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诗歌简论
熙宁五年(1072),入河南为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被罢免。他担任过省校书郎和右书郎的秘书,并被提升到住郎的位置。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定居颍川,传名“迎宾遗”,于1112年10月3日(10年10月25日)逝世。死后在端明堂攻读学士学位。
人物主要活动年表:
嘉祐六年(1057),以秀才身份加入苏轼。不久后,由于失去了母亲,他回到了哀悼。嘉佑六年,和苏轼一起,做了一系列的讲学。当时因为“乞养”,没有被任命为官,此后一直在大明府为官。
熙宁三年(1070),他上书宗申,力主新法不变,又上书王安石,激烈批判新法。
熙宁五年(1072),入河南为官。张智峰·方平认识周琛,辟为教授。
元丰二年(1079),其弟苏轼因写诗“谤朝廷”被捕入狱。他上书要求用官职为弟弟赎罪,却不得牵连,被降职,被判云州盐酒税。
哲宗元佑四年(1089),掌管吏部的大臣苏辙被派往契丹。他也是帝国的继承人。
元佑六年,拜尚书右丞,入门下为侍郎,掌朝政。
元佑八年(1093),哲人主政,新派重新掌权。
邵圣元年(1094),他写了一封反对时政的信,被贬为官,了解汝州,贬云州,负责授化州别驾和雷州安置,后贬周迅等地。
崇宁三年(1104),苏辙定居颍川,隐居乡间,建室名“颐老斋”,自号“迎宾颐老”,以读书写字为业,静坐冥想。死后在明太祖庙中攻读学士,决定葬之。
苏辙的人生知识深受其父其兄的影响,主要是儒家思想,最推崇孟子,遍观天下百家。他擅长政治理论和历史理论。在政治理论中,他谈论世界大事。比如新论(一)说“当今天下大事不安,乱而不危,吉冈糙而不举,无突变而慢病”。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颇能一针见血。《皇经》说“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急着没钱”,也说到点子上了。史学理论和《父兄》一样,都是针对时代之弊,为当下服务的。《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不能前拥高丽、魏国,联合抗秦,暗喻北宋前有患敌,后有乐腐的现实。比较刘备和刘邦,《三国志》评价刘备“智短而不勇”,“不知是因为未能取胜”,也隐含着前车之鉴。
古文写作在古文写作中也有自己的思路。在《高级官员韩太尉》一书中,他说:“文学家是齐之形。但是,写字不能学,气可以养。”认为“养气”在于内在修养,但更重要的是要靠广阔的人生阅历。所以司马迁被赞为“周游列国,遍游名山大川,交游燕赵,所以散文疏而颇奇。”他的文笔是汪洋的,也是满满的儒雅。如黄州快仔亭的故事,集景、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在浩瀚的海洋中渗透着不平,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风格。苏辙的赋也写得好。如《朱模赋》赞美画家文同的《朱模》,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写实,充满诗意。苏辙试图在诗歌上赶超苏轼,现存的诗歌也不少,但与苏轼相比,思想和才华都是逊色的。他早年的诗多为生活琐事,咏物写景,尤以与苏轼为甚。风格朴实无华,文采不佳。晚年退居颍川后,更多地了解农民生活,写出了《秋收》等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写个人生活感受,艺术成就也较早期为多,如《南斋竹》:“居少尘室,妻清闲。走到南窗修竹,忽见老西山。”意境悠然,味道悠远。苏辙对诗歌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诗中五病》以思想内容为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进行了批判。比如说李白“华而不实”、“唐朝人为不懂诗”等说法,在宋代就有代表性。
回河论战元丰五年(1082),河水北返后,依然泛滥。元佑元年(1086)九月,朝廷命秘书监督张闻访冀水务。11月,张闻要求“请于南乐大明开直河并签河,引水入孙村口,以解北京下行之患”,重回河东之议再起。部长文彦博、、吕大方、王、王疃、杜、、王晓贤、吴、李伟等。所有人都被敦促返回河东。在右翼,范纯仁、苏辙、曾昭、赵展、范白庐、和胡主张保持北流,反对退江。元佑三年六月,皇帝下诏说:“黄河不归故道,终为河北之祸。王晓贤和其他人讨论的是,他们试图推广这项服务,但他们不能赢得它。他们应该继续工作和材料,他们肯定要回到他们的老路上。三省和枢密院将迅速通过协商予以实施。”面对加速退江的趋势,苏辙极力反对,大意说:“经年议,兵二万,桩三十余万。何方患祸不利,百姓暗暗叹息。”“今日小吴爆地,孙村开之,足有所限。不仅不能回河做简介,还会分水。黄河本性,急则流过,缓则淤。没有什么事都急的倾向,为什么两江要并行?即使两江并行,筑堤也要贵一倍。”在清淤过程中,他批驳了“御河失利”、“冀北水灾有害,公私亏损”、“河道迁移无常,万一从契丹边境入海,边防毫无准备”三种学说,极力主张停止还河之战。
元佑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还河,修减河;七月,冀州南宫危急,但水监仍坚持东流或“二枝”以除邪。八月,苏辙又说:“夏秋之交,夏雨频繁。河水从岸边汹涌而出,从孙村向东,覆盖了每年。但李傕和河使们阵脚大乱,以分水为名,要把河议送回去,于是水监与他们讲和。河水暴涨时,不可自求。部长听说符合自己,高兴吗?”“我想紧急和有一个部门,关旭的水的潜力将遵循多年来水上升的老例子。因其东溢,故引入故道,以解北京之忧。旧堤若断,略加修补,避免其漫溢。至于谈河,入约等。,一切都不会成功,等河情定了再商量。”元佑五年二月、九月,苏辙两次劝止东流,要求“欺辱吴安、李傕水监者为罪”,甚至以“河部不止,李傕不去,河不往下游,河中生灵不得安宁”之语警告。然而,慈禧太后统治的中心总是倾向于向东流动。虽然时断时续,但到了元佑第七年十月,大部分河水都向东流去了。邵圣元年(1094),“闭北流,全河之水归旧路”。这一次,黄河恢复了东流,但仅仅过了五年,也就是傅园二年(1099),黄河在内黄决口,东流被切断,主流趋向北流,仍到达甘宁军附近海域。积极主张归河的吴、、李忠、李傕被朝廷谴责并“放逐”,结束了第三次归河之争。(引文见《宋史·河曲志》)。
以上是城南实验中学收集的苏辙的简要资料和苏辙诗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