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5篇高中作文+评论。
人们常说,隶书给人太花枝招展的感觉,楷书给人太死板的感觉。聪明的郑板桥把隶书和行书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板桥体”。歪歪扭扭,错落有致,真是妙不可言!有人说这种工作“不可或缺,不可或缺”,真的很有道理,我也很赞同。不仅是书法界,我们的社会,不是缺少“郑板桥”,就是模仿“郑板桥”的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年轻的时候学书法,前期主要是临摹,刚开始练的很努力;直到后来我才弄清楚。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和风格是很难的,尤其是要把那个字体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笔法融为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出自己的风格,这就更难了。学了很多年,还是没成气候。因此,我钦佩像郑板桥这样的先驱。但书法界很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和我一样尴尬,只是他们的“温度”比我深。事实上,他们也缺乏自己的“个性”。他们的“描写”虽然可以形似,但精神并不相似,也验证了“非此即彼”的道理,不仅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它的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领域,“抄袭”这个词经常出现。现在书籍泛滥,每个人都是“作家”,每个人都能有一两部“作品”。但是,还有大部分的宝藏,真的很尴尬。他们临摹名家的珍品,收藏了一本书,却弄得像什么都没有。所以,真正有价值的,有意境的,你是复制不出来的。不如自己开品牌,自力更生!
再说说最近红了一段时间的小沈阳。每个人都被他滑稽的才华所吸引。小沈阳真的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但是小沈阳可以有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一是时尚,二是不时尚,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它的原创性,也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吃力不讨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的社会需要“板桥风格”,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和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式”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能太招摇,也不能太死板。只有把隶书和行书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中庸中立。根据自己的条件,要有创意,塑造独特的个性。
展望未来,我希望我们的社会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点评】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倡导创新、发展个性的主题紧密相关,说明其具有阅读和提炼的能力。开头对楷书和隶书特点的评价,自然引出作文素材,可见其处理素材的能力。正文从“板桥体”的“一不可二”理论入手,描述了年纪轻轻学书法“描摹”的感受,书写界的“抄袭”,小沈阳的搞笑新风尚。这个论点,由浅入深,说明他有认识事物的思想素质。
虽然语言表达需要锤炼,但作为考场作文还是难能可贵的。
2.和谐统一
我去黄山旅游,总会遐想奇峰孤松。当我亲眼看到它时,我不禁感到激动,并且洋洋洒洒地喊道——那棵孤松就像一个老人的背影。那个险峰也是崎岖陡峭,有倾斜的趋势。两个人本身并不美好,却和谐地构造了一幅优雅而崇高的画面!
有些个体可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一些缺点,但从来没有勾心斗角,也从来没有针锋相对。在这样的统一中,如果从整体来看,其实是一种别样的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想到。
是的,如果你要找的是个体的创始人,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只是一潭死水,空洞而无趣。你没看到明清时期流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注重整合,不注重文章的整体魅力。它只求圣人精神,只求制度规范,每个字都是方的。这是一个局部角落的排他性,最终使文本失去了原有的重量和美感,甚至使明清停滞不前。
我想,真正的美永远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寻找支点,元素的交融,单一的颠覆,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是平静的,连边都是斜逸的,但却是云一样后成就了整体,别有一番风情。郑板桥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打算先写作,你就要制定一个规则。”那些有意置身于法律之外的人也正在变成机器。“这是他对自己书法的诠释。用隶书参与行书,达到了和谐统一和“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很多。以前看过何立伟的《月月盐水豆》,不仅对他文章中的文笔结合印象深刻。文言文,精致隽永;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或许只取其一,会让文章大腹便便,或者文字肥腻贫瘠,但两者结合,让整篇文章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非独立文学也是如此。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中。”我想,我们的内心,可能也是依靠无数不和谐因素的融合,才会更加饱满。“我的心充满了老虎嗅玫瑰。”这是诗人萨松的一首诗。老虎难免凶,玫瑰太灵活。如果两者都参与进来,那将是一种满满的浪漫的人性!就像李易安,有“争渡,争渡,开鸥鹭滩”的女儿情态;还有“至今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气贯长虹。她的性格不是婉约,也不是泼辣,而是浪漫,让人怀念千年。
道与万物相涉,万物的和谐统一早已伟大于世。回过头来,我又看了看苍劲的孤松,又看了看陡峭的悬崖。夕阳下,它们久久交融,错落有致。我感到放心了。
[点评]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充实,语言表达丰富。文章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入手,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进而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很清晰,视野也越来越开阔。选取的素材,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因为巧妙的触摸而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虽然考生写的是“非独立的文学都是这样”,但在具体谈到“人格的和谐统一”问题时,还是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展示和分析上,缺乏对作家人格结构的针对性分析,所以文章显得有些单薄。
3.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
郑板桥的书法以“板桥体”著称,因为他的作品各具特色,独树一帜,无可替代。试想,如果郑板桥只用隶书或行书,即使他模仿名人的笔迹,他也不会在书法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比如现在餐饮行业竞争激烈,随时都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据网上统计,业绩好、受顾客欢迎的餐厅大多是主题餐厅。有在黑暗中吃饭的餐厅,也有专做白领女性的餐厅。考虑到白领女性的烦恼,特意提供免费的营养减肥套餐和一次性拖鞋,摆脱穿高跟鞋的不适感。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保持良好的业绩,是因为他们的主管经营有方,知道如何突出自己店的特色,满足顾客的需求。
再比如16、7世纪英国著名画家乔治·莫兰。当他的油画最初作为贡品被运到中国时,人们远看以为还行,但细看,除了一片片颜料,什么也看不见。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他的油画逐渐被其他国家接受,他甚至以自己的收藏为荣。
其实,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呢?
由于上海现在正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财经类、海事类、海洋类大学今年很受欢迎。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即使孩子不喜欢,也是被逼着填这个学校。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自己的特点和别人的特点一样时,就不能称之为“特点”。相反,只要你按照自己喜欢的专业填报学校,哪怕这个专业冷门,只要你感兴趣,你也能学好,说不定毕业后你就会成为公司争夺的人才!
做人也是如此。有句谚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你觉得有意义,值得去做的事情,那就放手去做,努力去做,何必在乎别人的眼光!Live high的特点不错。
但是特色不等于个性。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是否侵害他人利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培养自己的特色,相信你可以过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
【点评】从“板桥式”中认识到特色与成功的关系,也算是抓住了材料的要领。从迎合到艺术,从学术方向到人生道路,话题在简单的语气和语言中自然而恰当地延伸。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金子总会发光。其实,或许我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黄金,但我们也可以因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拥有非凡的价值。在当今这个崇尚多元、提倡个性的时代,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亲切可信的。
除了倒数第二段略显多余,这篇文章整体上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在众多华丽的高考作文中,这篇文章不减其光彩。
4.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一的锯齿形,但整体感觉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如果有人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通过模仿他的风格而出名,那么他注定会走进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工作“缺一不可,不能有两个。”说“不可或缺”,是肯定“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兼得”,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道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姐姐说的,“对于一个大师来说,你只能学习,不能模仿。”
“板桥派”和“扬州八怪”等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抑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符合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来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和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是对权贵的蔑视和斗争。可以说,“板桥风格”是心灵自由的象征,这也是郑板桥作品的魅力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能有两个”。然而,许多人不相信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似乎文学创作可以产业化,作家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模式批量生产。在书店里,推理小说一会儿占据畅销书架,一会儿流行哲学。花样总是在翻新,但大部分都是一样的。那些书虽然畅销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被遗忘在角落里,落满了灰尘,挂满了蜘蛛网。一个著名的人曾经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只是时间。时间会过滤掉所有跟风的作品,只留下一部或几部反映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生命的作品。”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停止学习别人的作品呢?当然不是。那些随波逐流的表面作品,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研究不足,才不会画虎为患,落入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创新则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在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很多方面,都要做到继承和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外界科技文化交流频繁,学到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现在,中国的创新实力相对较弱。日前《文汇报》称,上海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跳舞。在这里,制造业的管理模式也是“缺一不可,不能有二”。只有灵活创新,才能有突破。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广泛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继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
[点评]“继承与创新”题目的总结,抓住了材料的本质。讨论中的逻辑和思辨色彩也值得称道。文章首先解读了“不可或缺”和“不可或缺”的内涵,不仅使话题清晰而集中,而且巧妙地揭示了板桥体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使审稿人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找到自己与读者(审稿人)对话的基础。接着,文章指出“板桥风格”的精神实质是“挣脱束缚”和“解放思想和灵魂”,这使思想显得沉重。同时,作者将思考转向现实社会,表现出一种“文章与时代相结合”的可贵意识。当然,最难能可贵的是对“继承与创新”的辩证阐述。考场上有这种思辨的讨论,难能可贵。
如果文章继续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的方法,会更加深刻。
5.很有艺术感,很有眼光
诗人在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画家将自己的心情一览无余地洒在纸上;书法家们在聚气纵气的笔触中挥洒出清新的墨迹,于是中华民族的美术史空前繁荣,每一次发展变化都为之写下独特的一笔。
在郑板桥的书法中,隶书与行书并用,形成了一种既不正式也不现代的板桥风格。我觉得他如果只是仿古,怎么可能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薄薄的一张郑燮呢?同样的,如果你没有一双特别的眼睛去捕捉和欣赏,你怎么能离开这个非常艺术的宝藏!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艺术已经很少以非凡的形式出现在世界上,而是因为缺乏非凡的眼光而在芸芸众生中崩塌。
当张晓刚的当代画以4000万的高价转手时,鲜花掌声,闪光灯不绝于耳;然而,当经济寒流席卷全球,当代艺术家纷纷落马,于是批评家们的嘲讽和嘲讽便无处不在。看到这里,我不禁好奇,判断和欣赏艺术的尺度是什么?对于这样新兴的当代艺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当这样一种非常艺术的形式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时,人们称之为创新,当它的市场一落千丈时,人们称之为幼稚。我觉得评判艺术价值的基准不应该是市场,尤其是这样一种畸形的艺术,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在临摹了名家的作品后,大胆地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感悟融入其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勇气可见一斑。不管这样的艺术是幼稚的还是创新的,是媚俗的还是深刻的,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至少他们经历过,吃过苦,开心过,伤心过,这些都不是一句价值或者不值就能掩盖的。
这种非凡的艺术需要非凡的眼光。所谓独到的眼光,就是不要用老古董的眼光去看艺术市场。但是,有些人用传统的艺术思维去思考当代艺术,看不到当代艺术的所有发展和创新,或者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以至于一些优秀的新艺术形式被埋没在世界上。
目前,人们应该做的是,不要再用功利的眼光看待非凡的艺术,非凡的艺术应该以更加成熟严谨的状态走出来,创造出真正的现代主义流派,不要再让其他非艺术的因素影响我们的思想。艺术是独特的,同时也是* * *。
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也需要新鲜血液。当代书法家在掌握八字法后迫切需要的,是对艺术、对生活、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要有不媚俗的勇气。
【点评】考生的作文有三个巧妙之处:一是巧妙策划题目,紧扣材料主旨——有独特的感觉;第二,开篇巧妙。通过对三种艺术的独特风格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到独特艺术的价值判断——读来其乐融融的感觉;第三,这是一个巧妙的分析。在分析了“非凡的艺术需要非凡的眼光”的关系后,得出“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也需要新鲜的血液。当代书法家在掌握八字法后迫切需要的是对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要有不媚俗的勇气——顿悟的意义。
如果考生能跳出书法艺术的思维范畴,将为分析增加更多的深度。
6.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上,我被那些引人入胜的展品所震撼,一时间不知所措。突然,一件作品映入眼帘。它的一个字看起来歪歪扭扭的,但总的来说它有一种不同的味道,它在形式和精神上都很美。我有点惊呆了。
“那是郑燮的话。”低沉的声音。我转过头,是一个微笑的爷爷。
我不禁感叹:“这个词太美了。虽然看起来不像刘体欧风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的、融合的美。果然不愧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杰作。”
老人笑道:“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单从一副小小的书法就能看出来。每一个字都是歪歪扭扭的,看起来并不漂亮,但却很包容,包含了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所有不同的和谐,”我说。“这种和谐并不强求万物的同一性,而是美在名,美在实。”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的作品:“你看,板桥的字是用隶书写的,不是隶书,中国智慧也是。”它从来没有一个特定的范式,也没有统一的需求。古人让他们的智慧走在我们前面,让我们一窥究竟,吸收和共存各种文化和元素,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看看你面前的每一部传世佳作。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特别的魅力,即使不像板桥,也不古不今,脱胎于最原始的精神。"他突然停下来笑了。"大概这种能量是从仓颉的人物塑造中给的吧。"
我沉思了一下,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一个人也应该如此。只有获得和谐的力量,才能把个性很强的文字变成一个。和而不同,就是有不同,不,一定是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任性,不局限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看不到一切,也没有容忍度去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缺一不可,不可兼得。”老人回答:“只有他一个,这就是区别。”看看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金农,八大山人,张旭。他们野性而收敛,充满活力而女性化。他们看似个性如此鲜明,实则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足迹。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姿态拥抱这些独特的存在。"
“和谐不一样。我从未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中所隐藏的智慧。”我感慨地说。
老人拍拍我的肩膀:“中国智慧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早已渗透到每一件具体的事物中。”好好看看。"
我沉浸在黑与白的交替中。我回过神来,转头又看了一眼。老人已经不见了。
【点评】作为一篇考场作文,这篇文章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在于其中的理性思考、文化思考以及在写作中对对话形式的自如成功运用。“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这个题目,显然是准确把握材料,然后凝练升华思考的结果。作者在词上谈人,谈事,层层推进。从“板桥式”开始,中间是修身、做人、传承、延伸,再以文化特色进行归纳总结,透彻地阐述了“和而不同”的真谛:接纳差异,包容个性,走向大同。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或将比喻材料与抽象事物全部或部分结合起来进行讨论,较好地实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讨论要求。
当然,如果文章能稍微开阔一点眼界,那就更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