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描述,说明要清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目标的规范化表达。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特别是在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维目标时,要避免从教师的“教”的角度来描述(如使用“训练”、“教育”等词语),因为这是教师应该做的,只做“训练”的工作不一定能达到目标。因此,应该从情感态度和训练结果的层面来描述目标,可以采用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词汇,如“爱、喜爱、欣赏、憎恨、获得……的体验”等。这样描述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随机控制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
用学习目标代替和修正教学目标,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备课的“预设”性质。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在教学后应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明确而具体的表达。在操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行为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其次,“清晰具体的表达”要求学习目标的表达要达到可观察可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模糊或不切实际的语言。以下是对两个不适当目标的病因学分析:
示例1。《春天》教学目标的设计;
(1)理解准确生动的文字语言,学会如何把握景物特征的细节描写;
(2)培养准确、生动地运用词语和句子的能力,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二字词语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③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例2,“中国石拱桥”的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习新单词,了解一些单词的意思;
②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③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在案例1中,后两个目标的行为者都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它们只是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意图,而不是“学生通过教学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表达。
案例2,解释目标时使用一般语言,“理解某些词的意思”中的“理解”可能是指:
(1)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单词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的上下文解释词义;
(3)正确使用这些词造句。
还有“对课文大致内容的整体感知”。什么是“整体感知”,如何区分“整体感知”和“局部感知”?
然后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怎么知道学生是否「懂」?这些都是模糊的,不可预测的,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只有教学目标表达规范、清晰,才有利于课堂实施和课后测试;语言清晰,易于掌握,有利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给课堂带来随意性,给学习和考试带来盲目性。
第二,用一个完整的句型来描述,一定要有可操作性。
表达教学目标是指用书面语言清楚地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学习结果,即对学生在一次教学活动结束时所决定的学习行为作出具体的说明。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达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的特点,可以避免课堂教学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般来说,规范明确的具体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客体、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称为具体行为目标的五要素。一个规范完整的行为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学生(行为主体)在阅读完整的文本(行为情境)后,找出(行为动词),找出文本中使用的至少三种修辞(行为客体)手法(行为标准)。
1.演员。行动者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具体行为目标陈述的内容。许多教师参考书中的目标陈述通常显示“教学生……”或“培养学生……”的范式。其实这个说法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师不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行为的执行者。“学生……”模式应该是规范行为目标的起点。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是用来描述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做出的确定行为的,可以分为两类:意义明确的动词和意义模糊的动词。“写、背、列、辨、比”等意义明确的动词,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可检测性的特点;认识、理解、欣赏、喜欢等含义模糊的动词比前者更难操作和评价。为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量选择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知道”、“明白”等难以观察的行为动词。
3.行为对象。行为客体是指确定的学习行为所涉及的内容,相当于行为动词的宾语,主要解释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确定的学习事件。比如“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4.行为情境。行为情境(Behavioral situation)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行为的情境,如“读完课文”、“学新课前”、“课堂讨论中”等。
5.行为标准。行为标准是指学生在教学目标中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标准的描述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或者两者兼有。行为标准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采用。(1)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质量,如“三分钟完成”;②用完成行为的准确度来衡量行为的好坏,如“完全正确”;③以已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质量,如“80%的学生”。
这样,通过具体行为目标的陈述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事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