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本研究综述

培训总结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以下是我对中学校本研修的总结。欢迎阅读。

中学校本研修总结1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在上级领导和校领导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校本研修的功能和优势,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受益匪浅。具体总结如下:

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成功的前提。

加强管理,加大投入,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学校领导对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研究领导小组。他们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各种方案和科研考核细则,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供了基本的硬件保障。为了做好研究的管理工作,教学科研主任负责制定研究制度和考核细则,及时安排研究内容并定期进行研究考核,建立个人研究档案。学校会把考核结果和年底的评价挂钩。

二、按照培训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1.集体备课:每月组织两次校级主题备课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主任发起的集体备课,提出有效建议,紧扣主教案或讨论主题,准确把握和理解集体备课的要求和意图,阐述自己的知识和观点,密切关注集体备课的结论。真正体现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2.专题讨论:教师积极参与学校主任发起的专题讨论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3.教学设计与反思:每位教师在平台上提交并发布个人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师发布教学设计326份;老师上传了306条反思,对反思的原因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做到了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相结合。

4.个人发展计划及培训总结:教师提交并发布个人发展计划及培训总结***315篇。计划可以围绕平台要求和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达到合格标准。训练总结可以有效的总结自己的训练收获和经验,以及自己的努力。

5.教育叙事与研究感悟:教师发布身边教学实例,彰显教学魅力;教师对发表研究见解有深刻的理解,并与在线研究紧密结合。

6.成长档案袋:教师完成成长档案的选择和收集,在学期末整理一次并在网上发布,实现资源共享,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

三是校本研究初见成效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校本研修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我校的校本研修有了稳定的发展方向。经过认真学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工作热情也很足。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校本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网络研究平台的作用。

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硬件设施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教师的需求。老师需要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去同事家,朋友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们需要更流畅的网速,甚至很多老师选择去网吧。

2.教师个人素质存在差异。有的老师学习时使用电脑有困难,上传时间不能及时。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学校的老师们紧张、忙碌、充实,整体上充满了责任感。展望新的工作年,希望我校教师能再接再厉,使校本研修工作迈上新台阶。

中学校本研究综述。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为重点,以“专题反思”和“科研意识”为重点,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不断探索形成我们的研修特色。

二、工作目标

校本研修要让更多的教师从心中有规则走向手中有技能、心中有智慧,要求教师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促进“轻负担、高质量”目标的实现。

1.启动“课堂教学有效性比较”实验和“初中生学习状况”调查。

2.争取2个教研组被评为第二批校本研修示范教研组。

3.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制定提高高级教师阅读研修制度,细化校本研修考核方案),拓展校本研修途径。

4.发挥“城乡联动、区域合作”的示范作用,重点支持合作学校高三教学。

5.促进教师成长,通过校本培训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6.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建立适合自身个性风格、学科特点和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三、主要工作

(一)围绕“123”项目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1.基于“课例”进行学科研究。

(1)课例学习的具体程序:确定主题——个别备课——互动说课——课内评课——反思修改——获得* * *知识——小组内享受——建立档案。

(2)主题第一。主题的确定需要三个步骤:a、主题的酝酿过程。b、主题的提炼过程。c .主题的确认过程。

(3)备课前要研究课程标准和与主题相关的文章,说课时要体现对教材的解读。

(4)以“课例”为载体,引领部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5)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作用,“课例”模式以视频课例或文字记录的形式引领合作学校。采取“同主题、同话题”的运作模式,精心设计研讨会。

2.依托“名师工程”和“职称评审”两大平台,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1)各小组长要做好中青年教师的培训辅导工作,重点是第十届教学新秀的评比。

(2)各组要围绕评价教师进行培训和模拟训练。

(3)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协助其考核。

3.以三大制度为保障,不断规范程序。

(1)学期结束后,各小组长整理本组培训活动资料,如实填写记录册,及时上交教研组档案袋。努力实现档案电子化。

(2)督促教师每学期组织一次专业发展档案袋。

(3)新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新课堂”的评价,“评课”应作为一种职业能力来规划和培养。

(二)努力构建和谐课堂,追求教学实效

1.严格控制工作量,资料订阅由教导处控制,建立教师油印制度。

2.每个老师都要写教学日志,填写课堂教学反思表。

3.分层次检查教学。

4.加强对新颖试题的研究,提高命题水平,要求每位老师拟一章(以备课组形式布置,记下名字上传到实验中学研究平台)。

5.平时注重课程标准的学习,准确解读教材,为下学期教师解读教材的现场比赛做好前期准备。

6.每个备课组(高一、高二)在期中前后进行一次统一的教学评价。

7.将学科竞赛纳入所有教研组。(高一高二的预科班一学期只允许上一次)

(三)学校课题的设立

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针对学校面临的现状,开展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比较”实验和“初中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和业务水平的同提高。鼓励教师在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络论坛上发表论文或学术交流文章。

(4)举办论坛

1.第二届学科教学论坛

围绕学校“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让一些已经基本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师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仅为其他教师树立了榜样,也为他们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参加论坛的教师:校长、教学主任、部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

2.第二届班主任工作座谈会

今年的班主任工作论坛围绕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如何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语言艺术,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如何让班级管理精细化,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五)开展阅读“校长推荐文章”活动。

校长从书报杂志中挑选思想性强、导向性高、有推荐价值的文章,与老师们一起阅读。两周内发表一篇文章。努力实现校长与教师之间的“赏析奇文,解析疑惑”。让读书成为老师的习惯。在学期结束时,写一篇关于你的经历的文章。

(6)专家讲座

学校将邀请浙江教育学院张守松教授、宁波教育学院黄鹤林老师、初中英语教师、宁波教研室研究员陈钦淼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丰富教师思想。

(七)筹建学校信息中心。

2008年建立学校信息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好学校网络,一方面为校本研究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建立校本数据库做技术准备。

(八)班主任培训(具体方案由政教处另行制定)

1.培训的主题是:班级教育政策法规和班主任的培养。

2.班主任培训的形式有:自学、听专家讲座、班主任工作座谈会、个人反思、案例分析等。

四、工作措施

(1)资金保障

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切出一块,为校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

1.订阅专业杂志:专任教师一本,骨干教师两本。

2.积极争取参加市外教研活动的名额。老师们参加活动后,会把带回来的资料打印发放给相关老师,说说自己的经历。

3.积极承办市内外组织的各类研讨会。

4.适当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待遇。

(2)组织保证

1.采用分级管理制,备课组工作由教研组长分配、指导和审核;教研组的工作由教导处审核。

2.建立校本培训评估组织。

组长:俞长岳

副组长:李平达

组员:阮、刘胜岳、教研组组长。

3.抓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20多名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既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也是校本研修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校本研修的成效和成功主要取决于这些教师。调动这些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求他们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组织教师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同时带头开展各项研修活动,为群体中的教师做出表率,实现从个人优秀到群体优秀的发展。

(3)管理保障

1.校本培训日:双周周五下午。

2.例会制度:指导办公室每学期召开两次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教研组组长组织了两次教师会议。

3.细化校本研修考核方案,要求教师保质保量完成规定的研修任务。

4.学分细分:

(1)完成教研室组织的学科研究与培训一体化培训任务者,获得12学分。

(2)完成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含暑假)12学分

(3)完成教研组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12学分。

(4)完成学校布置的个人任务12学分(写16教学日志(含反思),看校长推荐的文章,写一篇心得体会)。

中学校本研究综述新课改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师”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积极的“实践者”、认真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反思、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指导缺失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出去学习也不现实。因此,学校探索一种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校在加强校本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概括如下:

一、基本工作成果概述

(一)领导重视加强校本研修的管理。

领导高度重视校本研修,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校本研修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评价“四落实”,确保导师上课有讲课、教师上课有笔记、学校有记录、信息反馈有记录。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为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新课改光盘和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与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价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理论水平,从而促进校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徒弟结对模式。新老教师培训学校采用教师结对的形式,拓展了师徒教学的内容,赋予了这种传统形式新的校本研修内容,教师是相互的,有能力的就是教师。比如,为了让新老师尽快进入角色,英语组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帮助新教师“学会走路”。新教师上岗不久就能解读教材,设计出一定的教案,但课堂上存在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由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每节课为他们解读分析教材,同时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教室给他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节平行课听,总结课堂上展示的优势,分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尽量让新教师“自己走”。通过骨干教师一个阶段的指导,让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一定的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设计自己的教案,让新教师先自己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再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和重构。

(3)让新老师感知不同的班级。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都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板块都有不同的作用,对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不同的课堂。新教师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分析教材的能力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的课型,一个阶段集中精力在一节课上有所突破。经过不到一年的辅导,两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电影级小班教学评估中脱颖而出,参加了县级小班教学评估。徐振飞老师因为扎实的教学,代表新教师向全县英语教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究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得到启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者在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究时,必须选取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该模型针对性强,效果好。通过教师参与式讨论,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理念,分析、模仿、借鉴,了解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启发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研究模式。以我校市级项目“农村小学多联动校本教研提升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性研究”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成立各学科联动组,由各学科带头人牵头承担本学科日常研究,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教研组,使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通过我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多联动”校本研修,提高每位教师教育改革的适应性。

各课题组根据课题特点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确立研究主题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问题直接来源于老师课堂,具有代表性,急需解决;二、围绕研究目标可以提高教师教育改革的适应性;第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基础,积累了一定的主题经验和实践,因为主导力量和能力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三段四步”为主题的系列联动教研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即对于既定的研究主题,如果骨干教师之前没有积累大量的经验,则先在骨干教师的课堂上进行联动实践研究,然后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再在各自的课堂上进行实践。然后通过骨干教师之间的反复互动讨论和交流,集合集体智慧解决遇到的问题,逐渐形成对这一研究主题的理解。第二,以骨干教师首次实践的成熟研究课题作为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的主题。具体流程和做法如下:

第一阶段:骨干教师示范讨论。经历了(1)认知准备(骨干教师阅读相关课题,结合课题开发课程资源);(2)骨干展示(首先由骨干教师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弹性教案设计讲解等。围绕研究主题,然后进入课堂示范课)(3)问题讨论(首先骨干教师做自评,其他骨干分析示范课存在的问题,最后中老年教师参与评价)(4)后续拓展(骨干教师将自己前期整个示范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整理成课文,然后让中老年教师学习。

第二阶段:基于其他教师实践的螺旋讨论阶段。经历了(1)合作开发设计(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集合群体智慧)(2)初步尝试(先有一位教师尝试课堂实践,然后执行教师做自评,骨干教师点评,其余教师参与评价)(3)再次重构设计实践(骨干教师组织再次修改教案,其余逐一进行)。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讨论。通过网络运行进行评估;舞台课堂教学展示;主题活动经验总结;完善多元评价等步骤。

(四)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立教基础。

教书育人,以师德为基础,缺乏良好的师德,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学质量。本学年,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定,以县教育局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将师德教育与学校各项活动相结合,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内化,扎实有效地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 通过大力学习宣传师德教育理论,开展师德大讨论,宣传典型师德等形式,结合荣辱观学习,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认识,赋予新内涵,拓展新载体。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此为辐射点,不懈努力,使每一位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成为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究。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实验的成效。为此,今年我们将继续把学习、实践和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任务。重点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一书,加强通识学习,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明确学习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保证培训时间: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培训系列:以教研组围绕讲座、讲座、评课的活动为重点,通过校内各学科的精品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在个案中实践和体验新课程理念。四、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其他成员传达先进的思想和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研组集体备课进行培训。教研组将常规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重点,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每月举办一次开放式教研课,进行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课前反思新旧教材的差异,如何渗透新课改理念,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使用什么教学策略,等等;根据教学实践,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要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取得了哪些成绩,使用了哪些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等,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创新之处,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点。让教学反思的过程成为教学研究的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加强对不足的学习和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或上传教学随笔至“县研修博主”。

4.教育、科学研究和培训。在“研究型学校,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校坚持带领教师走科研之路,开展多层次的教育科研。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提高了我们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是完善机构,加强教研指导。教学部主任负责学科的管理和规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指导和安排课题组的研究活动,总结项目成果。第二,指导教师开展研究。第三,要注重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我们把“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我校校本培训积极推进以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服务教育教学,使教师逐步适应这种形势,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二、特点和有效性

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发挥团队精神,集体努力,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独立备课的局面。每一堂示范课都是教研组的结晶。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形成的教育理念成功转化了他们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各教研组开展专题研究,提高研究质量。例如,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阅读与写作的有效实践”为主题的研究活动。数学组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解题”研讨活动。这些专题研讨会确实提高了校本研究的有效性。综合实践组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研讨会。

多联动培训的实施促进了中老年教师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对青年教师实行“结对制”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师徒项目,学校还引导教师组成自己的“学习伙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营造了“人人有学处,处处是学处”的浓厚学习氛围,使我们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不断走向成熟。

由于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实施,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我校逐步形成了人人爱研、人人学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的整体工作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认可。让我们再次明白“教育的质量就是教师的质量,学校的选择就是教师的选择。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三。问题与思考

在教师的研究过程中,仅仅依靠反复强化和外界的诱惑或强迫来维持“填鸭式”的研究活动,不仅降低了研究的质量和效益,而且抑制了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采取“研究员讲课,学员听讲”的单一“灌输式”培训方式,这必然导致交流的封闭,学员失去学习兴趣;我们在日常的研究活动中往往忽略了教师已有的经验,以为只要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给教师,教师就会认同、接受并付诸实践。事实上,作为学习者,教师需要一个体验和接受的过程,才能内化正确的观念,进而带来教育行为的改变。如何使校本研修一步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以什么形式进行,还需要探索。

结合我校课题,由于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分布不均,成员科研水平和参与实践研究的积极性不一,导致各学科发展不平衡。要加强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的联动研究,加强互动交流和培训,倡导研究创新。在具体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感觉每个具体的研究课题所需要的理论支撑都比较薄弱,有时会觉得力不从心,需要教研室专家和兄弟学校同事的指导和帮助。

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我们必须继续着眼于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着眼于提高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不断开发校本研修的内容,创造校本研修的新形式,真正实施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未来的校本研究,我们将提出以下思路:研究规范中“教师是研究者”的追求——充分利用教师已有的经验来改进而不是改造教师及其教学行为。我们提出了“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以研究促工作,在工作中落实研究成果”的工作要求;在培养方式上走“校本专业发展”之路——学校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场所和舞台,成为开放学习社会的窗口;研究策略采用“科研引领、学科驱动”;培训内容侧重于实施新课程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于校本研究,还应确定以下原则:连续性,即终身教育;针对性,即按需培训;主体性,即主动参与;合作,即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一致性,即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