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为什么侵略中国?
原因
国内有观点认为,原因是西方列强以针对邪恶传教士和领事的义和团运动为借口,试图瓜分中国。
西方的主要意见是,清朝纵容义和团,残酷杀害西方传教士和领事人员,义和团袭击外国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使馆。
另一种观点认为,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义和团运动打击西方国家的控制权,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1900六月17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堡;14年7月,天津被攻占;8月2日,两万将士从天津沿运河两岸出发,于14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其亲属逃到xi安,派奕劻和李鸿章去求和。9月,德国人元帅·瓦德西升任盟军总司令访华,侵略军陆续增至10万人,京津两地的军队相继入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乃至陕西。这期间,皇帝和俄国分别调集了17万步兵骑兵,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5438年6月+2月,盟军提出和平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八国联军撤兵回国,除了一个驻扎在北京、天津、玉树。
八国联军的军事行动以清政府被迫与十一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告终,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元,分39年付清,史称庚子赔款。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大量原本藏于清廷的中国珍贵文物和遗产遭到掠夺和破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战争期间,俄国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根据中国的一些观点,八国联军的军事行动是一场侵略战争,八国联军不仅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在中国犯下了种种罪恶,使中国彻底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而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农民运动。
西方的主要观点是,这是一次多国协同的营救各国大使和公民的军事行动,而事件的起因是义和团袭击了东交民巷大使馆,德国公使克林德遇害。
过去,即使是西方极端分子也认为西方国家肩负着教化落后民族的艰巨任务,但客观来说,确实为中国摆脱封建统治创造了条件。而且之后由于清政府无力支付如此巨额的赔款,反而派遣留学生前往西方,间接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属园林、长春园、蕲春园(后更名为万春园)组成,俗称“圆明三园”。其规模宏伟,融合了各种园林风格,巧妙运用了各种造园手法。堪称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万园之园”。1860年,花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只剩下废墟。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国人民和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6月6日到达北京德胜门和安定门,僧沁和芮林的士兵陆续撤退到圆明园地区,于是英法联军追至圆明园。
起初,盟军士兵警告不要进入花园,担心中国日后索要失物。但很快,数千名法军冲进圆明园,守园官兵寡不敌众。看到法军在抢劫,英军指挥官格兰特批准英军进入公园。盟军士兵掠夺了花园里的珍宝和家具。据英国官员事后估计,文物和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古董陈设等)的价值。)被掠夺的财物多达600万英镑,还有价值连城的珍本书籍、宝塔、瓷器、家具等。因为不知道它们的价值或不便于处理而被销毁的。
由于清廷谈判人员曾逮捕英国大使巴夏礼一行,囚禁在圆明园,英军在园中发现了《泰晤士报》记者的碎尸,英军司令二进下令于65438年6月+10月18日放火焚烧该园,作为对清廷的惩罚。英军第一军团于6月10日至6月18日在花园各处放火。同时派队烧毁附近的景逸园、景明园、清漪园、长春园等皇家园林。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在大火中丧生。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长春园西洋楼鸟笼遗址圆明园被烧后,仍有部分景点幸存。据同治十二年(1873)内务部调查报告,园内现存建筑有宽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飞腾、耿云堂、沈绣四永、唐志国、克农轩、顺木田、春雨轩、杏花春堂、文昌阁、魁星阁、澎岛瑶台、万方庵、十字等。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筹划重修圆明园,计划恢复圆明园的钱潮区和九洲区,以及福海以北和以西的少数景点,并将蕲春园改名为“万春园”,作为慈禧太后的居所。但该计划在建设了11个月后,最终因财力不足而放弃。此后,公园的一些景点进行了小规模的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多次游览该公园。此时的圆明园,除了残存的建筑,还保留着大量珍贵的花木、山川、建筑地基。大多数桥梁、道路、花园围墙和大门都完好无损。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再次出逃。混乱中,圆明园遭到附近军队和土匪的抢劫。除了新宫门(蕲春花园的宫门)外,园内其余建筑均被土匪拆除,卖砖卖木。公园内的古树名木、独木桥、建筑地基木桩都被抢走,运到附近的清河镇出售。
长春园七孔闸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清朝灭亡后的几十年里,圆明园遗址不断被洗劫。公园里的方砖、条石、石头、汉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等被军阀官僚运走修建私家园林和陵墓,圆明园的虎皮石栅栏被拆除修路。此外,圆明园的一些文物被放置在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口的青铜独角兽,安佑宫的单笔石,水木的明色碑,这些文物从1910移至颐和园,至1937。安佑宫华表、林诗琦、西洋楼行法桥、范伟诗雨、石梅纪念碑、燕化纪念碑、文远亭纪念碑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的老图书馆。兰亭碑、“青莲花”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移至中山公园;长春园东门的石狮及其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和砖块,也是军阀官僚运走,或者被各种石作坊收购,就地雕刻成其他石头。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除,为绥远阵亡将士建纪念碑。日据时期,园内部分场地被屏山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填湖,改为水田。
在1950年代,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就规划在这里。然而,在1960年代,花园里的大部分土地被附近的生产队改成了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圆明园福海石护岸、卫城残墙残基、万春园三孔桥、长春园材料门、七孔门等残存建筑相继被拆除,残存的园墙全部被砍倒。特别是1975以后,很多单位铲平土山,填湖,砍伐树木,在公园里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遗址原有的山川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