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功能的理性认识,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际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体现在其崇尚法律、尊重法律权威、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履行应尽职责和义务的思想观念初步形成。是中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自觉反映。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法律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依法治国的条件下,法律意识已经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主导观念。中学生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治进程,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保障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应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不仅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还受到道德规范的引导和调整。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传统观念和舆论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和人们的信仰来维持。道德行为主要靠自我约束,但道德与法律制度密切相关,很多道德规范都体现在法律条文中。如果中学生普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高尚的理想和情操,那么学校的法制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应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如组织和举办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社会实践活动、讲座、演讲、征文等竞赛以及展览、报告、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在日常行为中培养教育学生依法办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知法、爱法、守法、用法。强化日常行为的法律意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填补培养教育的空白,消除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使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培养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
第二,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应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法制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形式。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最重要场所。中学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不仅可以普及法律知识,预防和减少学生的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他们形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进而达到自律,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认识事物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因此,中学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我国法制的原则,树立宪法权威的观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让他们明白公民要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提高他们守法的自觉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学法制教育的内容上,从公民与法律、道德与法制、民主与法制、国家权力制度与法制的关系等方面,注重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和与法律密切相关的个人生活的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教育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