原名辛,唐。城关镇富太村的人们是这个县新教育的先行者。少进县城学校,后来又进了省城岚山书院、甘肃速成师范学校,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赢得了山魁刘二新、张林泉等老师的好评。毕业后回乡任教,并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45)任本县于颖书院院长。在废除科举、提倡西学之时,他顺应时势,提倡新学。知县周凤勋决定将原于颖书院改为于颖高等小学堂,并亲自担任院长。第一届毕业生包括齐林在内的数十人,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成就。民国初年,在内关设立“讲经亭”,讲解文化,阅读报纸,提高回民的文化知识。民国7年(1915)利用南关崇福寺在定西县第一区建立第五民族学校,后于夜间纵火,烧毁教室门窗。他锲而不舍,负责买木头,修教室,加桌椅板凳,继续办学。民国12 (1923)后,在于颖、大成小学任教师。民国34年(1941)成立定西县初级中学,任中国文史教师,直至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