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春之歌——北京市优秀中学生事迹”的思考

1.

6月28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付、通州区潞河中学的范一舟、北京浸信会双语学校的、北京市第五中学的付凯、北京电气工程学校的张五位同学讲述了他们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所做的努力。

“在迎风飘扬的国旗上,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在志愿者的笑脸圈上,红色是助人为乐的颜色;在中国,红色是热情和好运的象征。红色是中国的颜色。向世界展示中国红是我的人生目标。”——北京十二中傅晨曦

让世界见证中国红。

大二时,傅有幸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在活动期间,青年学生将被分配担任来自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大会的形式阐述他们的观点,辩论政策,投票和作出决议。

就在傅以新加坡商务委员会官员的身份急切盼望着赛事正式开始的时候,旁边一位代表斯洛伐克的美国选手用极快的语速跟他说话,夹杂着许多他根本没接触过的词汇。芙陈豪立刻意识到他可能遇到麻烦了。果然,会议正式开始后,他被英美学生列举的许多不常见的案例和不常见的词汇淹没了。在三个小时内,他完全被抛出了会议的核心讨论。

“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这是他对自己的回答。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辩论开始了。傅试图通过提出新的观点来参与讨论。第三天,他珍惜每一个发言的机会,充满激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第四次演讲后,他的观点赢得了一名黎巴嫩代表的支持。这似乎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开始更自由地表达自己。这意味着,作为中国的一名青年学生,他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了世界的关注。

从模联活动回来后,傅自觉地承担起了学校接待外宾的工作。他不厌其烦地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暑假期间,他还接待来北京做客的外国留学生,送给他们吉祥的中国结,教他们写春联、扎灯笼。傅希望每一位外国朋友都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中国红的丰富多彩。

“这段志愿服务的经历是我们成长的财富。当我们点燃爱的火炬,照亮别人的时候,我们也温暖了自己。”——北京六合中学青年志愿者

爱照亮了垂死的生命。

在北京通州区,有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在这所特殊的医院里,有这样一个醒目的铭牌:六合中学爱心屋。自2003年以来,六合中学的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将他们的青春燃烧成火炬,进行爱的接力,照亮那些垂死的生命。

范一舟永远不会忘记学生们第一次去松塘临终关怀医院的那一天。80岁的老奶奶看到他们时,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喜,但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却无法很好地表现出这种幸福的表情。那一张张让人心疼难受的脸,让学生们看到了生对死的深深恐惧。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学生们不禁发自内心地问,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当潞河中学的志愿者们挂上爱心小屋的铭牌时,意味着他们要用自己长久的爱心和耐心,为老人赶走死亡的恐惧。学生们克服了假期外出的诱惑,拒绝了给朋友打电话的聚会。假期来了,他们会围坐在老人们身边,听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遥远的故事,在他们忘记在哪里说的时候提醒他们,让他们在讲述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倾听的快乐。当老人们哭泣时,这些年幼的孩子会像大人一样把他们紧紧地搂在怀里,一遍又一遍地安慰他们: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你们的亲人;你不会孤独,即使在生命的尽头。

就这样,潞河中学的老人们和青年志愿者们就像夕阳和日出,共同映照天空,相互影响。学生们的笑脸给老人们带来了很多生机和活力,老人们也让学生们知道,人生的每一个过程都值得珍惜,都值得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是我一生的梦想。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保护和爱护环境的努力中来。”——北京教区双语学校卢野

从环保志愿者到奥运火炬手

八年前的一次植树活动,让卢野坚定地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当时,她参加了内蒙古包头市恩格贝沙漠植树活动,与众多环保志愿者一起种植了100多棵杨树。面对一望无际的黄沙,她也在心里许了一个愿,做一辈子坚定的环保主义者。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知识,卢野决定去公交车上做宣传。虽然她有心理准备。然而随着公交车的前行,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多,她却不好意思主动站起来。在母亲的鼓励下,卢野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回收箱,走到车厢前的台阶上。面对乘客,她平静地介绍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废旧电池的危害。看着大家专注的眼神,卢野知道环保已经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种子。

在回收废旧电池之初,卢野由于安全意识差,没有做好防护工作。她接触旧电池的有毒物质太多,手上起了很多红肿的水泡。这让她更加坚定了推动废旧电池回收的决心。

环保志愿者活动塑造了卢野的人生信念,也让她有幸两次成为火炬手。2004年,卢野代表有着同样环保愿望的年轻人参加火炬传递,成为雅典奥运会北京站最年轻的第120号火炬手。现在是2008年,她将再次高举奥运圣火并传递它。这是卢野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她会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那个辉煌的时刻,让这200米成为她人生的里程碑。

2.

“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正确的生活态度,选择用感恩的心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北京五中傅凯

阳光心态,共舞美好未来

傅凯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小时候。她正好路过一个舞蹈教室,看到有人在练拉丁舞。精彩的舞蹈让她停了下来。对艺术之美的向往,让她走上了这条崎岖而美好的学习舞蹈之路。

半年后,傅凯获得东北三省拉丁舞比赛少儿组冠军。教她的老师说她悟性很好,应该去北京找更好的学习机会。经过讨论,她的父母决定放弃她在家乡的工作,带她去北京跟她的老师学习。

来北京后,傅凯一家租了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房间,父母四处奔波赚钱,还要为傅凯拜访名师。傅凯被父母的勤奋和乐观所感染,让她知道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有拥抱阳光的勇气。没有多余的钱去辅导班,她就自己练;没钱请专业老师设计编舞,她就从资料盘里学,有时候还加上自己的创意;由于买不起特别的服装,她母亲就一针一针地为她量身定做...

为了全家的希望,付凯成了舞蹈班最勤奋的一个。拉丁舞跳起来激情四射,但是练起来难度极大。每次培训班,她都要连续跳三个小时。她的肌肉疼痛,她的脚被舞鞋磨破了。她咬紧牙关,一言不发地坚持着。

有一次参加全国拉丁舞比赛,在预赛中,傅凯的脚意外受伤,流了很多血,舞鞋都湿透了。贴上创可贴后,她又走上了舞池。半决赛,半决赛,决赛,每走出一个舞步,她都感到钻心的痛,但她总是自信的笑着,坚持把自己最好的舞蹈展现给观众和评委。最终,傅凯获得了大赛第一名。

“一滴水只有扔进大海,才能有波澜壮阔的人生;一个年轻人只有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张北京电气工程学校

往海里滴一滴水。

三年前,张来到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北京电机工程学校。入学后不久,张就提议成立一个英语协会,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一起学习英语。

然而,各种问题很快摆在他面前:协会成员上课时间不统一,无法安排;协会的活动场地一直难以解决;协会需要的教材是他匆匆忙忙写的,难免有很多漏洞和“硬伤”。这些问题影响了协会的进一步发展。

就在张最失意的时候,英协的团队给了他支持和帮助,困难被一一克服。张开始为协会的发展规划更广阔的未来。他和学长一起走进社区,义务给居民们教英语。虽然只讲了一个小时,但他体会到了什么是学以致用,什么是为奥运做贡献,什么是回报社会。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张希望更多的学生参与并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但成员们的反应并不热烈。他毫不气馁,开始邀请一些同学和他一起上课。张说,在台下听的同学都被感染了。渐渐地,70多名会员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愿意参加奥运英语必修教学。后来,他们走访了学校周围的20多个社区。作为管理者多次走访后,英语协会终于走进社区,开办了奥运英语班。

现在,作为一个进取的团队,英语协会有20名英语志愿者,他们定期在学校周围的14社区教授奥运英语,学生人数超过1200人。志愿者放弃休假,寒暑假继续教奥运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