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党史如何划分?
中国近代史学的是哪一段历史?不同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史籍中有对现代性的提及,但近代以来史学中的现代性概念一般来自欧洲史家。在西方语言中,近代大致是指从公元1500年左右到今天的历史时期,即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清末民初翻译西方著作时,人们把近代翻译成“近代史”。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在采用“近代史”、“近代史”等概念时,往往指的是离他们不远的发展中的历史。比如梁启超把“乾隆末年到现在”称为“近代史”。20世纪初,李泰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从道光开始了“近代史”的研究。
事实上,绝大多数作者都主张以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因是充分的。还有一些作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放在明末,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例如,郑认为:“自发现新航路以来,世界交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生活和国际关系与中世纪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即中世纪史与近代史的界限。近现代历史的演变有一种“承前启后”的趋势,其表现形式都是根据过去的事迹发扬光大的。并且推陈出新,从而孕育出未来的局面。每个民族的思想都是其进化的动力。所以近代史的范畴其实包括了近三四百年的历史,不分中西。”郭廷以也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始定在公元16世纪初,当时葡萄牙人来到了东方。吕思勉还认为中国的近代史始于明朝中叶,欧洲人来到了东方。
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欧洲近代史相比较的思路,是为了说明中国近代史巨变的起源,有其写作的理由。然而,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从明朝末年到鸦片战争前夕,有一个长达300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欧洲近代史对中国没有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对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一部中国近代史,涵盖了从明末到清朝的全部历史,还是进不了中国近代史这个主题。这从书的技术要求来说并不难。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近代史》只有两卷本,郑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央政治学校的讲义。明朝末年到清朝康雍干年间,中央政治学校的印刷版,第一册和南方出版社的基本一致,第二册从鸦片战争说起辛亥革命。本来是描述中国近代史的,但大部分篇幅是用来描述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而对鸦片战争后的历史做了简要描述。可惜的是,这些作者在抗战时期从事写故事,辛苦奔波,莫名其妙地受苦,很难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好;但与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不恰当有关。
有趣的是,给郭廷以介绍中国近代史的罗家伦并不同意郭廷以的观点,而是将鸦片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在引言中说:“如果历史学家从鸦片战争开始谈论中国近代史,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以及这件事对中西近距离作战后发生的各种影响的重要性,他们就把它当作。。蒋廷黻和罗家伦一样,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虽然从明朝开始中西有了接触,但当时欧洲只有一场商业革命,所以对中国的影响不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有了新的关系,因为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对中国影响很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反思百年国耻,倾向于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这场战争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端,是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开端。自1933出版《中国近代史》以来,陈、、等一系列作家的作品都以《中国近代史》为书名。可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以《中国近代史》为教材或专著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有几十部。
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始接受苏联史学的分期方法,并将十月革命视为划时代的历史标志。十月革命以前的时期称为“近代”。从世界范围来看,那是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和前封建主义的时代,一部世界近代史就是世界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十月革命以后的时期,称为“现代化”,是指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时代。于是,“现代”和“现代”就成了两个意义不同的时间尺度,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属性,成为两个连续的历史时期,其中“现代”作为一个概念是指已经结束的历史时期,“现代”是指最近的一个历史阶段,至今仍在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观察中国的历史,我们认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但在1840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有过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史,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所以,历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宣称1840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因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由此开始的。”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大部分作者在1949之前的作品中,都是把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和当前学者生活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华北新华书店1947出版,是第一卷,对中国近代史的时限提出了完整的定义,显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创造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诸樊把1840以后的中国社会定义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把1840-1919以后的中国历史归类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1919以后的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范文澜的书写于1945年,出版于1947年。当时他根本不可能预测到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但在该书的解释中,他说:“中国近代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第二部分描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第一部分分为两册,第一册从1840到1905,第二册从1905到1919。这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一卷。”该书目录明确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第一部分——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他的《尝试志愿军》,第一部第一卷只写了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再无下文。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框架已经基本奠定。
根据范文澜的设计,华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身)历史研究室的荣孟元、刘桂五等学者编写了1948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代史》,明确标注“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这本教材的编者按指出:“本书是初中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1840-1919);第二部分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1919-1945)。”这部教材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丛书,既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急需的初中历史教材的燃眉之急,又总结了1949以前中国近代史书籍的编纂体系,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指明了基本方向。
但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多数学者主张以五四运动为下限,以1965438-1965438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时间范围,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李定生的《中国近代史》(1933,上海,光明书店)和同一作者的第一版《中国近代史》(1940,香港,国泰出版公司)处理的内容和时间范围基本相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王廷克论证了中国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分野。根据列宁关于区分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决定了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的判断,他提出:“所谓‘近代史’,是指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所谓‘近代史’,是指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那个时代的历史。”他声称1919是中国近代史的下限,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认为,从1919的五四运动到1949的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 * *产党站在了时代的中心,决定了时代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因此,中国的历史从“近代”变成了“现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不能不加区分地纳入中国近代史的范围;要如实地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史联系起来,写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如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并列起来,放在中国近代史的范畴里,“客观上会贬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刚刚成立,学者们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还在晚清。中国近代史是以革命史为中心的,革命史是晚清政府的历史,只能作为革命史的陪衬。1919之后的历史,主要是中国党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研究,刚刚起步。其实国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在追寻新中国成立的起源,研究视线还停留在晚清社会历史变迁上。
这是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革命时期的热情还在继续,人们渴望它
我希望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源,旧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发展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所以我非常重视五四运动以前的近代革命史。从政治上来说,1949之前的历史刚刚过去,很多历史党派还在,两岸还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对1919之后的历史进行自由的学术研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一个障碍。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时,就有学者认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因为1840-1949,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也是反帝反封建(以及后来的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同时,“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划分,不应该是一个社会内部的阶段,而应该标志着从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的交替,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949年中国* * *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这个社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的变态社会。”因此,用近代史来概括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而不是把五四时期的一个社会形态分为近现代史两块,更为科学,也更能充分反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当时的李信、刘大年、荣梦圆都持这种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现代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以1919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下限,不利于历史认识和学科建设,主张研究1840-1949的历史。早在1981,胡绳就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序言中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多年的时候,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中国和中国的近代史,似乎更为恰当”。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出版后,中国近代史学界再次关注中国近代史下限,列举了不把1949作为中国近代史下限的种种弊端,主要是不利于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不利于揭示和认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主张将中国近代110时期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所谓完整的历史时期,是指110这一时期不同于秦汉以来的任何历史时期,而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社会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97年,胡绳在祝贺《近代史研究》第100期出版时,重申“把1919年之前的80年和之后的30年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中国近代史’更为恰当。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了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史,有始有终。1949建国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近代史’,不必把1840-1949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作者还在附录中继续阐述了胡绳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观点,并讨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的相关问题。经过这次讨论,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大体统一了。
这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约为110年。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获得的,是建立在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考察基础上的。应该说,这种认识是符合近代中国真实历史进程的,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确立是在几代学者长期探索和争鸣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科学的学科体系。
在做出这个结论时,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第一,苏联的历史分期命题。苏联把十月革命前的历史看作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世界近代史。把十月革命后的历史看成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这是世界近代史。这种观点打破了西欧中心主义的传统观点,体现了历史观的进步,但不能简单地套用到中国的历史分期上,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欧洲的历史分期方法套用到中国的历史上一样。中国的历史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欧洲和苏联都没有经历过的。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将1840年至1949年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视为中国近代史,符合中国自身历史的规律和特点。194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立发展。中国的历史超越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近代。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是中国* * *生产者的命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所面临的革命任务时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他们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一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这场革命的任务是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统治,通常称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一革命任务贯穿于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从1921中国* * *生产党成立以来及以前都没有改变过。不同的是,革命的具体对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革命的领导力量因为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 * *出现而变化。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旧民主革命不同,因为领导力量不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的生产党》和《论新民主主义》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在1935中说:“很明显,中国革命的现阶段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反革命的托洛茨基派胡说中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何进一步的革命都只会是社会主义革命。1924 1927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没有完成,而是失败了。从1927到现在,我们领导的土地革命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反资本主义。这场革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不变。”毛泽东在1939中说:“我们现在在做什么革命?我们现在所做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之内。现在不应该破坏一般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制度,而应该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资产阶级已经不能完成这场革命,它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这场革命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这种人民民主共和国是革命的三民主义的共和国。它不同于现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也不同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两段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问题讲清楚了。一般说来,反封建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领导。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是弱小的,不能完成领导这场革命走向胜利的任务。无产阶级要通过它的政党中国生产者党来承担这个领导任务,所以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毛泽东的“两半论”成为全党观察现代中国社会一般理论的起点。
出于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的理论需要,《中国* * *生产者》重视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于此,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研究,将其作为确定中国革命战略战术的主要依据。他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从而形成了他系统的“两个半理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全党同志、马列主义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理论出发点。
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毛泽东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述主要围绕中国的半殖民地问题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强调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战争的一些特点。1923年7月,他指出:“中国当前的政治问题...是一个简单的民族革命问题”;“中国的半殖民地政治,是军阀外部势力互相勾结钳制全体人民的双重压迫政治”,普罗大众只有“建立严密的统一战线”,才能成功。1926开头,他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时说:“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依附于帝国主义...他们是极端反革命分子。”1928,10还指出,中国红色根据地存在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有过的奇怪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当地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裂剥削势力范围的政策”。1935 12在分析抗战前夕中国的政治形势时,他说:“众所周知,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并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现在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者分一杯羹的半殖民地状态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从上面可以看出,毛泽东虽然也谈到了这一时期半封建社会落后的农业经济,但他甚至强调,正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性。
从目前所看到的材料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从抗战前夕的1936开始,就已经充分认识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在随后的四五年中,他经常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1936 12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谈到“如何研究战争”时指出:“我们的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而且还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更特殊的规律。”在同一篇文章中,他至少五次提到这个“半殖民地国家”的一些政治和经济特征。显然,毛泽东最迟在当年就已经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理论来说明现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这是他长期研究中国国情的成果。文立说,毛的“中国社会思想”受到何干之研究的“直接影响”,直到1938年初才形成。这纯属主观臆测的无稽之谈。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尽管毛泽东有时侧重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国情的分析,但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及却经常出现在他的演讲和作品中。1938年3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三期对部分学生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本质的规律。我们应该用这个规律来观察一切。”当年5月,他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反复强调:“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年6月165438+10月,他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特点是:它不是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却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却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
进入1939后,毛泽东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对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作了系统的、总结性的论述。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这种人民民主不同于现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也不同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现阶段,我们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消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他在《生产者序》中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时说:“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是半封建经济和广大土地的国家。这不仅规定了中国目前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基本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规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参与,并且规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 * *生产党》一文中,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民主革命,其中第一章第三节专门论述了“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指出:“自184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强调:“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促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促使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使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但另一方面,他们残酷地统治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结合,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即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在谈到中国的社会性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时,他说:“只有认识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才能认识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改造。因此,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即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基础。”1940开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改造时指出:“由于中国目前社会的性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成为独立的民主社会。第二步是推进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目前的革命正在迈出第一步。这第一步的准备阶段还是从184。从年鸦片战争以来,也就是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以来。”
总之,毛泽东一直重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考察,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对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作出了一系列精辟、深刻、独到的阐述,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论概括不断完善,深入人心。在他看来,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关系到革命全局的头等大事,绝不能忽视和掉以轻心——因为“中国社会的性质,即中国的特殊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基础”。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论概括,如果仅从概念上理解,可能会发现把原本解释不同情况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是不合适的。但如果把它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就会发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论概括,毕竟经受住了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的考验,所以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仍然充满着辩证的生命力。它没有褪色,也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