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师曾是做什么的?

马师曾

马师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广东顺德人。广东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贵州麻地桥人,粤剧表演名家。

他师从著名的萧武良元亨,并一直在香港,澳门,广州和东南亚表演和制作电影。1955年底回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擅长扮演丑学生、小学生、小武夫、画脸、大胡子学生等行当,独创“乞丐喉”,半唱半白,抑扬顿挫,时而夹杂方言俗语,活泼滑稽,成为远近闻名的马腔。

晚年改唱老歌,技艺越精进,弹得越苍凉浑厚,颇有功力。

中文名:马师曾。

Mbth: MaSiTsa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顺德

出生日期:1900年4月2日

死亡日期:1964年4月21。

职业:粤剧大师

代表作品:《苦凤凰与英格丽的怜惜》、《贼王子》、《我夫妇的兵》、《淘气公主的嫂子》。

表演经验

向老师学习

《书香门第》。从小家境贫寒,跟着大姑父祖玛振宇学习四书五经。十五岁时,他考上了“专用中学”。我读书的时候演过文明剧。高中毕业后,我在香港一家钢铁厂当学徒。马师曾很有才华,喜欢音乐和戏剧。我经常偷偷看这些剧,我很佩服当时著名歌手、景、新白才的唱功。最终,傅佳不顾父母反对,为老师学习粤剧,进入剧院学习戏曲。

南洋咸宜

后来为了生计,他只身一人去南洋登台,来到新加坡在“姚天才”剧团做了三年级学生。在南洋的那段时间,马师曾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那时候他演技差,不懂粤剧传统的表演方法,所以在台上闹了很多笑话。挫折激励了年轻的马师曾。他立志刻苦学习,刻苦练习,反复研读传统粤剧《江湖十八书》,仔细琢磨每部剧的剧情、人物、配乐、走秀,还经常借鉴别人的长处来充实自己。所以他的舞台艺术和修养都在不断提升。

雄霸艺术世界

马师曾对小丑的表演特别喜爱,于是对小丑的表演艺术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最终创造了独具风格的“马腔”,俗称“乞丐腔”,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他的小丑形象也逐渐被人们喜爱。在《苦凤凰·悲怆》中,马师曾把剧中的乞丐演活了,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他称霸粤剧艺坛的基础。

加入长春剧团后,他改名为马师曾。回港后,他加入了"生命之年"剧团,与和居同台演出。他擅长小丑表演,这不同于薛觉先的斯文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参加《大罗田》剧团后,剧场拓宽了,丑、生、美、洁的演出,领导剧团编剧部。编纂的剧目有历史题材和当代题材,也有才子佳人的剧目和外国电影的改编,包括古装、时装、西装等。1931在美国旧金山演出,历时两年。后来在香港组建了太平剧团,在与觉先生剧团的竞争中促进了粤剧艺术的发展。后创办“环球电影公司”,电影有《野花》、《测不透的女人心》、《二世祖》等,深受观众喜爱。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回到内地,从广州到广西组建粤剧团。抗战胜利后,与薛觉先合作主演了著名话剧《蝴蝶夫人》、《清宫恨史》。1956年从香港回到广州,任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粤剧学院院长。

被禁止演出

广州是粤剧活动的中心。马师曾在广州工作和表演应该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事实上,在他4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有20多年不能在广州的舞台上表演。当年粤剧大师不能在粤剧活动中心演出,就是这么一件怪事。

65438-0929年,马师曾是粤剧名角“红菱”,年薪最高。那年秋天,夜场演完,他走出海珠剧院门前,被歹徒扔炸弹打伤右脚。相反,广州警察局勒令他主持的“国风剧团”停止演出6个月,无异于强迫剧团解散。马师曾匆忙举家迁往香港,另一个剧团在香港、澳门、东南亚和美洲演出,有时也在珠江三角洲的中小城镇演出。广州是他的“禁区”。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逃出鬼门关,进入广西整编戏班,直至1945抗日战争胜利。马师曾以为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广州的官势会更好,并带领他在多年颠沛流离、边逃亡边演戏的生活后,高高兴兴地回到广州。不希望《野花》几个月后才被禁。

《野花飘香》是大学教授姚启臣写的,他充满了礼貌、正直和廉耻,以维护社会体面为己任。得知儿子迷恋上一个交际花,我怒不可遏。没想到,当他看到这个交际花的时候,绅士的外衣被一层一层的剥掉,露出了虚伪和伪君子的真面目,最终成了妻离子散,身败名裂。这原本是马师曾于1930年代在港编导和演出的一出“时装戏”。抗日战争时期仍经常演出。为什么这个时候被禁了?据说当时广东有个高官姓姚,当过教授。马师曾的剧本是“有意影射和诽谤行政长官”。一部10多年前在香港剪辑演出的戏,竟然影射和丑化10多年后的广州高官。禁令的理由不是很可笑吗?然而,当年的原因是什么?马师曾再次告别广州,将剧团带到香港。

l949年广州解放5438年6月+10月,海南岛解放65438年5月+0950年。国民党的飞机再也不能轰炸骚扰广州,各大剧院的演出恢复正常。下半年,马师曾和冼妮红带领“红星剧团”回穗演出。这场演出持续了近半年。除了“马牌”剧,在华南文联的帮助下,编著了现代戏《珠江的眼泪》,表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反抗官僚恶霸的压迫剥削,反对国民党抓青年打内战。1951 65438+10月5日、6日,马师曾、辛努洪还参加了“粤剧抗美援朝集会”,表演了短剧《牛仔裤》,批判了崇美思想。

在这次演出中,马师曾对解放后的广州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不想回香港,但是我被海浪袭击。先是当时香港粤剧同业组织八和声会馆的负责人,召开了一个香港粤剧同仁参加的会议,斥责马、洪在广州“红”,并警告他们再红就“出会”(开除党籍)。会上有人起哄,高呼要在“华光大帝”(粤剧之神)雕像前“斩鸡头烧黄纸”,誓不“红”。随后港英政府政治部“召见”马、洪,追查他们在广州的活动。马师曾接连受到重创,剧团再次解散。另外,超过500岁在那个社会意味着“票房贬值”,阶级的表现只能被接受为“照顾长辈”。那些年的情况很艰难。

回到祖国

这时,社会主义祖国向这位艺术大师伸出了热情的手:1955年,他和辛努洪应邀出席了新中国成立六周年北京国庆大典。马师曾在天安门门看到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观礼台看到了长安街阅兵的雄伟场面。浩浩荡荡庄严肃穆的人民解放军,朝气蓬勃的工农兵和各界人士,无不表现出新中国的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周恩来总理在京饭店宴请了与会代表,与马师曾进行了亲切交谈,并邀请他访问全国各地。在开幕式上,马师曾会见了茅盾、、梅兰芳、程、田汉、、曹禺等著名作家和戏剧家。他们都热烈而真诚地希望马师曾能回到新中国工作。在北京和广州,他观看了许多戏曲表演,了解了国内剧团,特别是广东粤剧团的组织和演出情况。最后,当广东省省长陶铸接见他时,马师曾表达了回来工作的决心。1个多月后,他在香港打理好一切,回到广州。

1955 19年2月19日,广东、广州文化艺术界人士150余人欢聚一堂,欢迎马师曾、冼女红从香港回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这位粤剧大师终于回到粤剧活动的中心,一直工作到生命的尽头。

马师曾回到新中国后,先后担任广东省粤剧团团长、广东省粤剧院院长,并当选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分会副主席。还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和社会工作,他的艺术创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少年时期

祖父马在广州开了一家茶馆,而年轻时与父亲马公权和母亲住在广州。1907年,他家生意失败。随祖父、父母前往武昌,投靠时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舒祖玛。由此,他有机会学习四书五经,练习书法,为国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11年,武汉爆发辛亥革命。他和家人逃离武汉,回到广州。在小学和中学时期,马师曾对戏剧产生了兴趣,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文明戏”演出,有时还偷偷去看著名演员新华和朱慈博表演的粤剧。我中学没毕业,被父母指示在香港一家铜铁店当学徒。因为受不了掌柜和其他伙计的欺负,我跑回广州,在南陈太平春戏楼学习戏曲,与老艺术家贾师傅建立了师徒关系,开始了粤剧学徒的生活。

早期

1917马师曾在广州太平春剧院学习戏曲,不久受聘于新加坡清新粤剧团。后来转到长春粤剧团,在南阳学习演出。期间,他不满班长不守信用,不肯当丑男,愤然离开班级。后来转行到当地姚天才剧团当三小,改名风华子。他在演戏期间,恰好有机会和著名演员新华一起演《苏武牧羊》,他的表演得到了新华的极大赞赏。不久后,他又到清南新剧团演出《杜十娘怒宝箱》等剧目,最终因当地艺人的排挤而失业。他在流浪剧团中谋生,卖膏药,当矿工和店主。

1919年,马师曾被平田色彩班聘为三年级学生。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得到了男花旦肖向峰(梁少锋饰)的支持。萧翔峰邀他合演他的新风尚剧《癫痫,可笑,不屑》。这场演出引起了轰动,马师曾脱颖而出,被降级。后来,肖翔峰和他一起组建了一个新的班级。他在《白蛇传》中扮演徐贤,他的唱功很独特,很受欢迎。剧团里的人都说:“风华子二学生一炮打响!”就在那时,他遇到了从中国来表演的著名演员景。两人同台演出了《海盗与名人》等剧。马拜景为师,随景参加长春剧团演出。从那以后,他一直使用他的真名马师曾。虽然在编排新剧和表演传统上有一些挫折,但马师曾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更加谦虚和勤奋地研究粤剧的剧作家和表演艺术。

1923年,马师曾回港发展,接替了生活班尹正丑女学生的位置,接替了刚刚下课的尹正丑女学生薛觉先。在千里驹、等前辈的帮助下,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表演上幽默、灵活、通俗的特长,以及师从于师傅景的武术专业的演唱艺术,在南洋成功地演出了《玉满楼怨》、《一个女学生》及其编导。马师曾反复研读传统粤剧《江湖十八书》,并对小丑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苦凤凰》中,他饰演乞丐和夏宇魂,创造了独特风格的“马强”(俗称“乞丐强”),大受欢迎。在广州西关、南关分四部剧上演,历时近半年,创下当时票房纪录。

1925年夏,离开生活班与陈飞农等人组成大罗田剧团,并在剧团特别编剧部聘请陈天宗、冯、、麦为专业编剧。他也自己写剧本或者和别人合作。大罗田剧团编演了一批古今中外题材的新剧,如《情侣战士》、《贼王子》、《傻子的生日》、《红玫瑰》等。,在剧本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做了大胆的创新。剧团演员阵容强大,马师曾在这些新剧中饰演的角色,活、丑、丹、纯的功力都很到位,所以剧团的表演非常出色,在粤剧舞台上能与生活类并驾齐驱,马师曾的名气也日益凸显。

中年

1931年春天,马师曾的艺术生涯发生了重大转折,那就是他被聘到三藩市演出一年(因为剧院老板的欺诈,他被迫呆了两年)。行前,他精心整理并带着《千里强旅集》赴美,向美国观众推广优美的粤剧艺术,书中也透露了他逐渐形成的“新剧”概念。一方面,他强调戏剧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认为“没有一个人是不爱国的,所有的爱国者都要想着保存自己民族的道德文化”,所以他提出用戏剧来“宣传我国特有的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戏剧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创新,认为“近年来中外交通如此便利,生活的变化如此剧烈。我们的演员还死抱着场上行军、靶上唱歌的老做法不放,绝不应该站出来自称艺术,在这场电影与舞台剧的激烈竞争中,没有理由不失败!”因此,他提出改革粤剧。“一方要对另一方有效,另一方还是要保留粤剧的精髓,这样才能发扬光大,才有效果。”

1933年,马师曾从美国回到香港,组建了第一个男女合校的粤剧团“太平剧团”(后更名为“太平剧团”)。当时报纸上宣传马师曾是“粤剧新派的领军导演、领军艺术家”,顾名思义就是想在粤剧多方面下大力气改革。当时粤剧极为繁荣,他与当时薛觉先领导的觉先生戏班在艺术表演上一较高下,形成了一个“学马争英雄”的时期,好戏多,戏迷多。

马师曾于1944年与辛努洪结婚。

晚年

1955 12 14、马师曾、冼女红回到广州定居,投身广东粤剧工作,受到党政部门、粤剧同仁和广大热爱粤剧的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6年,马师曾被任命为广东省粤剧团团长,在赵军返穗后的第一部新剧目中与冼女红合演。不久后,他们合作主演了根据同名琼剧传统剧目改编的《寻访学苑》,并在北京报道演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首都与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周恩来总理5月1956日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昆曲《十五关》座谈会上,盛赞马师曾对粤剧工作的贡献,说:“现在专家马师曾回来了,天气更不一样了,好转了。”并赋予粤剧“南方红豆”的美誉。这一年,马师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他还荣幸地当选为广东省先进文化工作者。

1958 11广东省粤剧团10月成立,马师曾任院长,演出由田汉同名话剧改编的粤剧《关汉卿》。年底去武汉为八届六中全会专场演出。

1959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总理金日成的邀请,以马师曾为首的中国粤剧团携关汉卿等剧目访问朝鲜。同年5438年6月+10月,马师曾率剧团参加首都庆祝建国十周年进贡剧目展演活动,演出《关汉卿》《搜神院》。

1960上半年,马师曾赴京,任中国戏曲艺术研究班教师,梅兰芳任主任。在他执教期间,他与辛努洪等人在北京中山公园演出了《关汉卿》。

1961年,由马师曾、辛努红担任艺术总导演的中国粤剧团出访越南民主共和国,演出了《关汉卿》、《刘胡兰》等剧目。

1962年夏天,他在屈原为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贺龙、陈毅、聂表演了《田文》,这是他最后一次登台演出。

从65438到0963,马师曾被确诊为气管癌,住进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

1964转入北京同仁医院治疗,4月21日死亡。

人物体验

抗日战争时期马师曾在湛江演出的岁月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掀起了全国范围的抗日战争。每个人都对国家的灾难负有责任。当时各省各港粤剧的“广府班”艺人不愿留在沦陷区,为日寇演出。他们纷纷逃离香港和广州的沦陷区。1899年,湛江市被法国“租借”,当时名为“广州湾”,对外贸易一度繁荣。1943年,广州湾被日军占领。1945抗战胜利后,广州湾回归,从此命名为“湛江”。停下来。他们有的是同班一起来的,有的是一起来组班的,有的是一个人来搭台的。

其中,著名的艺术家有:薛觉先、马师曾、梁醒波、谭兰青、郎、辛努洪等。许多艺人除了靠表演生活谋生外,还组织抗日剧团,编制抗战节目,宣传救国。一大批粤剧老艺人来到湛江,使得粤剧在偏远的湛江地区一度繁荣。65438年至0942年3月,艺术大师、粤剧大师从香港逃往湛江,在湛江演出近两个月,为粤西粤剧表演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当马师曾到达湛时,他已经42岁了。他在粤剧方面久负盛名,在东南亚也很受欢迎。此前,他领导的太平剧团编导演出了《保家弃子》、《秦桧下地狱》、《洪承畴》、《救国爱香》等剧目。,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侵华日军逼近香港时,派出奸细汉奸,迫使马师曾多次组团慰劳日军,但马师曾因病拒绝。

香港沦陷后的第三天早晨,他冒险带领十一个家族成员出了香港,偷渡到澳门,再辗转到湛江。到达湛后,马师曾与欧阳渐、罗丽娟、冼女红、梁冠南、马士球、甘延明等组成抗战剧团,在霞山、赤坎等地演出。霞山东堤的中华剧场和赤坎南路的中央剧场都有演出。他们全力以赴演出传统剧目和抗日内容的节目,历时近两个月,经久不衰。其中很多都是帮助军队、帮助难民、捐款和筹集御寒衣物等慈善演出。一些老湛江人还记得当年马师曾演出的那一幕。

在《徐公主》中饰演的徐,在《苦凤凰》中饰演的之魂,都给湛江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法国殖民地湛江还没有建城。很落后,演出条件很差。几乎所有的场地都是竹木搭建的,蚊蝇很多。他们不畏恶劣环境,以舞台为家,坚持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当年,马师曾写了一首诗来描述这段痛苦的历程:“银线缠绕萤火虫,听栏杆上的雨声。可怜崔袖湿,风舞轻泪。”马师曾还通过艺术家阿莲(何福莲饰)在湛江认识了辛努洪,他们一开始以二蛋的身份,后来以郑丹的身份相识并结婚。从此,冼女红的粤剧事业得以确立,并为粤剧事业奋斗终生。

日本侵略者听说马师曾在湛江,就派日本文化间谍和田长追踪,并胁迫马师曾回港。马师曾大义凛然,临危不惧,拒绝了日本侵略者的要求,决定在内地桂系演出。他带领60多人的队伍,连同100多名家属,立即避开了寸金桥的中国边境。他不顾辛苦,一路步行,从濉溪、连江石角进入广西玉林。他们一路演出,继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用《义演义》募集的钱和衣服支援前线抗日战士,帮助后方受难同胞,充分表现了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在湛江演出期间,马师曾等人给粤西观众带来了新的唱功、悦耳的音乐、华丽的服饰、巧妙的布景和高超的演技,极大地促进了粤西日后粤剧的改革和发展。湛江粤剧移植和表演了省港剧团带来的流行剧目,学会了唱他们的流行唱腔,采用了他们新的五彩服饰,省港剧团常用的灯光、布景和西洋乐器也逐渐出现在粤西的舞台上。

英文名

马师曾的英文名是“MaSiTsang”,是粤语的音译。他的妻子Sin Nui Hung的英文艺名是“HungSin-nui”。根据“名随主便”的原则,各行各业不得随意使用1978后逐步实施的汉语拼音“MaSizeng”作为自己的英文名。

在民国时期的广州和广东广府,地名、路名、人名都是粤语音译,和今天的港澳一样。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仍允许中国人自行选择粤语或闽南语的英文姓名拼写方案。

艺术成就

从1956到1962,他不仅表演了《搜神院》和《关汉卿》,还表演了《昭君告状》(马师曾编剧,汉元帝饰)。《桂芝的写作》(传统剧目,马师曾编曲,赵冲装饰);《苦凤莺怜》(马师曾从1925开始演的戏,由他改编,饰以夏宇之鬼);《苦命女婿》和《骑马的淘气公主》(都是在30年代创作并保留在舞台上的剧本,他在前者中改编并扮演纨绔子弟萧怀雅,在后者中扮演女婿孟);屈原(马师曾根据郭沫若的同名戏剧改编并饰屈原);《拾玉镯》(根据京剧改编,马师曾饰演刘阿姨,被宏图影业公司拍成电影,改名为《爱如氧气》);《三个妈妈教孩子》(传统剧目,马师曾编曲、装饰,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赵子龙归来》、《凤仪亭》(传统剧目,由马师曾编曲,前者饰赵子龙,后者饰吕布);乔大师上轿子(《马师曾》改编自川剧,饰乔Xi);《蔡文姬》(改编自郭沫若的同名话剧,马师曾饰演曹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戏《刘胡兰》中,并没有适合他的重要角色。为了支持话剧的演出,他积极争取配角,饰演还乡团的恶霸地主施廷槐。

在以上几部剧中,马师曾饰演的角色囊括了粤剧中的男女丑、男脚丑、脚缺、人生完整、小学生、小武僧等行当,表演范围广泛,技艺精湛,为后辈树立了榜样。特别是由他创作或加工、经过他多年表演磨练的剧目,都具有鲜明的“马派”艺术特色,生活气息浓郁,人情世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夸张真实,语言风趣。他的表演艺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65438年至0960年,文化部委托中国戏剧学院举办以梅兰芳为班主任(兼教师)的“戏剧表演艺术研究班”,聘请马师曾为老师。该班的老师还有荀慧生、、、刘、、等,他们都是中国戏曲界德高望重的大家。

在后期,马师曾更擅长扮演一个老学生的角色。他在《屈原》里演屈原,《搜神记》里演谢豹,《搜神记》里演关汉卿。他把每个角色都演得惟妙惟肖,成功塑造了性格各异的角色。

1964 4月21在北京去世。

代表作品

马师曾一生参演了《关汉卿》、《屈原》等429部戏剧。他创作并参演了97部戏剧,参演了58部电影。

马师曾1922回穗,在省港班的“生命之年”被聘为尹正的丑学生。他因在《苦凤凰》中饰演夏宇灵魂一角的出色表演而一举成名,其独具风格的“马腔”(俗称“丐喉”)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唱。

20世纪30年代,他领导的太平剧团与领导的觉先生剧团竞争十年,大家都称他为“薛、马”,逐渐开辟了享誉海内外的马表演艺术流派,成为戏曲大众化的集大成者和粤剧革新的先行者。舞台上有几十部名剧,比如《我的情侣战士》、《小偷王子》、《脾气暴躁的大叔》、《淘气公主的小姨子》、《二祖》等。有几百部戏。

1941年,马先生组织了抗战粤剧团(后改名为胜利粤剧团),并与星女红在两广演出,是长期宣传抗战。

抗美援朝期间,我特意从香港回广州参加义演。1955年冬,从香港回到广州定居,加入广东粤剧团。他是广东省粤剧团团长,广东省粤剧团第一任主席。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协会常务理事、戏剧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56被评为广东省先进文化工作者。

他积极参与戏曲改革,辛努洪的《搜神记》和《关汉卿》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戏曲名剧。谢豹和关汉卿,马先生饰演的两个老角色,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戏路很广,除了长得丑,还擅长演萧声、小武、华联、徐升等。晚年改演老人,马腔由自由活泼变为苍凉苍劲,表演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性格评估

马师曾在广州、香港、马来西亚、越南、美国等地演出。,主要演粤剧特有的丑学生,也演小学生,大胡子学生,画脸。他善于吸收文明新剧和电影的表演艺术,敢于对粤剧进行改革尝试。他呕心沥血打造粤剧新声《叫花子的喉咙》,在话剧《苦凤驱悲》中饰演义丐夏宇之魂而一鸣惊人,逐渐成为现代粤剧艺术界最负盛名的演员之一。在粤、港、澳、东南亚、美洲华侨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马师曾年轻时,他扮演一个小战士,而在中年时,他因其丑陋的脚而闻名。根据他声音洪亮而不圆润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了一种旋律跳跃、起伏分明、吐字短小有力、台词活泼滑稽的唱腔,称为“马腔”。关于他的著名经历,详见“戏剧的历史故事”。马师曾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敢于把程序改为己用。最突出的是,在演唱时,广州话俚语经常被巧妙地用作歌词。他是开创粤剧大众化的大师。他的唱功,尤其是《中板》,自然是活泼搞笑的。他原创的《乞丐的喉咙》半唱半白,新颖奇特,起伏分明,声音悠远,成为观众欢迎的“马喉咙”。1930年代,他引进了一些西方乐器,丰富了粤剧的伴奏音乐。他还吸收了一些电影和戏剧的表演技巧,并将其融入粤剧的表演中。他的表演,台风豪放,动作清晰准确,胜利惊喜,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他敢于拒绝敌人的威胁和引诱,毅然返回内地,在粤西、桂林、柳州等地演出。

马师曾最擅长演丑剧,但在他的后期,他演老戏和青年戏。在《关汉卿与搜索学院》中,他成功塑造了关汉卿的鲜活形象,以及搜索学院老师谢豹的鲜活形象,这两个形象都被拍成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