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据悉,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了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发送了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的供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杀人案”的罪魁祸首马加爵,因为和同学的一些小矛盾,走上了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意沟通、不懂得沟通、不善于沟通的问题,塑造自己的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原则的了解和认识,了解一些交往的知识。结合这些特点和原则,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引入
1.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部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吸收和转化外部信息、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人际交往技能的类型:
(1)表达理解的能力,一是指一个人能否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也让别人清楚地理解他的想法,二是理解别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可以直接证明他的社会适应程度。
(2)人际整合能力表明一个人是否能体验到可信和可爱。和性格(如外向、外向)有很大关系,但并不完全由其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意义。
(3)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独生子女的一个弱点就是依赖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应试教育的弊端,严重影响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群体中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社会,没有与人的交流,一个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人存在,必然与他人交往。当我们走出去进入社会,我们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会涉及到自己的能力。我认为我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培养自己与同学、老师、领导、员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时,可以就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对社会现象的不同理解进行辩论,从而在辩论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阅读经验,梳理不同的想法和理解,从中得到启示;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或许还能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和员工打交道,可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沟通,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状态。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极其强烈。每个人都渴望真诚的友谊,每个人都试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一些学生的心理矛盾加剧了。这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总的来说,大多数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和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实际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就容易形成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心理矛盾也难以化解。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心理、生理、社会化等方面逐渐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负面因素,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控制和发泄不良情绪和情感。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感慨万千。紧张的学习之后,他们需要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理想和生活,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佳途径。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求,更深刻、更生动地实现他们在集体中的价值,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感,从而获得充实、快乐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和价值前所未有。随着信息的膨胀,人们对拥有和使用各种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和成果,丰富阅历,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启迪思想。
(2)国际交往是个人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了解对方。同时从对方的反应和评价中了解了自己。交流的越广,交流的越深入,对方的了解就越完整,对自己的了解也就越深刻。只有全面了解别人,深入了解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心和帮助,才能实现自我提升。
(3)人际交往是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力量的纽带。而一个好的群体可以促进青年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主义等。都是在民主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的,反之,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较弱。
在近期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主要动力,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注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最近一项关于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调查显示,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培养(14.9%)、基础知识技能培养(17.5%)和心理素质教育(65438)。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在选择工作时特别缺乏哪些品质?”,选择人际交往技能的比例高达34.8%,排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和基础知识(4.6%)之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贾教授认为,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系统训练获得。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过于注重对成绩的追求,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所以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经常处理不好如何与人相处,沟通,交流。这些都是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能力和素质。所以,给大学生补上这门课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15.5%得分在70以下,32.6%得分在70-90之间,41-120之间,10.6%得分在65438以上。
我们分析了上述结果:
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在新环境下更加内敛,适应缓慢。他们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流,甚至有少数同学自闭。人际交往技能和方法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很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经验,尤其是成功经验。他们想关心人,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他们想赞美人,却不能开口,也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有很强的交友欲望,但总觉得没有机会。在交流中,他们想表达却做不到,内心想表达温柔,但言语生硬。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与他人的顺利沟通。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并希望提高社交能力。
第四,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是合作与沟通。培养沟通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流,不要被动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不要惧怕出身、外貌和经历。不要因为他们来自偏远地区就封闭自己,不要因为长相不好或者比别人经验少就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重社交礼仪。再次,要善于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在交往中加强知识积累,在实际交往生活中体验,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我们要认识到,在与人交往中,让人感动的是真诚,真诚交友,真诚做事,真诚可以换来与人的合作和交流。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坚持平等原则。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必须像朋友一样交流,才能交到深厚的朋友。不要因为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漂亮而骄傲自大。这些心态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兼容原则:主要是心理兼容,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与人相处时包容、包容、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仅与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也与和自己相反的人交往,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处理好竞争与兼容的关系,更好地提升自己。
(3)互利原则:指双方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所以有“来而不去,无理取闹”的说法,单方面受益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双方都要受益,不仅物质上,精神上也要受益,所以双方都要讲究奉献。
(4)信用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是指一个人诚实、正直、守信。古训“一诺千金,一诺千金”。现在有一个诚实的原则。不要轻易承诺。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努力实现,这样才不会食言。朋友之间,言必行,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矜持,谦虚而不矫饰,不欺软怕硬,不骄不躁地讨好德高望重的人,不倨傲地展示自己的自信,取得别人的信任。
(5)宽容原则:表现在不在无原则问题上斤斤计较,能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经常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强,联系紧密,难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要谦虚、大方、克制、耐心,不管对方的态度和言语,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让总理肚子里能撑船”,他吵架,你不吵架;他很凶,你不是;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心胸宽广,包容他人,愤怒的一方就会感到厌烦。宽容和克制不是软弱和懦弱的表现。相反,它是一种可衡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化敌为友”,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关系技巧
(1)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和人打招呼,称呼得体,让别人感到有礼貌,受到重视,给人平易近人的印象。
(2)大度、坦然使他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很开心。
(4)培养幽默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幽默而不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待人接物要谦虚,要善良,要尊重别人,否则会适得其反。
(5)要冷静,不要发牢骚。这样既能让自己开心又能自我约束,还能让别人开心。
(6)注重语言的魅力:安慰受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赞美那些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7)果断、有主见、精力充沛、自信的人,容易激发他人的交往动机,赢得他人的信任,产生让人愿意交往的魅力。
3.仔细分析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我们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也会得到改善。人们不仅可以减少与他人的冲突,还可以使自己与他人有更愉快的体验。
有些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品质或属性。比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外向,善于交际。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人际交往技巧比移山还难。大多数心理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相反,他们认为只要能够识别出能够预测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就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训练这种能力。
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交场合的辨别能力,二是提高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能力。
(1)辨别环境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目标,我们必须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行为。社会环境瞬息万变,交流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特点。要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群,就要有精英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辨别环境的能力是社交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区分情境之间的细微差异,往往就能掌握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恰当的行为来适应不同的、千变万化的环境。
这种“顺应时代”的说法,不仅仅是现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的。事实上,在中国古籍中经常提到它。比如《中庸》说:“国有之道,* * *之言,足以兴国;国家没有办法,它的沉默就够了。”这说明谏和默都是恰当的处事方式,只是臣子采用哪种方式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而要看所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的国家。以本章开头提到的杨修为例。他是一个机智的才子,但他的主人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杨修很聪明,多次说出曹操的想法,所以曹操被杀了。如果他的主人是个宽宏大量的人,杨修就不会被杀死,而是会被委以重任。虽然有人会感叹杨修生不逢时,但似乎杨修只在乎一时语速之快,而忽略了对方(曹操)的思想和性格,所以说了一些符合事实却不合对方心意的话,白白断送了一生。可见,要想成功实现社会目标,就必须对客观形势的变化做出判断,适应各种社会形势。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些虚构的情景,然后问受试者在这些情景下会有什么反应。其中两种情况是:
(1)你害怕看牙医,但现在你不得不去牙医那里补牙。
(2)您在一栋公共建筑中被一群武装恐怖分子扣为人质。
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都可以选择仔细观察周围的危险信号。比如第二种情况,可以关注恐怖分子有什么武器。他们也可以试着从一些会让他们紧张的危险信号中转移注意力。当然,在看牙医的情况下,主动监测危险信号只会让你更紧张,肌肉更紧绷,痛苦更大。但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注意危险信号可以提高逃生的机会。在被测试的人群中,有些人能够更好的区分两种情况的区别,在看牙医的情况下选择分散注意力,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选择观察环境。有些人的辨别能力明显较低,在不同情况下也会选择观察环境。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辨别能力越高,社交技能越高。当他们与父母、老师、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能更好地达到交往目的,增进友谊。还有证据表明,辨别能力高的人会遇到更愉快的交友经历,他们也会更少抑郁。需要强调的是,“顺应时代”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跟随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也不意味着盲目地遵从对方的意志。
辨别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会变色龙,只知道一味的附和。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目标也可以是利他的目标(比如为一家医院筹款)。鉴别能力高的人,在追求这些目标的时候,懂得审时度势,既能帮助那些一开始不愿意捐献的人,又能让他们捐献后感到快乐。这就是辨别能力的应用目标。
(2)洞察他人的心理状态
洞察他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在做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试图去了解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就立刻从别人的行为中判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轻理解的取向,是社会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向受试者描述了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要求他们将这个人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受试者。在报道过程中,有的人自发加入一些对故事人物性格和道德的判断(比如“他是个婊子”),有的人主动加入对故事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比如“因为想取得律师资格,所以对有权势的人做的坏事视而不见”)。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还测量了受试者与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和他们不喜欢的人的互动结果,发现人们越倾向于判断他们的个性和道德,他们的社交能力就越差。另一方面,人们越倾向于进行内部分析,他们的社交能力就越高。
既然积极的人格判断和道德评价阻碍了社会能力的发展,而试图理解人的内心感受有利于社会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前者的倾向,加强后者的倾向呢?
我们的研究指出,一个人对人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认为人格和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个人品质,认为每个人也有固定的道德水平和人格。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从对方的言行中推断对方是什么样的性格。也有人认为人格和道德是变量,一个人的道德和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在社交场合,这些人并不急于判断他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相反,他们会更关注一些可变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比如他们会更关注环境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的变化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问了受试者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比如“A在旅行中给同事买了一些纪念品,大概是因为——”。或者“B把一盒橙汁倒在一个同学的图片上,大概是因为——”。认为性格无法改变的人提出了“甲是善良的人,乙是流氓”等更多的解释。相反,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往往会提出“甲想讨好同事,乙嫉妒同学”等解释。
可见,相信自己的性格无法改变的人更注重评价他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自己的性格可以改变的人更注重他人的行为动机和做事的情绪状态。
也有研究表明,认为自己的性格无法改变的人,与认为自己的性格可以改变的人相比,更喜欢评判别人的行为。在看到别人做了某件事之后,他们有更大的倾向立即评价这个行为是好是坏。因为他们专注于评价行为本身的好与坏,更容易忽略行为的背景和行为人的心理状态。
倾向于评判他人行为品质和道德品质的人,不仅容易忽略他人的心理状态,还容易因为对人做出太多偏颇的评价而产生偏执和偏见。研究证据证明,在美国,相信性格无法改变的人,比相信性格可以改变的人,对社会上少数族裔的偏见更深。在香港,我们也发现相信道德不可改变的人比相信道德可以改变的人更歧视内地人。比如他们认为内地人负面特征多,正面特征少,也认为内地人在香港犯法应该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可见,人品道德观不仅关系到社会技能,还关系到社会中的族群能否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想法和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要仔细观察不同的情况和人,分辨其中的差异并加以理解和分析,从而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的把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但是真正提高社交能力并不容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和毅力。
4.从社交的三个方面分而治之。
(1)良好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社交生活中受欢迎、有魅力的人,一定掌握了社交口才技巧。社交口才的基本功表现在三个方面:适时、适度、中庸。
第一,一定要及时。该说的时候就说,该停的时候就停。但有些人在社交圈里该说的话不说,见面也不及时打招呼;分手时不及时说再见;粗鲁时不及时道歉;未能及时回答问题;不及时回答求助...相反,有些人应该停下来。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叨着自己的不幸;在别人难过的时候开怀大笑,开开玩笑;大师心绪不宁的时候,依然滔滔不绝,宏观点评;在长者之家详谈“路讯”。请想象一下,如果你在社会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你会对他有什么样的印象?
第二,需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也包括适量的话语权。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私人访问中适度交谈。如果是密友和恋人之间的谈话,窃窃私语可以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亲密和亲情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时应该掌握的技巧。
第三,社交口才要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说话的深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说话的得体性,根据自己的身份把握说话的分寸。其次,肢体语言要恰到好处。
口才从何而来?它是自然的吗?有的人从小注重培养,所以表达能力会比别人强。但是,大多数人的口才都是成年后有意识地练习的。
古希腊杰出的演说家狄摩西尼年轻时口吃。为了纠正自己的口吃,发音清晰,他嘴里念叨着鹅卵石,顶着大风说话。他还经常朗诵诗歌、神话和悲喜剧。经过艰苦的练习,他终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演说家。
我希望学生们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珍惜公开表达意见的锻炼机会。现场经验多了,口才自然会提高。另外,同学们在班级讨论或小组讨论活动中要踊跃发言,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只要你持之以恒,努力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就会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强,步入社会也是一种竞争力。当然,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强,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后盾,多学习各种知识。
(2)人际整合能力的培养
融入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面对世界,接受世界。当然,接受世界并不意味着你消极等待,向困难屈服,也不意味着你毫无原则地认同消极落后的事物,甚至附和。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现实,要有勇气和决心去消除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弘扬主旋律,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本分。
当然,人际整合能力并不是简单的体现在你能否接受和认同这个世界,它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人际整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总的来说,一个素质高、各方面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能很快适应环境和工作。即使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他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取得好成绩。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智慧和艺术,美国俄亥俄州的RMI公司曾经生产下滑,工作效率低下,员工面临失业,情绪不稳定。被总公司任命为总经理的大吉姆·丹尼尔,正面临着与大家融为一体,带领大家改头换面的严峻考验。他在公司到处张贴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没有笑容的人,请把你的笑容分享给他”“除非你带着热情去做,否则什么都不能成功”。大吉姆还把厂徽换成笑脸,贴在工厂大门、办公用品、员工头盔上。亲密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公司生产效率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了80%。
放眼望去,与人融为一体,并不深不可测。一句真诚的话,一句轻松的心里话,一个会心的微笑或眼神,都可以换来健康、乐观、平和的心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人际空间。关键是你有没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种能力的意识。
(3)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处理好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职责。但是,当问题接踵而至,复杂程度不断上升的时候,就到了考验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了,系统地找出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用最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妨借鉴一下IBM培养员工的方法。IBM有五个步骤来培养这种能力:
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界定和梳理: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在确认问题确实存在后,把它写下来,做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陈述,这样才能把问题具体、明确的传达给相关人员。
第二,要分析问题:可以用管理学的技巧,比如鱼骨图。或者和下属开一个讨论会,把问题的原因分类,列出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
第三,要制定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事集思广益,最重要的是将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整理,按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得到管理层支持、是否能付诸实践等原则进行排序。
第四,要选择解决方案,制定行动计划:选择影响最大、最容易推广的方案,立即制定行动计划。
第五,我们应该推广解决方案并跟踪结果:在进行之前定义'成功',在过程中不断审查决策的实施情况,并在每个阶段设置里程碑,以确保行动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