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研究报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积极有效的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2002年6月,在“成功计划”——陕西项目办的指导下,我校开始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与他人、“我”与环境、“我”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树立环境意识,养成环境习惯,并在自律矫正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选题的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司夏说过这句发人深省的话:“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碎品。”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所以责任心的培养是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关键。但在现实面前,很多孩子对自己的最高要求只是“一心一意读圣贤书”。在“智育至上”思想的影响下,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理能力下降,关心他人的意识消失。有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成年人的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因此,我们的研究立足于我校的实际,以全新的生态德育理念,从环境道德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案例研究、总结经验,引导儿童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同时获得培养儿童良好环境习惯、增强责任感的教育对策。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始于2002年6月,历时三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调查研究认清现状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理性思考总结提高。在实施过程中,依托少先队活动,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系列专题活动,在各种活动和情境中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理解,通过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参与到自身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和美化过程中。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实际,按照本课题的实施方案,校中心课题组成员将有系统、有步骤地把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在纠正言行中成长,培养文明习惯,增强责任感。

2.案例研究法:主要用于研究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以及家庭教育对其责任感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

3.问卷调查与观察:问卷调查用于了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看法,以及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前测。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关于责任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要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工作,从而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使本课题的研究真正取得成效。

三、研究措施

只有孩子的心最真诚,从心里流出来的才是最美的作品。

伊莎贝尔(法国艺术家)

艺术如此,环境教育也是如此。只有让孩子在思想上真正认同它,才能在行动上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为此,我们将管理学的概念引入课题研究。

首先,培养目标是“股份制”。在把过去环境教育的内容展示给大家的同时,鼓励师生融合自己的智慧,赋予学校目标新的时代内容。结果,我们收到了厚厚的一叠建议书。这些提案经过总结、讨论、总结、讨论,没办法统计经过了多少轮,也没办法搞清楚哪些内容出自谁之手,但有一点是大家普遍认同的,那就是最后的结果。在“培养目标指标体系”这个项目的“蛋糕”里,有我的“糖”,有你的“面”,有他的“盐”。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是她的作者,每一个提案都是新学校教育目标形成的重要支撑。这样,学校的“集体财产”可能就被“出售”给了东小学的每一个人,成为大家自觉践行的指南。

如果只在校园内运营,我们的环保理念远没有“上市”实惠。相比之下,人们更容易看到上市后的巨大收益。一走进我们的校园,你就会看到两行金色大字“培养良好习惯,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础”,这是我们学校的道德宣言。“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伟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一个人的一生”(培根)。而这种观点应该得到学生的认可,首先是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家长的认可。因此,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校报、东小网站、家长会、导师讲座等),向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推销学校的德育理念,成为我们的重要策略。).买了我们“德育股票”的家长,在饭桌上、床边传递给了东晓的学生。父母喜欢对孩子说的话往往是:“好习惯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每年新生入学后,洁身自好很容易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比如我们学校的小学生训诫,小学生三字经,小学生环保制度,都是以“股份制”的形式列出来的。因为有了身份的基础,学生的成长变得更加顺畅和自然。

这样,从“持股”到“上市”,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环保实践的热情,又“鼓舞”了家长,将家庭转化为德育的新资源,为我校的科研注入了新的力量。

你应该教你的孩子走路,但他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

——爱默生(美国教育家)

在研究过程中,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老师淡化参与,重在引导和关注,让孩子走上环保实践的舞台。有意无意中让孩子们受到了自主寻找、自主选择、自主实践的磨炼,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环保习惯也逐渐从他律变为自律。

我校“环保角”的实践,就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孕育的“新生儿”。针对乱扔垃圾的现象,大队给全体同学发消息,要求解决。“文明礼仪”课“环保角”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全校22个教学班的响应。学生们将自己用过的笔记本、废纸、饮料瓶存放在“环保角”,由专人管理,资金纳入学校的“红领巾奖学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在这次自主创新活动中,同学们收集的不仅仅是废品,还有一个干净漂亮舒适的家和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于是,同学们的环保热情空前高涨,随之而来的是班级“绿园”的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啄木鸟环保队”的校外环保行为矫正活动、“文明监察大队”的榜样示范活动、今天的“环保小卫士”、“红领巾在社区飞扬”的校外环保实践活动...成为孩子们展示环保实践的舞台。

同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是每周一升旗仪式上自己组织的“周一倡议”。他们以演讲、儿歌、短剧的形式号召全体师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树立责任感。他们时而扮演“委屈墙”的角色,时而为课桌讨回公道。有时他们做水龙头的告白,有时他们讲述身边孩子的故事...从整理书桌抽屉到如何清洁指甲,从如何清洁拖把保护草坪...他们每周提出一个小目标,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努力做好。其实这个阶段对孩子来说就像一面大镜子。镜子里有你,我和他。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目了然,于是“赶紧努力,让自己更美”就成了同学们暗暗较劲的口号。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环保黑板报大赛”、“环保手抄报大赛”、“环保征文大赛”、“环保绘画大赛”等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环保”的理解,公开记录自己的进步。

在这一系列的独立活动中,孩子每天都会有一点点的进步。他们在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爱护环境、珍惜劳动成果的责任感。所以他们会认真自觉地践行“我是文明好孩子,请向我看齐”的承诺。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爱迪生

人们常说:“鹰的翅膀是飞出来的。”正是因为自信,它才敢飞翔;因为它敢飞,所以会飞得更高。因此,我们学校在寻找教育对策时,始终坚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断挖掘身边的教育因素,给孩子放飞的机会、信心和天空,鼓励他们去想他们没有想过的事,去做他们没有做过的事。

在今年的金台区中小学艺术节上,孩子们的表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学校领导拿不定主意该跳哪支舞的时候,几个大队委主动找到校长,谈了他们通过艺术展宣传环保的想法。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校长的肯定,几个人一合计就诞生了“环保服装秀”的创意。于是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用塑料袋、旧日历、旧胶带、碟片、麻袋等原料制作的衣服,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时装秀。孩子们自信的表演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传递出一种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强烈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这种责任感已经在他们心中扎根。

“红领巾引导社区居民度过健康周末”是孩子们从厚厚的校园围墙中看透生态德育理念,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认识、发现、关注社会的另一种方式。同学们在对我的生活环境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周末都是通过打麻将、打牌、聊天来度过的。孩子们想到把学校的资源提供给社区居民,让他们健康地度过周末。于是,在老师的帮助和社区主任的沟通下,校园于周六下午向社区居民开放。红领巾志愿者有的在教爷爷奶奶上网,有的在陪叔叔阿姨看书,有的在校园里陪叔叔阿姨打羽毛球。他们得体有序的外表让这些长辈竖起了大拇指。

不仅如此,6月5日你会在世界环境日的宣传舞台上看到他们自信的表现;在繁华的中山路街头,你会经常看到他们美化街道;当有人随地吐痰时,不管是谁,都能理智克制地制止;在校外的大型活动中,随处可见“红领巾志愿者”,或接待客人,或回答问题...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开阔了视野,磨练了性格,提高了能力,丰富了生活。难怪,在所有的荣誉中,同学们最看重的就是“文明礼仪校星”的月评,没有什么比把自己的照片贴在“文明礼仪校星”一栏里更值得骄傲的了。

第四,研究的结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我们的孩子变了,我们的校园变了,我们的学校也变了。孩子似乎更懂事,更好教;校园一天比一天干净。在过去的三年里,荣誉似乎特别青睐我们。金台区绿色文明校园、宝鸡市校园环境建设先进集体、宝鸡市文明单位、陕西省卫生先进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全国红领巾助残先进单位等荣誉接踵而至。更可喜的是,我们基于此课题的学生文明习惯教育经验,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在宝鸡市推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出版了两本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教材(《礼仪》和《习惯》),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对学生环境习惯预调查、中期调查和后调查(每次调查随机抽样300人)的总结,对比分析如下:

项目

时间

对自己负责,做好个人卫生(洗澡,勤换衣服,整理物品,保持书籍整洁等。)

对集体负责,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等。)

对社会负责,做“环保卫士”(不乱扔废电池,不丢弃一次性筷子,自觉分类回收垃圾,公共场所不喧哗等。)

2002年6月

238人

197人

101人

2003年6月

289人

259人

129人

2004年6月

291人

267人

146人

二零零五年五月

296人

281人

178人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在逐年提高,学校的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在逐步增强。

但同时,通过上表不难发现,学生的卫生习惯在学校环境中是可以取得明显进步的,但在没有这个特定环境的情况下,学生的责任感仍然不足,这充分说明,将学校传递的规范性信息内化为学生的信念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而将学生的信念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需要更长的过程,学生在一段时间和另一段时间的表现需要不断强化和巩固。我们应该多下功夫把习惯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习惯的培养活起来,而不是“上学时一样,离开学校也一样。”另一方面,社会所有人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只有在净化的环境中沐浴,才能逐渐养成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