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教育中的做中学?

第一,“做中学”和“知行合一”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做”和“体验”的过程。所谓“边做边学”,“一切学习都来源于经验”。也就是说,只有“做”才能获得经验。有了经验,你就会有知识,学到东西。例如,孩子们玩火,烧伤他们的手。这个过程是一个做的过程,是一个获得经验和学习的过程。他还说,只有活动不能构成经验。如果不自觉地把活动和自己承担的结果联系起来,行动产生的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两者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由行动产生的变化就是有意义的。所以,会有一些学习。杜威统一行知。他补充道:“盲目的”任性行为...漫无目的地从一件事赶到另一件事。有了这种情况,做什么都是白做,什么经验都得不到。这种行为并不能逐渐构成有意义的体验。“所以,没什么好学的,这里杜威把目的和方法联系起来了,把理论(思维)和实践联系起来了。他的想法最初是针对传统教学的。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叫学生听,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条,不去做,得不到结果,所以这种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他认为这是教学中“身心”分离二元论的恶果。杜威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知识来源于行动,知识和行动不可分离;第二,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来自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存在着有意识的联系。据此分析,我认为杜威的“从做中学”是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的,即从做(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想从杜威自己的演讲中明确一点,从“做中学”中获得的经验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理性的。

过去很多批判杜威的人认为,从“做中学”中获得的经验只是感性认识,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只有感性的感知,没有理性的抽象思维。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全面。诚然,杜威过分强调感性认识,比如说“一两次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因为他认为“理论在经验中具有亲密的、可证实的意义”。但他也说“最简单的经验也能产生一定的理论”,“不去思考就不可能去体验”。有意义的体验是一种包含思考的需求。”这些话说明他的“经历”中包含了合理的成分。他想通过“做”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否则,他为什么说:“只有活动不能构成经验”,必须和作为结果所遭受的结果有关?为什么说“盲目而任性的冲动,没有意图...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所以你不能获得任何经验?”所以不能简单的说“做中学”的过程只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做中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恰当的。理论上,报告一般会取代特别报告。根据教学过程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具体形式。它虽然遵循了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学习人类文化成果的过程,即主要学习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所以在实践中没有必要,有时候不可能每个人都亲身经历,也不允许“试错”,所以边做边学是不合适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我们的教学过程并没有脱离感知和实践。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曾在19年底和20世纪初风靡欧美中小学,因为它能反对当时旧的传统教学思想和做法:重知识轻实践,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填鸭式教学等,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起到了改革创新的作用。这一点应该肯定,即他在教学过程中对感性认识和“做”的强调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材体系

在“做中学”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学什么。杜威主张学习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社会生活知识,所以他想拟定一套以社会作业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的理论基础是“以儿童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但他并不关注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在他看来,有了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成问题。

在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研究:1,学生在合适的学校应该学习哪些知识;2.这类知识是解决某些问题的综合知识,还是学科系统科学知识?3.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以后解决问题和进一步学习。

第一个问题,杜威主张儿童学习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有趣的、社会生活中需要的知识。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但是仅有这些知识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学习他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这两方面知识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社会培养年轻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不可能是社会的缩影,孩子不可能像生物一样自由成长和发展(即使是生物也不可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他的思想和做法是主观的,一定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杜威在《芝加哥实验论》(1936)一书中回忆和总结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工作时,不得不承认,要从儿童目前的直接经验中找到解决教科书问题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它。问题还没有解决,永远不会彻底解决。”

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密切相关。杜威没有建立以儿童成长、发展和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关键是孩子的生长发育、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都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教材体系。然而,他的思想和实践是对传统课程教材体系的冲击,这种教材体系反对旧儿童的成长、发展、兴趣和社会现实。

旧的传统课程教科书体系是根据人类关于社会和自然的科学知识设置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是系统的,但又是孤立的。因此很难解决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杜威主张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教材,这对于克服上述传统课程教材体系的不足是很有帮助和创新的。然而,他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只能学到零碎的、碎片化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在春天很难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尤其是以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更谈不上全面深入。而系统科学体系的知识正是深入全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杜威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旧的传统课程学科体系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它的优点。因此,两者要结合起来,即一方面要把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变为“学科体系”(即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各学科的内容要有机地相互渗透,便于综合利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可见,杜威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科书体系设计思想中也有一些可以批判和吸收的合理因素。

第三,教室和作业活动室

杜威认为,儿童的身体发展离不开活动。他举例说,“我们可以知道宝宝的主要兴趣。对他来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他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并获得舒适,他能有效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因为支撑力的基本训练”,“这证明了控制身体的能力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也是理解的成就。”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和获取,离不开人类的各种创造活动。心理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如果背单词,同时背、看、听、写比只默记要快得多,也容易巩固。学什么都一样。自己动手做,比不动手做,对事情的认识和理解要好得多。杜威主张打破课堂学习的僵化框架,采用作业活动室的方法,让孩子在各种活动室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适应孩子的特点:兴趣、接受、个性差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反对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中。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同时向大量儿童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正因为如此,教学组织过于分散,统一指导不方便,纪律难以掌控,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班级进行科学知识传授和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自“人”的组织形式形成以来,逐渐发展出各种班级,如讲座、讨论班、作业班、实践班等。多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它也有一些缺点,如形式的单一化,不能适应儿童个性的发展。但是能保证给孩子打好基础。至今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杜威说这种形式阻碍了孩子的活动,也就是阻止了孩子做中学。我们不赞成孩子边做边学,但不反对孩子自己练习。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班级,改变班级的结构,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实践,去学以致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做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事情。所以他可以在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爱好和才能。

我们不赞成杜威用作业活动室代替课堂教学,但改革课堂教学的弊端,让孩子动手动脑,还是可取的。

第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

教师在「做中学」中的地位如何?一般认为是“观察、指导、监督的岗位”。意味着教师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在废除教师的作用,因为杜威的“做中学”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等一下。我觉得这些都是从现象出发,或者说是从主观片面的观点出发,因为杜威本人并不承认这一点。他在《思考与教学》一书中写道:“老师在旧式教学中是独裁之王,在新式教学中是无用之人。但实际上,他应该是一个社会团体(少年儿童的学习团体)的领导者。他的领导力不是靠职位,而是靠渊博的知识和成熟的经验。说孩子享受自由后,老师就应该退位,没有退位的权利,这是愚蠢的。”他补充说:“为了减轻教师的责任,在一些学校,不允许教师决定孩子的工作或安排适当的情况,认为这是任意的胁迫。.....不从老师的工作出发,或者安排适当的情境,认为这是武断的强制。.....不是由老师决定,而是由孩子们决定,等于让偶然的事情、偶然的接触来决定...你不是让老师来决定,而是与孩子的偶然接触,而不是老师的计划。教师有权成为教师,正是因为他们最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可能性,所以他们可以规划自己的工作。”

从上面的言论可以看出,杜威并不希望教师起主导作用,相反,他非常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他的主角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专业室活动。他改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只从形式上看问题,认为他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以他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他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所以可以推断他把老师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因为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深厚而熟练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时观察和分析儿童在学习中的认识活动。他要求老师注意学生的口头表达、姿势等,以判断孩子的观察和理解程度。

其次,教师应该受过专业培训。教师是儿童理解力的研究者。他不仅要有渊博熟练的知识,还要有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有效的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第三,教师必须充分备课。他批评了旧传统教学中的一些老师。"他要么漫无目的地教书,要么被课本束缚住。"他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认真考虑学生有哪些旧经验可以借鉴,新旧教材如何衔接,如何激发动机,如何应用教材,“如何使教材个性化,使其具有显著的特点,同时又适应他们的特殊需要”等等。

杜威的观点可取,有现实意义。但由于杜威的“做中学”方式,更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有可能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