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阳明中学教学成果
从阅读中汲取教学智慧。
“老师要求学生多读书,但一年读一本书对他们来说很难。”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很多学校都存在。但是,在阳明中学,老师读书已经蔚然成风。这种变化源于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
说起读书,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小静深有体会。新课改后,他越来越发现自己知识面窄,没有教学特色。更让她不安的是,她每天被困在那一堆教学参考和辅导资料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让原本有趣而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学“变身”成了程式化的“技巧的学习”。
自从学校提出要打造“学习型团队”后,张小静的阅读视野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何上好课》和《余映潮教汉语》成了她的课本。有一次,她在杂志上看了一篇《窗边的青春》的书评。她得到了一个宝藏,几经周折邮寄回来,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这些书对考试没有直接帮助,让张老师想了很多,也悟了很多。渐渐地,她的课堂开始涌动着生活的激情,闪现着没有预设的精彩,她自己也成长为市学科骨干教师。
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静下心来多看看书,再联系自己的教学,很多老师都发现了教育的快乐和自己的价值。目前,全语集团已经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2004年以来,先后被评为省级阅读指导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示范岗、宁波市先进阅读教研组、市级先进教研组。
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2008学年伊始,阳明中学根据校本研修计划,出资1,000余元,为班主任和骨干教师订阅了相关的教育教学专业杂志。正如韩校长所说:“新课改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师’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积极的‘实践者’,认真的‘反思者’,而阅读就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在反思中改变教学行为
成长=经历+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没有深入思考,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一年也可能只是20次重复他的工作。”对此,新来的市级骨干教师多有感触。
作为宁波市第九届教学新秀一等奖获得者和学校培养的青年教师,朱去年受学校委派赴澳大利亚悉尼Tafe乌鸦巢学院接受语言培训。澳洲教育同仁在处理教材、了解学生、营造教学氛围、评价学生、延伸到课外活动等方面的一些独特方法,促使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她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只关注了课文,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回国后,她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英语教学要多渠道获取资源,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肯定。这篇文章后来被出版物《中小学外语教学》录用。
在一次省级优质课观摩活动中,孙亚波被参赛选手高超的教学技巧所折服。反思自己的教学,她为自己对教学缺乏信心而感到羞愧。所以,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就成了她的追求。通过不断取长补短,孙亚博不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短短两年,她从市教坛新秀成长为市二中学术骨干。
在研究中形成教学特色
坚持教育研究“服务于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提升”是阳明中学校本研究的工作定位,学校领导往往有意将教师研究的触角引向学校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卢吉泉是在科研中成长起来的学校的典型代表。2004年9月,在宁波市教学新秀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后,他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争做一名好教师的信心。同时开始走上一条从“问题”到“课题”的学术成长之路。为了实现“现代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结合”的理想,他坚持每节课制作课件,每学期撰写教学论文。截至目前,新教材的电子教案和课件已全部制作完成,他的“卢继全工作室”是全市首家教师专业网站。
课题的研究使卢继权在实践中养成了反思、总结、提炼的专业品质。尤其擅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智慧生成,致力于“语文与文化”的研究。其主持的省级规划项目《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获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中国教育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项目相关论文10余篇。他的校本教材《语文与文化》成为所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说起自己的成长,如今已是宁波学科骨干、市名师的卢继全异常激动。他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所在的小组参与和负责的省市级项目有12项,占全校项目的70%,其中有8项获得各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