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5 438+00 2009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述评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0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1551.2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收入863.9亿元,增长1.9%。粮食总产量达到61.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7.9亿元,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63.2亿元,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7.8亿元,增长19%。进出口总额6543.8+056.4亿美元,下降22.5%,比上半年回落654.38+00.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4504元,增长7.2%。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9%。城镇新增就业5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控制在7.5‰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1%。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动加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早日回升。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办一批多年想办但没有条件办的大事。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安徽段、九华山机场、玄寂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马钢扩能改造、新桥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江淮汽车年产20万辆乘用车,铜陵瑞展发动机、国电蚌埠电厂2号机组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经过多年建设,总投资1834亿元的14治淮重点工程全面竣工,标志着淮河中游防洪骨干体系基本建成。刘谦高速公路、刘武高速公路安徽段、福厦高速公路北段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302公里,通车总里程超过2800公里。千方百计保护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出台多项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全年减税312亿元,关键时刻提振了企业信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华中第一、全国前列。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销售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231.5万台(辆),销售额1.8亿元。家电下乡销量位居全国前列,补贴发放率惠及全国1200多万农民。同时鼓励普通商品房消费,开展土地产品销售对接等活动。坚持把保市场、保份额作为外贸工作的重点,多措并举,有效遏制了进出口快速下滑。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增加信贷投放,新增本外币贷款2406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新成立7家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融资6543.8+063亿元,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234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我省地方政府债券77亿元。大力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兑付完成。新设开业村镇银行13家,新增担保机构25家,获准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23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城市17个。14中国进出口银行、民生银行、汇丰银行等境内外银行在我省新设分行23家。
过去的一年,我们全面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增强创新能力,着力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和技术研发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省呈现出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我省被批准为首批三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之一;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6386件和8594件,分别位居全国第2位和第6位;1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1首次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6家,试点企业10家,居全国首位;新增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新增国家质检中心2家,总数达到9家,居中部地区首位;增加了4名两院院士。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聚焦核心区域、核心企业、核心项目,狠抓企业、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快科技、产业、改革、人才成果涌现,试验区建设进入国家水平。科研开发取得新突破,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网络,奇瑞混合动力汽车和科大讯飞常艳教学产品成功上市。创新型产业加快发展,BOE液晶平板显示、普勒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高新技术领域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9家。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合肥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启动,省及合芜蚌三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平稳运行,吸纳创业投资机构10家,融资30多亿元。人才培养和引进取得新进展。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了237个引进人才项目。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落户合肥,中科大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奇瑞公司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制定实施钢铁、汽车等九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文化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完成重点行业技术改造投资6543.8+080亿元,工业化率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产值增长30%以上。万信传媒成功上市,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落实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选择150个实力强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扎实推进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协调区域发展。继续深化加快皖北发展的政策措施,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可喜局面,合肥与其他市县、皖北三市六县的结对合作进展顺利。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进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各市县均建成污水处理厂,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01.5万吨,新增燃煤机组脱硫设施496万千瓦。“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
过去的一年,我们继续加强“三农”工作,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执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发放各类农业补贴6543.8+02.07亿元,比上年增加6543.8+0654.38+07亿元。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战胜皖北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夺取粮食丰收。扎实开展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规模养殖占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推进行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582.5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115家,增长744家。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07个,培训新型农民59.8万人。成功举办首届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和第十届安徽名优农产品及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新网工程”完成3.8万个,比上年增加3296个。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708公里,新建改建排灌泵站118000千瓦,新增改良灌溉面积230万亩,治涝面积80万亩,投资16600万元,开工建设病险水库430座,新增造林65438+万亩。积极稳妥开展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整理试点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试点。“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效显著,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扩大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省级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发证任务,开展改革试点。
过去的一年,我们积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2502户,增长23.8%。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地方税制改革继续深化,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全面取消。经过周密部署,精心实施,工商系统市场管理脱钩问题稳步解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筹建省演艺集团和省广播影视传媒产业集团,将172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选择32个县(市、区)启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这项工作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全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配合国家部委编制示范区规划,边规划边申报边推进,做好各项工作。示范区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成为我省首个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为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战略平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交通、能源、科技、金融、旅游、质监等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谋划和大力推进与中央企业的结构性合作发展,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签约项目77个,总投资1840.8亿元,已开工项目35个,投资9751亿元,开创了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的新局面,对促进我省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参与、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成功举办,取得了丰硕的经贸合作成果,彰显了安徽的优势,扩大了对外影响,提振了安徽崛起的信心。黄山航空口岸和马鞍山、池州水运口岸对外开放,省内口岸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台经济合作,开通合肥至台北直航。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4640亿元,增长43.8%,外商直接投资38.8亿美元,增长11.3%,新设立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境旅游人数达到654.38+0.562万人次,同比增长654.38+08.2%。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33.4%,对外投资扩展到4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资源开发和勘探迈上新台阶。新增国际友好城市3对,达到69对。
过去的一年,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以民生为第一目标,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推进力度,实施项目由上年的18个扩大到28个,投资由176亿元增加到254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1%,建成和在建农民工创业园253个,培训农民工52.8万人,返乡农民工98%返城就业。全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626.8万人、6543.8+0447万人和377.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125万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保障。首批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进展顺利。新的扶贫标准实施,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和乡村教师特岗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大省建设,高等教育“百花工程”和质量工程取得新进展。按照重点设防类别抗震设防标准,全面排查鉴定中小学校舍,制定实施消除安全隐患三年工作计划,完成年度加固改造任务,努力把中小学建成质量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广播电视覆盖、文化信息资源、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话剧《世界之根》、黄梅戏《雷雨》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惠州文化生态保护项目获得文化部第三届科技创新奖唯一特等奖。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婚前医学检查和农村孕产妇保健,启动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甲型流感(H1N1)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达89%,新农合运行质量全国领先。“全民健身健康安徽”主题活动蓬勃开展,我省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取得了13金、12.5银、9铜的历史最好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马鞍山荣获中部地区唯一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外事、侨务、港澳、统计、文物、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继续加强。地震、气象、地质、测绘、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的局面将继续巩固。
过去的一年,我们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认真落实维稳第一责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安保任务。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加强信访创新,建立下访、涉访贫困群众帮扶、网民留言反馈等制度,强化积案化解,信访总量稳中有降。深入开展“质量安全年”,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责任。全省已建成法律援助中心12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2060个。松潘县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加快,已竣工和在建项目37个,占项目总数的80.5%,受到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进展。驻皖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为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的一年,也是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执政水平不断提高的一年。我们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自觉接受全国人大的法律监督和CPPCC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 *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办理NPC代表建议745件,CPPCC委员建议815件。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2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8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启动实施新科技成果、投资项目和就业劳务信息发布“三个窗口”,继续深化“一站式”服务。党政机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八项要求,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较前三年平均水平分别下降37.5%和20.6%,“小金库”治理初见成效。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居民消费后劲不足,外贸下滑态势尚未根本扭转。一些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公众服务能力有待增强,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作风虚假,效率低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仍不同程度存在,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